“松儿,你怎么看?”宋徽宗扭头看向赵松,询问对方的意见。
听到宋徽宗的话,赵松拱了拱手行礼道,“父皇,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曾经在他的作品《师说》中,提到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儿臣以为,专业的事情,应当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说罢,赵松扭头看向一旁的徐师傅道,“既然,徐师傅是老工匠了,那他的建议自然是不会差的。”
闻言,宋徽宗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对赵松说道,“不错,松儿你有这样的想法,朕很是欢喜!”
“那就依你所言吧,徐师傅!”宋徽宗对着徐师傅,开口吩咐道,“这两把武器,松儿可能会使用很久,你要多用心制作呀!”
说罢,宋徽宗看向周围其他的工匠,提高自己的声音喊道,“事成之后,朕对你们所有人都重重有赏!”
“谢陛下!”以徐师傅为首的一众工匠,纷纷跪倒在地,对着宋徽宗磕头行礼。
“嗯!都起来吧!”宋徽宗满意地点了点脑袋,刚想要再吩咐一些什么。
却被突然出现的一道声音,给打断了思路。
“官家,臣把陨铁给搬来了!”
那道声音的主人,正是童贯!
见此情景,宋徽宗对着赵松说道,“走吧,松儿!你跟朕一起去门口看看。”
说罢,宋徽宗刚要抬脚,却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又对着徐师傅说道,“徐师傅,你也跟着过来吧,看看这陨铁质量如何!”
“嘿嘿,是,官家!”徐师傅笑着拱手行了一礼,便跟在宋徽宗身后,接着拍马屁地说道,“官家给的材料,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材料!”
“呵呵!别贫嘴了!”宋徽宗笑着摆了摆手,对着赵松开口说了起来,“这位徐师傅,是东京城中出了名的工匠!后来,被先帝看中,带到宫中做了皇家工匠!”
“所以松儿,你记住来这里的路,以后想要打造什么东西,首接找徐师傅就行了!”宋徽宗笑着拍了拍赵松的肩膀道。
“呵呵,好的,父皇!”赵松笑着回应道,“能让父皇您称之为师傅的,一定是咱们大宋数一数二的大工匠!”
听到赵松的话,宋徽宗不由得大笑起来,“哈哈哈哈哈哈!”
宋徽宗的这一声声大笑,顿时让赵松摸不着头脑起来。
“嘿嘿!殿下,其实俺姓徐,名师傅!师傅是俺的名字!”徐师傅摸着脑袋,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跟赵松开口解释道,“俺爹就是一个没读过书的铁匠,所以当初给俺起名字的时候,方才用师傅二字给俺起名。”
“哈哈哈,原来如此啊。”赵松摸了摸脑袋,顿时便明白了,宋徽宗为什么会大笑起来。
……
宋徽宗、赵松和徐师傅三人走到了门外,看着童贯一行人搬运来的陨铁。
“徐师傅,你去看看这陨铁怎么样?”宋徽宗指着那一块天外陨铁,对着徐师傅开口说道。
“是,官家!”徐师傅得到命令后,便快步上前,开始打量起来天外陨铁。
一阵抚摸……
一阵敲击……
“嘶!”徐师傅摇晃着脑袋,眼睛中闪烁着光芒,笑着对宋徽宗行了一礼说道,“这天外陨铁,真的是极品呀!官家!”
“呵呵!你可有把握,将这天外陨铁制作成武器?”宋徽宗轻笑一声,开口询问徐师傅。
“俺有一定的把握!”徐师傅猛地点了点头,神色十分认真地对着宋徽宗道。
“那就好!”宋徽宗听到了自己想要的答复后,便微微点头,对着面前气喘吁吁的童贯说道,“童贯,所有的守卫和工匠赏赐一百两白银!另外,参与搬运的守卫们,额外赏赐一百两!”
宋徽宗此话一次,周围的人立刻跪倒在地上,不停地磕头行礼起来。
“多谢官家赏赐!”童贯和徐师傅一行人,异口同声地说道。
赵松见此情景,心中不由得感慨起来,这宋徽宗对周围人的出手,真是很大笔呀!可惜了,若是对百姓和边防将士,也是如此大手笔的话,恐怕靖康之耻也不会发生了……
“嗯,都起来吧!”宋徽宗挥了挥手,示意众人起身。
随即,宋徽宗又对着徐师傅吩咐道,“那朕就放心地交给你了,徐师傅!”
“俺定不负官家所托!”徐师傅再次恭恭敬敬地拱手行礼道。
宋徽宗微微点头,又对着童贯说道,“童贯,朕和太子回去用膳了,你去忙你的吧!”
“是!”童贯低着脑袋,拱手作揖行礼道。
“走吧!”宋徽宗拉着赵松的衣袖道。
赵松点了点头,跟在宋徽宗身后,离开了此地。
“恭送官家!”
童贯和徐师傅一行人的声音,在两人身后传来。
就这样,两人走了一小段路……
首到,远离了皇家工匠坊后,宋徽宗方才放慢了脚步。
“松儿,你觉得朕是不是出手很破张浪费呀?”宋徽宗笑着停下了脚步,对着身旁的赵松开口询问道。
“……”
听到这个问题,赵松的心头不由得一惊,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宋徽宗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
但是,赵松还是装作十分平静的样子,对着宋徽宗行礼说道,“那是父皇仁德,所以才会对他们多加赏赐。”
“呵呵!”宋徽宗笑了两声,似乎不太满意赵松的回答。
只见,宋徽宗轻叹一口气,对着赵松解释起了缘由,“你记住,身为帝王,一定要善待你身边的人,不管他们是太监,还是宫女,不管他们是工匠,还是守卫!”
“都要多加赏赐!毕竟,有钱能使鬼推磨,你多加赏赐,他们自然对你感恩戴德。”
“这样的话,作为你的身边人,你就会安全许多!就像你对你东宫的太监和宫女一样!”说罢,宋徽宗拍了拍赵松的肩膀,笑了一下。
“……”
赵松闻言,不禁咽了咽口水,心中自然明白,宋徽宗不可能无时无刻观察着自己!那么,他又怎么知道自己东宫的事情呢?
恐怕,只有一个答案,自己的身边,有宋徽宗的眼线!
那个眼线,恐怕时时刻刻记录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且,隔三差五地就将所记录的事情,告诉宋徽宗!
想到此处,赵松的额头处,不禁渗出一头冷汗。
可能是察觉到了赵松的神情,宋徽宗轻笑一声,接着对其说道,“当然,赏赐多点固然没错,但是你一定要记住,赏罚分明才是最好的!”
“软硬兼施,赏罚分明,恩威并施!”说完这十二个字,宋徽宗便再次拍了拍赵松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