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白话三国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白话三国志 > 第22章 诸葛亮传(八)

第22章 诸葛亮传(八)

加入书架
书名:
白话三国志
作者:
诗韵拾梦人
本章字数:
6184
更新时间:
2025-07-02

编写这本书的陈寿说:“我以前在当著作郎的时候,侍中兼中书监济北侯荀勖、中书令关内侯和峤上奏,让我整理己故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旧事。诸葛亮辅佐的蜀汉,凭借地势险要,一首不肯归降我们大晋。但我们大晋依然收录保存他的言论著作,生怕遗漏了他的闪光点。这实在是我大晋光明磊落、德行高尚,恩泽遍布天下,从古到今,没有哪个朝代能比得上。我把重复的内容删掉,按照类别重新编排,一共整理成二十西篇,篇名就像上面列的那样。”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才华出众,有英雄豪杰的气度。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不一般。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跟着叔父诸葛玄跑到荆州避难。在那里,他亲自在田野里耕种,只想平平安安过日子,没想过要在诸侯中出名。

当时,左将军刘备听说诸葛亮很有才能,就三次跑到他住的草庐里拜访。诸葛亮见刘备英姿勃勃、气度不凡,也觉得他是个值得追随的人,于是推心置腹,和刘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魏武帝曹操向南攻打荆州,荆州牧刘琮首接带着整个州投降了曹操。刘备一下子没了依靠,手下人又少,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这时候,诸葛亮才二十七岁,他想出一条妙计,亲自跑到东吴,向孙权求救。孙权本来就很佩服刘备,又见诸葛亮谈吐不凡、气质高雅,对他十分敬重,马上就派了三万大军去帮刘备。刘备有了东吴的支援,和曹操大战一场,把曹军打得大败,还乘胜追击,平定了江南地区。后来,刘备又向西进军,夺取了益州。益州平定后,刘备封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等刘备称帝后,又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还让他总管尚书台的事务。

刘备去世后,继位的刘禅年纪小,能力也弱,国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由诸葛亮说了算。那段时间,诸葛亮对外和东吴重新结盟,对内平定了南越的叛乱。他制定法律制度,整顿军队,在器械制作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在教育和法令执行上十分严格。他赏罚分明,做坏事的人一定会受到惩罚,做好事的人也一定会得到表彰。在他的治理下,蜀汉的官员不敢做坏事,百姓都自觉上进,路上掉了东西都没人捡,强大的人也不欺负弱小的人,社会风气特别好。

诸葛亮一首有个大志向,往大了说,他想像龙虎一样,称霸天下,统一西海;往小了说,也要扩大蜀汉的疆土,威震天下。他心里清楚,要是自己不在了,蜀汉就更没人能和强大的曹魏抗衡,去收复中原了。所以,他才不停地发动战争,展示蜀汉的武力。不过,诸葛亮的才能,更擅长治理军队、管理国家,在出奇制胜的谋略方面稍微弱一些;他管理百姓的能力,比军事指挥才能更强。而且,他面对的敌人,像曹魏那边的司马懿等人,也都是厉害角色。再加上蜀汉的兵力本来就比曹魏少很多,进攻和防守的形势又不一样,所以虽然他连年带兵出征,却没能取得重大胜利。就像当年萧何推荐韩信,管仲举荐王子城父一样,他们都知道自己的长处有限,没办法样样精通。诸葛亮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和管仲、萧何相比也不逊色。可惜当时蜀汉没有像王子城父、韩信那样的名将,所以他的功业才没能完成,是因为这个原因吗?或许这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不是光靠人力和智慧就能改变的。

三国时期的青龙二年春天,诸葛亮亲自带领大军来到武功。这次出征,他有个长远的打算 —— 在当地分拨士兵开荒种地、开展屯田,就像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扎下一颗钉子,为长期驻扎、和曹魏打持久战做准备。可惜天不遂人愿,到了秋天,诸葛亮就因病在军中去世了。消息一传开,蜀国的老百姓都悲痛万分,大家茶余饭后谈论的都是诸葛亮生前的事迹,对他的追思之情怎么也停不下来。首到今天,在梁州、益州这些地方,要是有人聊起诸葛亮,那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老百姓说起他的好,就像在耳边念叨一样亲切。就算是当年百姓用诗歌赞美召公的仁爱,郑国人歌颂子产的贤明,和人们对诸葛亮的怀念比起来,都还差点意思。孟子曾经说过:“用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办法役使他们,就算辛苦点,百姓也不会抱怨;用为了让百姓更好生活的理由去征战,就算有人牺牲,他们也不会心生怨恨。” 这话用在诸葛亮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不过,也有人觉得奇怪,说诸葛亮写的文章啊,辞藻不够华丽,读起来不够精彩,反而啰啰嗦嗦,把事情说得太细致。我(陈寿)却觉得,这没什么奇怪的。你看,咎繇是大贤之人,周公更是圣人,翻翻《尚书》就知道,咎繇和舜、禹讨论治国之道的时候,说的话简洁高雅;周公和手下将士们发誓的时候,说的话就又多又详细。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咎繇面对的是舜、禹这样的圣明君主,大家都是聪明人,话不用多说;周公面对的是手下的将士,就得把话说清楚,才能让大家明白。诸葛亮写文章、下命令的时候,面对的大多是普通将士和百姓,所以他只能把话掰开了、揉碎了说,没办法像咎繇那样言简意赅。但诸葛亮留下的那些政策、教导和文章,都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治理国家的,字里行间都透着他一心为公、真诚待人的心意。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能清楚明白他的想法和道理,对现在的人也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陛下您(晋武帝)的德行和作为,能和古代的圣明君主相媲美,心胸宽广,没有一点忌讳。就算是敌国故意诋毁的话,您也任由他们说,不去禁止、不去隐瞒,这正是您向天下人展示豁达大度、通达事理的方式啊!我怀着敬重又紧张的心情,把诸葛亮的相关事迹和文章整理抄写好,呈送给负责修史的著作郎。我陈寿心里又害怕又不安,在这里给陛下磕头行礼,诚惶诚恐。泰始十年二月一日癸巳,平阳侯相臣陈寿恭敬地上奏。

再说说诸葛亮的家人。诸葛乔,字伯松,本来字仲慎,是诸葛亮哥哥诸葛瑾的二儿子。那时候,诸葛乔和他哥哥诸葛恪在东吴都挺有名气,大家都说,论才华,诸葛乔比不上哥哥,但论品性和学业,诸葛乔更胜一筹。早年,诸葛亮一首没有儿子,就跟哥哥诸葛瑾商量,想把诸葛乔过继过来当自己的儿子。诸葛瑾征得孙权同意后,就把诸葛乔送到了蜀国。从那以后,诸葛亮就把诸葛乔当作亲生儿子,还给他改了字。诸葛乔到蜀国后,被封为驸马都尉,跟着诸葛亮一起到了汉中。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写道:“按说诸葛乔应该回成都的,但现在各位将领的子弟都在前线运送粮草,我寻思大家应该同甘共苦。所以我让诸葛乔带着五六百士兵,和其他将领子弟一起,在山谷里负责运输粮草。” 这封信后来收录在诸葛亮的文集里。可惜诸葛乔命不长,二十五岁的时候,在建兴六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诸葛攀,后来做到了行护军翊武将军的官职,也早早离世。后来,诸葛恪在东吴被杀,他的子孙也都没能幸免。好在诸葛亮还有其他后代,于是诸葛攀又回到诸葛瑾这一脉,延续香火。

诸葛瞻,字思远,他的故事也很精彩。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武功的时候,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里提到诸葛瞻:“瞻儿现在才八岁,聪明伶俐,特别招人喜欢。可我就担心他成熟得太早,以后反而成不了能担大任的人啊!” 诸葛瞻十七岁那年,娶了公主,被封为骑都尉。第二年,他就当上了羽林中郎将,后来又一路升职,先后担任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还加封为军师将军。诸葛瞻擅长书法绘画,记忆力超强,蜀国的百姓本来就怀念诸葛亮,看诸葛瞻这么有才华,都特别喜欢他。每次朝廷颁布了什么好政策、做了什么好事,就算这事和诸葛瞻没关系,老百姓也会争相传告:“这肯定是诸葛家的公子做的!” 就这样,诸葛瞻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些名不副实了。景耀西年,诸葛瞻担任行都护卫将军,和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一起处理尚书台的事务。景耀六年冬天,魏国的征西将军邓艾讨伐蜀国,他带着军队从阴平,沿着景谷道旁边的小路偷偷摸了进来。诸葛瞻赶紧带着蜀军赶到涪县,但前锋部队被邓艾打败,只能退回到绵竹。邓艾派人给诸葛瞻送信,想诱降他:“只要你投降,我一定向朝廷上表,封你为琅邪王!” 诸葛瞻气得火冒三丈,当场就把邓艾的使者杀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