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真一进门,果然看见陶姜正坐在母亲身侧,陪着她喝茶。
她知道三哥今日要回营里,只剩下嫂嫂一个来给母亲请安。
上次他二人一唱一和的,就把给自己请嬷嬷的事儿定了下来。
这女人还那样积极的说要给自己从宫里请个嬷嬷来。
她怎会那般好心?
定是要找个厉害的人来磋磨自己。
只可惜无论她如何同刘氏撒娇,都未能让她打消了给她请嬷嬷的想法。
“哟,三嫂也在呢。”向真明知故问道。
陶姜冲她点头一笑,以示回答。
刘氏笑着问道:“今日怎舍得起得这样早?”
向真在刘氏另一边坐下,嘟着嘴说道:“我孝顺嘛,过来陪娘吃饭啊。”
刘氏亲昵得拉过女儿的手拍了拍,“可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向真屈屈鼻子,“瞧您说的,好像我平时多不孝顺似的。”
陶姜听到这话,美目一转,笑着说道:“妹妹来的正好。
上次在母亲这里说好了要给你从宫里请嬷嬷的事情,昨个儿刚好收到了回信儿。
我娘把她认为还不错的几个嬷嬷都画了画像,注明了她们的性格特点和所擅长的。
我让绿屏这会给取了来,咱们一起看看,挑一个定下来可好?”
刘氏一听,忙连声说好。
“没想到郡主办事这样利索,长公主想得也周到。
有了画像和介绍,这一看可不清晰明了嘛。”
说话间,绿屏己经得了令,去如意馆取嬷嬷们的画册了。
其实这画册几天前就拿到了,只不过陶姜想着,好歹是在刘氏面前卖好的事儿,自然要等到最合适的时候再拿出来。
只是没想到这个合适的时候竟来的这样快。
向真没想到自己特意起个大早,本是想过来瞧陶姜笑话的。
可是笑话还没看成呢,倒先要敲定给自己请嬷嬷的事儿了。
她一口气憋在胸口,盯着陶姜的眼神像是要喷出火来。
陶姜却像是看不见一般,仍是同刘氏说说笑笑。
“母亲,这几个嬷嬷可是我娘从宫里数百个老嬷嬷里面精挑细选出来的呢。
我皇外祖母一听说是我要给小姑子请嬷嬷,重视的不得了。
让我娘一定要挑最好的请到咱们家里来。
我娘费了几天时间,才选了六位出来。
又让人制了画册,让您选定一个呢。”
刘氏想不到不过是给女儿请个嬷嬷的事儿,居然连皇太后都惊动了,还这样费心,瞬间觉得这个郡主儿媳妇虽然娶得有些仓促,但好像也不是全无好处。
就在这会的功夫,银铃把早饭也取来了。
这马上就要拿着公主府的画册给女儿选嬷嬷呢,刘氏哪里还好意思让陶姜站着伺候自己吃饭啊。
陶姜刚要起身,刘氏忙按住她说道:“你就坐着一起吃吧。
这不真儿也在嘛,咱们娘仨热热闹闹吃个饭。”
陶姜也不客气,立刻笑眯眯地应道:“那好,我们姑嫂一起陪娘吃饭。”
向真气都要气饱了,哪里还吃得下,不过是喝了一碗汤就放了筷子。
刘氏见女儿吃得这样少,还有些担心,“是不是昨晚没睡好啊,怎么就吃这么一点?”
向真也不好说是因为要给自己请嬷嬷不开心所以吃不下饭,只是沉着脸推说不合胃口。
用饭的时候绿屏便己经取来了画册。
饭后,陶姜便亲自捧到刘氏面前,为她逐一介绍画册中的嬷嬷。
“这是琴溪姑姑,是我皇外祖母身边的老人儿了。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和她玩了,最是温柔和善不过的。”
一会又说,“这个是芸香姑姑,先前是伺候过蒋皇后的,如今在毓秀院里专门负责调教新来的小宫女呢。”
刘氏听得仔细,看着画册中这些嬷嬷们,都是西十几岁的年纪,眉目和顺。
再加上陶姜的介绍,果真都是用心挑选出来的。
刘氏举着画册问女儿,“真儿也都听清了吧?
你想要哪个嬷嬷来教你?”
向真斜着眼睛瞟了一眼画册,她知道,只要管教嬷嬷一进门,至少一年半载的,她的行动都没有那么自由了。
所以她对这个事儿一首都是挺抗拒的。
更何况本来母亲还没这打算呢,都是上次三哥和三嫂提醒了她。
而且这个三嫂动作还这样快,定是故意报复自己。
如今母亲还问她想要挑哪一个,她哪一个都不想要。
“我觉得都不太中意。”
“你这孩子,怎地这般挑剔?
这可都是宫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嬷嬷,只怕再没有比这些更好的。”
刘氏蹙着眉说道。
“不知妹妹想要什么样的?
你也可以说说,然后我照着你的要求帮着再选选。”
陶姜想不明白,为何都是一母所生,向准和向真兄妹二人的性格差距怎么这么大?
即便是性别不同,但是这个小姑娘也太不招人喜欢了点儿吧。
就冲她这讨人厌的性子,都得好好找个嬷嬷调教调教。
不然将来指不定给家里惹出什么祸来呢。
向真心中本来就有气,听见陶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
忍不住挑衅道:“我觉得白姐姐家请的那个嬷嬷就不错,好像是姓高的。
听说也是宫里出来的,教过好几个官家小姐了。
只怕并不比嫂嫂挑选的这几个差呢。”
“姓高的?
也是宫里出来的?”
陶姜蹙着眉在脑海里一一过着。
按理说宫女若是不想留在宫里,只要不犯错,基本上熬到二十五岁就放出来了。
但是但凡在宫里混得还不错的,都是不大愿意出来的。
而且出宫的大部分也都拿着在宫里攒的银两或嫁人或买些田地做地主,也不至于要沦为去官宦人家做嬷嬷的地步啊。
陶姜从小经常进宫,但凡有名有姓有些脸面的姑姑她都是认得的。
这高也不算大姓,她在脑海中细细筛了一遍,还真让她想起一个人来。
己故愉妃身边有个瘦小的丫鬟正是姓高。
正是因为她个子小,偏又姓高,所以宫里人经常拿她的姓同她开玩笑。
这也是为什么陶姜能记得如此清楚。
“可是个瘦瘦小小的嬷嬷?
嗯……也不一定瘦,但是个头却不怎么高,大概能到我眉毛这里。”
陶姜一边说一边站起来比划了一下。
向真回道:“正是,看来嫂嫂在宫里见过她啊?”
向真心中得意,这位嬷嬷果然是宫里出来的呢。
若是请了她来家里,自己也不用承陶姜的情。
没想到陶姜叹了口气,“唉,居然是她啊……”
刘氏听着她语气不对,忙问道:“这个高嬷嬷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