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郡城西外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是低矮简陋的土坯茅草屋。
现在是夏季,正是农忙的时候,身着麻衣的农人会趁着清晨和黄昏,在田间地头翻土除草,浇水灌溉。
而白天时,炎热的气候会让农人都回到家中,以免自己被太阳晒出事来。
就在村人在家中准备下午的饭食之际,有陌生人来到了这个小村。
好奇的孩子坐在门口,漆黑的眼睛好奇地看向门外,三个大人牵着三头老马,马背上两边都挂着竹箩。
而三个大人也穿着并不华丽的寻常衣衫,长得都有几分相似,有身材高壮的,也有瘦瘦的。
他们身边,还跟着两个孩子和一个少年。
那少年白净清秀,看着似乎就性子很好,两个孩子,大点的那个板着脸,眼睛看着村庄里的房屋和小路,小的那个,粉团似的,看着活像个小仙童。
在村子里长大的孩子没见过这么多的陌生人,更没见过仙童一样的同龄人,坐在家门口,目光跟在他们身上。
这些来村子的陌生人牵着马,步子慢慢停下,大声吆喝起来。
村中小孩反应过来,原来是来乡下的贩夫啊。
齐地土地肥沃,素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桑麻纺织较发达,商业氛围也比其他地方浓厚一些。
这会大秦统一天下才三年,还没有大兴土木,本地齐人目前都还在自己家中,未被征发,就小白的观察而言,生活水平比一路过来西边那些地方都要略好一些。
他们己经走过了两个县,这些县下面的村庄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村中都会两三个落魄士人,可见曾经齐地教育水平也较为领先一些。
同时,齐地宗族势力也较强,族中父老威望较高。
这个村也不例外。
长得高壮,声音也格外洪亮的公输典叫卖了没一会儿,村中就有里正出来,问他们哪里来的,来做什么。
虽然现在的新秦法没有以前那么严格,但就算不为秦法,只是为了自己村子安全,里正也要把村子里的陌生人问个明白。
公输家的三个可是正经齐人,不怕查的,拿出自己的身份路传,用他们济北的乡音和里正沟通,说明他们的游商身份。
贵的货物都卖完了,但是还有一些货物,想着回家之前都卖完。
里正就看看他们都有什么货物,三匹老马的背上,有粗麻布、粗葛布,磕破了扣子的陶碗陶罐,小蚌刀,确实都不算什么贵物,最稀罕的,当属里头的铁针。
普通百姓这会日常用的针,都是骨针和竹针,连铜针都难得,更别说是铁针了。
铁针都是在太原炼铁的时候顺便做的,还有大小两种型号,为的就是穿丝线和麻线的不同人群。
出门的时候小白装了一小盒,这玩意不能太便宜也不能太贵,他就干脆作为购买其他商品的添头,是他们这一路过来最受欢迎的商品。
看见这些商品,村长果然也很欢喜,连忙带着他们去村里大树底下躲日头,大声招呼在家里避暑的村人出来。
全都是实用的商品,并且这些商人除了粮食和铜钱,也接受以物易物,什么草鞋、药材,他们都收。
里正都数出方孔币和刀币,要准备给家里买上一些布匹、铁针和蚌刀,一听这话,老人问道:“你不就是为了把货都卖了好回家,怎的还要收货?”
公输典笑了笑,说:“我们这行当,能多卖点,那肯定更好。”
里正也笑了,说他们这里芦苇编制的手艺很好,草鞋编制也不错,毕竟他们都是农人,不做生意,都是家里平时做的多的,问收不收。
公输典:“都拿来我看看吧,好给大家伙定价。要是有什么采摘的山货,也可以拿来我看看。”
村民们听了,秉持着能不消耗自己家的粮食和铜钱就不消耗的节省精神,都赶紧回家拿东西。
里正让自家人也回去拿,他继续在这待着,和公输典聊天。
聊得无非也就是公输典都出来行商多少年了,都去过哪些地方啊,怎么就愿意来村子里收他们这些本地产品啊之类的。
那还不是因为太子体恤百姓,反正他钱多,每次路过一个村子,开始是给百姓低价卖日用品,后面就开始高价收购一些草鞋和药材,卖个货,最后基本确实他们卖满东西,还顺便把全新的大秦铜钱散出去。
心里如此想着,公输典该好好回答的都一字不差,毕竟这都是第三个县了,问过他的里正和父老没有五个,也有八个。
等到村民们把东西都拿来了,村子霎时就热闹起来。
公输典声音大,让农人都一个个来,不要乱;公输图把农人拿出来的手工产品都看了,合适做交易的就通过,放他往前;最后是公输祐问农人要买什么东西,把他要买的和要卖的做比较,最后发现他卖的价格更高些,再给他两枚新大秦通宝。
本以为自己来买东西,结果不止把家里穿不完的草鞋卖光,不需要花钱和粮食,还挣了一枚铜钱的村民樵睁大眼睛,不敢置信看着手里的钱。
但是很快他反应过来,有些紧张地赶紧去问里正:“里正,这钱没见过啊。”
里正一听他这么说,眼神立刻警惕起来,接了樵的两枚铜钱,拿在手里仔细查看,周围的村民们也收起了热络,等着里正看过钱的真假再说。
金灿灿的新钱,好像材质是黄铜,就是重量稍微轻上一些,正反都有字。
文风鼎盛的齐地,里正认得几个字,但是齐字,秦小篆都不认得,更不用说新字。
一看里正的神情,公输典赶紧解释道:“这是我们大秦朝廷新铸的钱,叫‘大秦通宝’,你看,正面写着的就是,反面是今年的时间,正是‘大秦三年’,这些字边上还都有云纹,就是真的大秦钱币才有的。”
里正仔细看了看,的确正反面都有字,并且也有这样细的云纹,一般的钱币上不会舍得这么造。
只是为了谨慎起见,他让村人再去请来一个叫吴茼的人,让他也来看看上面的字,辨识真假。
村里的孩子跑的飞快,不过半晌,一个头上扎着布巾,草鞋麻衣的青年男子也过来了。
吴茼就是这个村里的落魄士人,祖上也还是住城里的,后来家中穷了,从城里搬到村里,虽然还能接受教育,耕作生活,但是己经家穷到连买东西多余的钱都没有,因此村子里喊来了商人的时候,他甚至都没出来。
村里孩子去喊他的时候,说商人给村人的铜钱没见过,请他过来辨认真伪。吴茼接了那两个铜板,拿起来一看,确实未曾见过。
公输图:“这是大秦的新钱,正反都是大秦全新的简化字,都是根据秦篆简化而来。每一文钱的重量都相同,十文为一两。”
摸着上面全新的字体,吴茼对比脑海中的秦字,确实能和它们联系到一起。这些铜钱虽轻,但是很新,也很漂亮,大秦三年的标识和钱币面上的防伪花纹都很精细。
吴茼:“虽然未曾见过,但应该做不了假。”
就算是铸私钱,那也是钱,只要里面有金属,有铜,钱就能用。而私钱是不会铸得这么精美,还把大秦钱币的标识也铸上,这是真的会被大秦找上门清算的。
公输图拿出一杆秤来,亲自把十枚铜钱串起来,挂在钩上,移动秤砣,现场秤给他们看。
“这是十文钱,就是重一两。再加十文,重二两。我知道两双草鞋一文钱也很贵,这是因为你们用的铜钱都不一样,我们都是齐人,就算用上大秦的新钱,我也不坑齐地父老,两边的钱都是按照重量来换算物价的……”
在以商人名义走访过第一个村子后,他们就紧急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在大秦度量衡的推广,官府层面倒是能全部都改,可是没办法深入到最基层的村庄里。
他们可以在村子里收购货物来推广大秦通宝,但是物品尺寸重量这个,却还有待提高。
为此,张良提出一个办法,在货物之中加上能同统一度量衡的工具。
斗太明显了,不合适,用杆秤就最好,小小一个,不占空间,商人带着也很合情合理。
在村子里搜集情报买卖货物的时候,把这杆秤也顺便推出去,首接换称量工具,来帮助统一度量衡。
这事好办,公输家做惯手艺说,区区杆秤,不在话下,有人形测量仪小白在,大秦的斤两尺寸刻起来也极其方便。
买卖货物的时候,公输图他们会一边秤,一边夸张地大声吆喝,务必让周围人看一眼就知道这杆秤的尺度是怎么称量的。
最后一般就是以感谢为名,把杆秤送给里正或者村里买他们货物最多的人,整套流程完美结束。
有了吴茼这个村中识字者的保证,里正和其他村民们看公输典他们几个的目光又再次热络起来,那买了家中杂物,不止能买东西,还能挣上两文钱的村民樵捧着买好的货物和两枚铜钱,满脸的笑容。
村中孩子好奇纷纷过来围住他,吵着也想看看这钱上的字是什么样,他们长这么大,都没见过字呢。
樵也不生气,走了几步不耽误这边人排队买卖,拿出一枚铜钱来给他们轮流看。
吴茼看这里没有自己事了,转身就要走。
小白给了张良一个眼神,让他上。
张良于是赶紧叫住人,少年人礼貌一笑:“这位吴先生,您要不要也看看有没有自己需要的货物,我们的货,都很物美价廉的。”
吴茼摇摇头:“不了,我没钱买。”
“没钱不要急,家中有什么山货或者旁的,也可以拿过来和我们换的。”
吴茼还是摇摇头,转身走了。
大人们都在去看货物,张良就抓了个半大小子,问他:“怎你叫什么名字,这吴先生家里就那么穷吗?”
少年抓抓脑袋:“我叫先大,听大人说,他是家里挺穷的,连分的地,都全给他大哥拿走了,二十多也还没成家。”
张良佯装惊讶:“我们一路过来,不少村子都得了新地,连你们这里也在分地啊?我们在上一个县,那里的村民很多都得了十来亩地呢,有那家里人多的,二三十亩都有。”
那少年瞪大眼睛:“真的?我们这里,都没分到地的!”
张良这下真惊讶了:“那位吴先生家里的地,还是被他大哥拿走的,你们的地呢?”
“里正也问过,那来收税的吏说别的村缴的税多,地都分给他们了,我们以前缴的税少,地没我的。”
“那你们以前缴多少税?”
“以前是不到十之一,后来是十之三。”
这确实不太对劲。
齐国一向赋税较轻,商业、手工业发达,田税是管仲推行的“相地而衰征”,依照田地的好坏分级征收,不说别的杂税。
这孩子说这个田税不到十之一,是有可能的,不过齐国盐铁专营,少的税还是会被齐国以其他形式收回去。
而大秦也是收什一税(10%),就算实际情况会多一些,现在也垄断了盐铁,把人头税都加上,也不会首接就到了十分之三。
而且他们一路过来,前头的两个县,是因为某个齐国田氏的地不少,这一家子被发配去南边以后,他家的田就都被当地县令分给百姓了,当然县内的本地吏员肯定是能分的田更好一些,但总归人家分了。
而胶东郡下面的村里的农人,居然都没有被分田,此事非同寻常。
张良继续问着,但半大的孩子知道的事情不多,很多都还是听大人说的,张良还得从这话里抽取有用的信息来推理事件。
他问的差不多了,就回去给小白轻声报告,小白一个眼神,张良会意,主动过去帮着卖货,但是动作一点都不利索,于是那三人也知道了,慢点卖,卖到下午为止,今晚在这借宿一晚上,不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