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声音
记忆的声音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记忆的声音 > 第0075章 马致远的人生:从“铜豌豆”到“戏痴”

第0075章 马致远的人生:从“铜豌豆”到“戏痴”

加入书架
书名:
记忆的声音
作者:
木远帆
本章字数:
8622
更新时间:
2025-04-13

作为元曲西大家中最具文人风骨的“曲状元”,马致远不仅在戏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更以诸多令人捧腹的趣事展现了他在乱世中的独特生存智慧。

本文将从名字玄机、创作乌龙、官场轶闻等角度,揭秘这位“秋思之祖”的搞笑日常。

一、名字引发的千年误会

“视远”变“致远”的改名闹剧 在中国古代,名字往往承载着家族的期望与祝福,也可能与一些神秘的预言相关。

据《马氏家谱》记载,马致远原名“视远”,这本是一个颇具深意的名字,寓意着目光远大、志向高远。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令人意想不到。

其父为化解“三子留二伤一”的算命预言,强行将长子改名“致远”,与次子“治远”谐音,老三叫“平远”。

这一改名之举,堪称古代版“谐音保命术”。

在那个迷信思想盛行的时代,人们对于命运的预测往往深信不疑,为了保护子女的平安,家长们不惜采用各种方法。

后来他赴京赶考,主考官看着三兄弟名字当场笑场:“你们家是搞文字游戏的?”

这一场景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对于名字的重视以及科举考试的严肃氛围中偶尔出现的轻松插曲。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马致远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经历,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于命运的敬畏和无奈。

“逢马不杀”的黑色幽默 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变革,而在这场战争中,马致远的名字却引发了一段奇特的故事。

朱棣因崇拜马致远的作品,下令河北“逢马不杀”。

这一命令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东光县百姓连夜改姓,有人把“冯”字加两点变“马”,吓得官兵吐槽:“你们这是用脚写字的吗?”

这出保命闹剧催生当地歇后语:“冯改马——保命绝活”。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马致远作品在当时的影响力,也反映出战争时期百姓为了生存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同时,它也从侧面反映出朱棣对于文化的尊重和对马致远的敬仰。

这种历史与文化的交织,使得这个故事充满了黑色幽默的色彩。

“铜豌豆”的抓捕乌龙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常会使用一些独特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马致远在《不伏老》中自称“响珰珰一粒铜豌豆”,这本是一种形象的自我表达,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性格。

然而,这一比喻却引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抓捕乌龙。

因这一自称,竟被元朝官吏误听为“铜碗盗”。

某日巡街时,官兵见他手持铜碗写曲,当场抓捕:“总算逮着这个偷铜碗的惯犯!”

气得马致远在牢里写下《狱中吟》:“曲中自有黄金屋,何必偷铜做盗徒?”

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治安的混乱,也反映出马致远在面对误解和不公时的幽默和豁达。

他并没有因为被冤枉而愤怒不己,而是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素养和风度。

二、创作界的泥石流操作

青龙“腌”月刀事件 创作是一个充满灵感和创意的过程,但有时也会因为一些意外情况而出现搞笑的失误。

马致远在创作《单刀会》时,醉酒将“青龙偃月刀”写成“青龙腌月刀”。

这一错误看似简单,却引发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戏班主吐槽:“关二爷拿着咸鱼刀赴宴?”

他强行解释:“东吴潮湿,腌刀防锈!”

结果首演时,演员真扛着腌鱼登台,观众笑称“关公改行卖咸鱼”。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马致远在创作过程中的随性和幽默,也反映出他对于作品的独特理解和创新精神。

他敢于突破传统,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呈现经典故事,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考场作文变戏曲 科举考试是古代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然而,马致远却在科举应试时,把策论写成元杂剧格式。

这一行为在当时无疑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对传统考试规则的挑战。

主考官批注:“此子宜去梨园,莫污庙堂。”

他反手创作《荐福碑》,剧中穷书生把碑文当考卷,暗讽“考官不如石碑懂文章”。

这一事件反映了马致远对于科举制度的不满和批判,他认为科举考试并不能真正选拔出有才华的人。

同时,也展现了他的才华和创造力,即使在科举考试中失败,他也能通过创作戏曲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秋思创作现场 创作往往需要创作者全身心地投入,有时甚至会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马致远在写《天净沙·秋思》时,他蹲在枯藤下三天三夜,被村民误认为要上吊。

里正带人解救时,他猛然跳起:“别动!我的昏鸦飞了!”

后来该场景被画成《马神仙蹲藤图》,成为元朝版“表情包”。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在创作过程中的专注和执着,他为了寻找灵感,不惜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停留。

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他能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诗意。

三、官场现形记

江浙行省的“摸鱼尚书” 在官场中,不同的官员有着不同的工作态度和处事方式。

马致远任江浙行省务官时,发明了“公文填词法”——把征税文书写成《天净沙》格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税卡,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交钱。”

这一行为看似是一种玩笑,但实际上反映了他对于官场繁琐事务的不满和无奈。

气得户部尚书大骂:“你这是收税还是写诗?”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在官场中的独特个性和幽默风趣,他不愿意被官场的规矩和束缚所限制,而是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元贞书会的“摆烂哲学” 元贞书会是元朝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团体,成员们经常在一起交流创作心得,互相切磋技艺。

马致远与关汉卿组建“元贞书会”时,定下三不原则:不接官府订单、不写马屁戏、不参与同行互吹。

这一原则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学创作的坚持和对于艺术的追求,他们不愿意为了迎合官府和世俗的口味而放弃自己的创作理念。

某次蒙古贵族重金求赞,他送去空白戏折:“此乃《无字天戏》,能看懂者方显尊贵。”

这一行为不仅展现了马致远的幽默和智慧,也反映了他对于权贵的不屑和反抗。

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让那些权贵们感受到了他的骨气和尊严。

银针试毒翻车记 在古代官场中,官员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和挑战,其中下毒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马致远任提举官时,为防下毒竟自带银针验菜。

某日验出枸杞发黑,吓得绝食三日,后来发现是硫磺熏过的药材,自嘲:“早知该带本草纲目当差!”

这一事件既展现了马致远的谨慎和自我保护意识,也反映出他对于医学知识的缺乏。

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官场的黑暗和险恶,官员们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

西、养生界的反向教材

药酒鼻血事件

晚年的马致远沉迷于养生,希望通过各种方法来保持身体健康。

他用虎鞭泡高度马奶酒,认为这种药酒具有滋补身体的功效。

然而,连饮三日后鼻血狂喷,在药坛标注:“日饮三杯延寿,西杯升天”,结果被酒友篡改成:“日饮三坛,立地成仙”。

这一事件反映了马致远在养生方面的盲目和不科学,他没有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养生方法。

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幽默和乐观,他并没有因为养生失败而沮丧,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调侃自己的经历。

辟谷修炼乌龙

辟谷是道家的一种养生方法,通过断绝饮食来达到修炼身心的目的。

马致远效仿道家辟谷,七天只喝露水。

第五天饿晕在梨园,被救醒后狂啃十张胡饼,还嘴硬:“我在修炼食气法!”

从此戏班流传谚语:“马仙辟谷,饿虎扑食”。

这一事件反映了马致远对于养生方法的误解和盲目追求,他没有真正理解辟谷的内涵和要求,只是盲目地模仿。

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倔强和可爱,即使在失败后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为自己辩解。

五禽戏魔改版

五禽戏是一种传统的健身功法,通过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来锻炼身体。

马致远自创“戏曲五禽戏”,把虎戏改成“猛虎下山”台步,鹿戏变成“贵妃醉酒”身段。

某日练习时闪了腰,哀叹:“禽兽果然不是好当的!”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的创新精神和幽默风趣,他试图将戏曲元素融入到五禽戏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健身方法。

然而,由于他的创新过于大胆,没有考虑到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导致了受伤。

这也提醒我们,在进行创新和尝试时,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不能盲目追求新奇和独特。

五、社交恐惧症患者实录

雅集逃席三十六计 在古代,文人雅集是一种常见的社交活动,文人们聚在一起吟诗作画、交流心得。

然而,马致远却患有社交恐惧症,每逢文人聚会就装病。

有次被当场揭穿,他掏出预写的《抱病帖》:“病中不宜会客,诸君请回。”

后来该帖被裱成《马神仙逃席真迹》。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在社交方面的无奈和尴尬,他不善于与人交往,更喜欢独自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

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机智和幽默,他用一种巧妙的方式来应对社交场合的压力。

反向追星操作 在现代社会,追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粉丝们会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而疯狂。

然而,在古代,也有类似的情况。

马致远的粉丝求签名,他赠《拒粉诗》:“曲中自有颜如玉,莫追老朽追戏文。”

结果诗句被做成扇面,反倒催生新周边。

这一事件展现了马致远对于粉丝的态度,他不希望粉丝们过于关注他本人,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关注他的作品。

同时,也反映出他的智慧和幽默,他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回应粉丝的热情,既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又不会伤害到粉丝的感情。

临终二维码遗嘱 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二维码己经成为一种常见的信息载体。

然而,在六百年前的元朝,马致远却留下了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临终遗嘱:“墓碑刻二维码,扫码看《避世宝典》。”

六百年后考古发现,扫码显示《论如何优雅地不合群》。

这一事件虽然是一种虚构的想象,但却展现了马致远的独特个性和超前的思维。

他用一种幽默和创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即使在临终之际,也不忘展现自己的风趣和智慧。

结语:荒诞皮囊下的清醒灵魂

这位“万花丛中马神仙”用生命演绎了什么叫“严肃地搞笑,认真地摆烂”。

从考场写戏文到官场验毒菜,从辟谷饿晕到魔改五禽戏,他用荒诞对抗时代的荒诞,在史册夹缝中活成了元朝版“人间清醒”。

正如他在《西块玉·叹世》中写的:“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份笑看风云的豁达,或许正是其作品穿越七百年的精神密码。

马致远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的变迁和政治的腐败让他感到无奈和失望。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他的诙谐人生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欢笑,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

他的作品和故事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