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 第二百三十一章 均田免赋

第二百三十一章 均田免赋

加入书架
书名:
我在明末力挽狂澜
作者:
醺浅月
本章字数:
5998
更新时间:
2025-07-03

第二百三十一章 均田免赋

“继续说。”朱慈烺放下茶盏,目光如炬。

左光先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怕是会让一群读书人根本无法帮朝廷平定地方动乱!更何况,云陵士绅豪门手下有大量奴仆。这些人投身豪门,不就是为了逃避朝廷的赋税和徭役吗?”

坐在一旁的钱谦益轻轻点头,与侯恂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你的意思是?”朱慈烺的声音依旧平静。

左光先咬了咬牙:“一旦推行官绅一体交税,这些人必定人心浮动。到时候……”

“到时候会如何?”

“到时候恐怕就是江南奴变爆发之日啊!”左光先的声音提高了几分。

堂内响起一阵窃窃私语。有人面露忧色,有人暗自点头,还有人皱眉不语。

朱慈烺突然笑了:“左巡按说得对,一旦江南那帮心怀不轨的家伙与流寇联手,确实是块烫手的山芋。”

左光先心中一喜,下意识地看向钱谦益和侯恂。

“所以,我偏要彻底清理屯田。”朱慈烺的声音陡然转冷。

左光先的笑容凝固在脸上:“什么?”

“唯有彻底清理屯田,朝廷才能牢牢攫取更多土地资源。”朱慈烺站起身来,“拿下这些地盘就能重新分配田地,有了均田就能掌控人口。”

堂内一片哗然。有人面露惊恐,有人低声议论,还有人愤怒地拍案而起。

魏藻德适时开口:“根据户部统计,仅云陵几省的军屯、官田、隐田就有一万万亩之多。若是均分下去,每户耕种二三十亩,至少能安置四百万户。”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四百万户,就是两千万人口。十户出一兵,就是四十万大军。有了这样的兵力,还担心个屁的流寇和民变?”

“荒谬!”一个浑厚的声音突然响起。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黄道周站了起来。他的脸上写满了愤怒:“这些土地都是有主的,朝廷若强行收回,岂不是要逼得官绅造反?”

朱慈烺转身面对黄道周:“道周先生,本朝最大的弊政有三:宗室太滥、卫所武官世袭、绅权太重。宗室和武官统统得好好收拾一番,为何到了士绅这里就不行了?”

黄道周的胡须微微颤抖:“太子殿下,您这是要与天下士绅为敌啊!”

“本宫已经免了五年田赋,还要免除徭役。”朱慈烺的声音依旧平静,“这样的惠民之策,难道还不够吗?”

“臣不谈对错,只说后果。”黄道周深深叹了口气,“如今流寇、鞑虏在外,若是云陵再起内乱……”

“所以本宫才召开东林大会。”朱慈烺环视众人,“国难当头,还望诸位能以社稷为重。道周先生,您在九峰德高望重,不知可有良策,既能安抚士绅,又能收回土地?”

黄道周沉默不语,眉头紧锁。

这时,一直沉默的黄宗羲开口了:“太子殿下,臣以为此事可分步进行。先从军屯、官田入手,再逐步推进到隐田。同时,可以给予士绅一定补偿,比如……”

“比如什么?”朱慈烺的目光转向黄宗羲。

“比如允许他们用部分土地换取商业特权,或者在新政中给予他们一定的话语权。”黄宗羲说着,看了看在座的其他人。

罗大公也站了起来:“臣附议。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新政实施过程中,优先照顾那些主动配合的士绅家族。这样既能树立榜样,又能减少阻力。”

堂内再次响起议论声。有人赞同,有人反对,还有人提出了新的建议。

朱慈烺静静地听着,目光不时在众人脸上扫过。他知道,这场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路。

“殿下,晚生思来想去,大明之弊病,根源在于秦废封建。”黄宗羲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

朱慈烺微微前倾身子,眼中闪过一丝兴趣。“说来听听。”朱慈烺示意他继续。

黄宗羲整理了下思绪,徐徐道来:“天下之大,远近难以兼顾。朝廷只能依靠士绅治理地方,这便是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由来。士绅既然替朝廷治理地方,自然要从中分利。”

堂内一片寂静,只闻烛火噼啪作响。众臣神情专注,不时轻轻点头。

“自土木堡之变后,朝廷日渐式微,君威渐弱。”黄宗羲叹了口气,“君弱则绅强,官绅之间利益必将产生激烈博弈,天下税赋自然流失其中。”

朱慈烺手指轻叩案几,眉头微蹙。这确实是眼下最大的难题。大明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远州边郡难以管控。早年建都南京时,北方燕王作乱;迁都北京后,云陵士绅又崛起。

一阵微风从窗外吹来,带着几分凉意。朱慈烺望向窗外的夜色,思绪纷飞。如今他带着十几万北军南下,又有数千北方权贵、数万宗室随行,压制云陵士绅并非难事。但真正的隐患,在于边远州郡和北方边境。

“殿下,学生倒是有个主意。”罗大公从人群中站了出来,衣袖微动。

朱慈烺收回目光:“说来听听。”

“以富官换穷绅!”罗大公的声音掷地有声。

堂内众人眼前一亮,窃窃私语声随即响起。朱慈烺也来了兴趣,示意他详细道来。

罗大公整了整衣冠,侃侃而谈:“本朝向来是绅富而官穷。秀才、举人享受免税免役,还能通过诡寄、投献等手段分润国税。一个举人,三两月就能成为一方富豪。”

他顿了顿,继续道:“而为官者,除非贪腐,否则难以致富。即便是清官,也只能靠分润地方税赋勉强度日。”

朱慈烺双眼微眯,若有所思。这就是文官敢于对抗皇权的根本——他们的财源并非俸禄,实际上是对财政收入的分配权力。

“殿下若想收回绅权,必须为官员提供足够的薪酬。”罗大公的声音愈发坚定,“使那些勤勉尽责的官员能从收回的权益中获得额外收益。只有这样,士绅出身的官员才会为朝廷夺其他士绅的财权。”

“妙哉!”朱慈烺眼中精光闪动,身子不由自主地前倾,“说说具体该如何实施?”

罗大公深吸一口气:“以地方税赋养官。哪里税赋多,哪里就多养官。比如松江府,若能清查完毕,光是屯田卫的一百六十五万亩田地中,就可拿出三十万亩作为松江籍官员的职田。”

他掰着指头细数:“每年可得白米二十余万石,将其中半数分配给在朝廷和外地任职的本地官员,一半给本地低级官吏。”

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堂内众人不由得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赞同,也有人面露忧色。

罗大公说完,有些忐忑地看向朱慈烺,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两成太少了。”朱慈烺摇头,语气坚定,“本宫从不养饿兵,确保官员能够尽心尽力地工作,自然要给足俸禄。”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