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小娃娃叫董仲舒,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
这董仲舒打小就跟别的孩子不一样,别的小孩整天就知道掏鸟窝、逮蛐蛐,可他倒好,一门心思就扑在那一堆破竹简上。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耍猴戏的,那猴子上蹿下跳,逗得大伙哈哈大笑。
小伙伴们都像被磁铁吸住了一样,呼啦一下全围过去,扯着董仲舒就喊:“仲舒,快走快走,看猴戏去,可好玩啦!”
董仲舒呢,眼睛死死地盯着竹简,头也不抬,嘴里嘟囔着:“不去不去,这‘之乎者也’可比那猴子有意思多啦。”
小伙伴们见拉不动他,只好撇撇嘴,一哄而散。
董仲舒读书那叫一个痴迷,有时候读着读着就钻到牛角尖里去了。
有一回,他读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开始琢磨:“这三个人走一起,咋就一定有我老师呢?万一是俩大坏蛋,一个小混混,能教我啥呀?”
他越想越迷糊,饭也不吃,觉也不睡,在家里团团转,活像个没头苍蝇。
他爹娘看着心疼啊,就劝他:“儿子啊,别钻那死胡同啦,先吃口饭,吃饱了再想。”
董仲舒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我要是不想明白,这饭咽下去都不香。”
为了能安安静静地读书,董仲舒在后院弄了个小书房。
可这院子里的鸟儿太闹腾,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董仲舒被吵得心烦意乱,就想出了个“好主意”。
他拿了根竹竿,在竹竿顶上绑了个稻草人,然后跑到院子里,把稻草人一插,嘴里还念叨着:“鸟儿鸟儿快走开,别来打扰我读书。”
结果呢,鸟儿根本不买他的账,照样该咋叫还咋叫。
董仲舒气坏了,追着鸟儿满院子跑,一边跑一边喊:“你们这些坏鸟儿,没文化真可怕,别影响我成大思想家!”
时间过得飞快,董仲舒凭借着自己的“死磕”精神,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学问家。
这消息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正愁没人给自己出谋划策呢,一听有这么个厉害人物,立马下旨:“快把董仲舒给我找来!”
董仲舒接到圣旨,那叫一个激动啊,收拾收拾就往皇宫赶。
一路上,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一会儿担心自己见了皇帝紧张得说不出话,一会儿又琢磨着该给皇帝提些啥建议。
走到半道上,他突然一拍脑袋:“哎呀,光顾着赶路,忘了上厕所啦!”
可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哪有厕所啊。
董仲舒急得在路边首跺脚,最后实在憋不住了,找了个草丛就解决了。
好不容易到了皇宫,董仲舒被太监领着去见汉武帝。
他一进宫门,就被那金碧辉煌的宫殿给震住了,眼睛瞪得像铜铃,嘴巴张得能塞下一个鸡蛋。
见到汉武帝,董仲舒扑通一声就跪下了,紧张得声音都变调了:“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汉武帝一看,乐了,说:“起来吧,听说你学问很大,有啥好点子快给朕说说。”
董仲舒深吸一口气,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他从“天人感应”讲到“大一统”,唾沫星子横飞。
可汉武帝听着听着就有点迷糊了,这董仲舒说的啥呀,云里雾里的。汉武帝实在忍不住了,打断他说:“你能不能说得明白点,别整那些文绉绉的东西。”
董仲舒一愣,挠挠头,说:“陛下,这学问就得这么讲啊,简单了就没味道啦。”
汉武帝哭笑不得,只好耐着性子接着听。
正说着呢,董仲舒的肚子突然咕噜咕噜叫起来,声音还特别大。
汉武帝和周围的大臣们都愣住了,齐刷刷地看着他。
董仲舒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尴尬地说:“陛下,实在不好意思,刚才赶路急,没来得及吃饭。”
汉武帝忍不住笑了,说:“先让人给你弄点吃的,吃饱了再接着说。”
董仲舒也顾不上啥面子了,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汉武帝被董仲舒忽悠得晕头转向,一拍桌子:“好,就按你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一听,乐开了花,心想:“这下我的儒学可要发扬光大啦!”
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那些信奉其他学说的人不干了,他们联合起来,准备给董仲舒一点颜色看看。
有一天,董仲舒在街上溜达,突然从旁边蹿出几个大汉,把他围了起来。
带头的一个大汉指着董仲舒的鼻子说:“你个董仲舒,凭啥要独尊儒术,我们的学说就不好啦?”
董仲舒一看这架势,心里有点慌,但还是硬着脖子说:“儒学乃是天下第一学问,你们不服也得服!”
大汉们一听,更来气了,挽起袖子就要动手。
董仲舒眼珠子一转,突然大喊一声:“慢着!你们要是能答对我一个问题,我就放弃独尊儒术。”
大汉们一听,觉得这是个机会,就说:“行,你问吧。”
董仲舒清了清嗓子,说:“请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大汉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
过了半天,一个大汉挠挠头说:“这意思是不是三个人走路,一定有一个人是老师?”
董仲舒哈哈大笑:“错啦错啦,这句话的意思是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你们连这都不懂,还好意思跟我争!”
大汉们被说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虽然暂时摆平了这些反对者,但推行儒学的道路依然困难重重。
董仲舒到处去讲学,可有些人根本不买账。
有一次,他到一个小县城讲学,台下坐了一群人,可没几个认真听的。
有的在打瞌睡,有的在交头接耳,还有的干脆在下面玩手机(当然,那时候没有手机,这里是为了搞笑夸张一下)。
董仲舒越讲越生气,拿起手里的竹简就往台下扔,大喊:“你们这些没文化的家伙,好好听我讲课!”
结果那些人不但没听,反而哄堂大笑起来。
董仲舒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从前了。
可他还是改不了爱读书的毛病,整天窝在家里看竹简。他的孙子看他太辛苦,就劝他:“爷爷,您都这么大岁数了,别再看啦,出去散散心多好。”
董仲舒摆摆手,说:“不行不行,我这学问还没研究透呢,哪有时间去散心。”
有一天,董仲舒在家里看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睡梦中,他梦到了孔子。
孔子穿着一身长袍,笑眯眯地对他说:“仲舒啊,你对儒学的贡献很大,我很欣慰。”
董仲舒一听,激动得不得了,赶紧跪下说:“多谢夫子夸奖,我一定继续努力。”
孔子又说:“不过呢,你也别太累着自己,要注意身体。”
董仲舒连连点头:“是是是,夫子说得对。”
就在这时,董仲舒的孙子跑进来,大喊:“爷爷,爷爷,吃饭啦!”
这一喊,把董仲舒从梦里喊醒了。
董仲舒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到孙子站在面前,还以为是孔子呢,连忙说:“夫子,您怎么还不走啊,再不走饭都凉啦。”
孙子一听,笑得前仰后合:“爷爷,您是不是睡糊涂啦,我是您孙子啊。”
董仲舒这才反应过来,也跟着笑了起来。
后来,董仲舒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都来拜访他。
有一次,来了个自称是大学问家的人,一见面就开始吹嘘自己多么多么厉害。
董仲舒听了,微微一笑,说:“那我考考你,《论语》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什么意思?”
那人一听,愣住了,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话来。
董仲舒摇摇头,说:“你啊,光会吹牛,肚子里没多少墨水。学问这东西,可不是靠嘴说的。”
那人被说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
董仲舒的一生,就在这搞笑又充满传奇的故事中度过了。
他虽然有时候闹点笑话,但他对儒学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首到现在,我们还能从他的学说中汲取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