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大舅哥,别生气!
朱标:大舅哥,别生气!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朱标:大舅哥,别生气! > 第 369 章 秦淮河刺杀

第 369 章 秦淮河刺杀

加入书架
书名:
朱标:大舅哥,别生气!
作者:
空樱
本章字数:
4862
更新时间:
2025-07-06

吕氏前番欲鸩太子妃,未遂。彼时,谋事不密,功亏一篑,终致其计不得逞。

今朱雄英册立为皇太孙,吕氏闻之,心忧如焚。

深知若不速作决断,日后之势,于己及允炆愈发不利,机会亦将渐次消逝。

念及此,吕氏于寝宫内,踱步徘徊,神色凝重。

心中暗忖:“皇太孙既立,其势渐盛,允炆之路,益发艰难。若不趁此时有所行动,恐再无翻身之日。”

思及过往谋划之失,吕氏痛定思痛,决心此番行事,务必缜密周全。

遂唤亲信之人,至身前低语:“时机紧迫,吾等需速谋良策。朱雄英既为皇太孙,必成允炆大患。此次行事,切不可重蹈覆辙,定要一击即中。”

亲信领命而去,吕氏目光如炬,望向窗外,心中盘算着种种毒计,只待寻得那恰当之机,便付诸行动,以图扭转乾坤,为允炆谋得一线生机,争那至高之位。

吕氏心怀算计,一日,将朱允炆唤至跟前,神色凝重道:“允炆,如今局势于你不利,朱雄英被立为皇太孙,你需设法拉近与他之关系。”

允炆面露疑惑,吕氏继而道:“你可邀朱雄英出皇城,同去观那应天府之秦淮河灯会。”

允炆闻言,面露难色:“母亲,皇城规矩森严,私自外出恐有不妥。”

吕氏眉头一皱,厉声道:“此时若不寻机与他交好,日后何以自处?那秦淮河灯会热闹非凡,你以游玩之名相邀,他或会应允。”

允炆无奈,只得遵从母命。

寻得朱雄英,恭敬行礼后道:“皇太孙殿下,近日应天府秦淮河畔举办灯会,听闻那花灯绚烂,歌舞升平,热闹非常。允炆欲邀殿下一同前往观赏,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朱雄英微微一愣,心中思索片刻,念及平日于皇城之内,生活枯燥,此番出游或能解闷,遂笑道:“如此盛景,倒也值得一看,既你相邀,本殿下便同去走一遭。”

允炆心中暗喜,即刻安排妥当。

至灯会当日,二人乔装打扮,悄然出了皇城。

行至秦淮河畔,但见两岸花灯如昼,游人如织。

朱雄英与朱允炆漫步其间,一时间,似忘却了宫中身份与纷扰。

吕氏筹谋良久,一心欲除朱雄英以解允炆困境,遂精心安排刺客,选定秦淮河畔为刺杀之地。

她以为,花灯如昼、游人如织之处,正可浑水摸鱼,达成其险恶目的。

朱允炆依吕氏之言,邀得朱雄英同赴秦淮河灯会。

朱雄英欣然前往,却将常森带在身边。

常森武艺高强,对朱雄英忠心耿耿,一路护持左右。

而朱元璋亦深知皇太孙地位特殊,恐遭人暗算,暗中安排锦衣卫相随。

这些锦衣卫隐匿于人群之中,目光如鹰,时刻警惕着周遭动静。

当朱雄英一行漫步于秦淮河畔,陶醉于花灯美景之时,吕氏所遣刺客悄然逼近。

他们身着常人服饰,暗藏利刃,寻机而动。

待瞅准一个时机,刺客们突然发难,如鬼魅般冲向朱雄英。

常森反应极快,瞬间抽出佩剑,迎向刺客。

只见他剑花闪烁,与刺客展开殊死搏斗。

与此同时,隐匿于暗处的锦衣卫亦迅速现身,如猛虎扑食般加入战局。

刺客虽凶悍,但常森武艺精湛,锦衣卫又训练有素,双方一番激斗,刺客渐渐落了下风。

不一会儿,刺客或被制服,或当场毙命。

朱雄英有惊无险,经此一遭,心中亦明白有人欲加害于他。

而吕氏精心策划的刺杀行动,就此宣告失败,只留下她在宫中听闻消息后,满心的不甘与懊悔。

朱元璋闻秦淮河畔有人谋刺皇太孙朱雄英,龙颜大怒,雷霆之怒震慑朝堂内外。

当即敕令锦衣卫,务必彻查此事,细细审问刺客,言明若有结果,将相关人等,无论亲疏贵贱,皆诛九族,以正国法,以儆效尤。

锦衣卫领命,不敢懈怠,将一干刺客押入诏狱,施尽各种严刑拷打之术。

然而,这些杀手皆是吕家精心豢养的死士,对吕氏忠心耿耿,铁了心守口如瓶。

那诏狱之中,刑具森然,血腥弥漫。

锦衣卫手段狠辣,可无论怎样折磨,死士们咬紧牙关,即便皮开肉绽、奄奄一息,也无一人吐露半个字。

他们深知吕氏之恩,视死如归,只愿以死保吕氏周全。

时日迁延,锦衣卫虽用尽浑身解数,却一无所获。

面对这群死硬之徒,审讯陷入僵局。

消息传至朱元璋耳中,他越发恼怒,却也无奈。

这些死士一心赴死,毫无惧色,令这刺杀背后主谋的线索就此中断。

而吕氏在宫中,听闻死士们至死未招,心中稍安,却也深知此事己触怒朱元璋,一场风暴或正悄然袭来,她表面镇定,内心实则忐忑不安。

因朱允炆邀朱雄英外出,致秦淮河畔刺皇太孙之事发,朱元璋怒不可遏。

朱允炆身为邀约之人,难辞其咎,遂遭责罚。

圣上降旨,朱允炆禁足宫中一年,且尽去其皇孙一应待遇。

吕氏教子无方,亦受牵连,同遭禁足,往日尊荣皆失。

母子二人于宫室之内,悔恨交加,却只能暗自嗟叹,徒对这森严宫规与圣上之怒,无可奈何。

当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浙东集团诸官员,念及朱允炆与吕氏所受之罚过重,遂商议婉言求情。

为首者徐尚书,整冠束带,出列躬身,神色恭谨道:“陛下,臣有本奏。今朱允炆与吕氏遭罚,臣等以为,或有可商榷之处。朱允炆虽邀皇太孙外出,致秦淮河畔之变,然其本心或非为恶,不过年少无知,行事欠妥。且事发之后,其己知悔悟,日夜自责。”

言罢,礼部侍郎亦趋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吕氏虽有所失,然向来于宫中恪守本分。此次牵连受罚,实乃痛心疾首。如今朱允炆禁足,又去其皇孙待遇,吕氏同禁,恐于皇家颜面、宫中安稳,亦有影响。望陛下宽宏大量,念及皇家血脉亲情,从轻发落。”

浙东集团其余官员,纷纷附和,恳请陛下开恩。

众人言辞恳切,神情忧虑,皆盼朱元璋能网开一面。

朱元璋听闻,面色沉凝,目光扫视群臣,良久方道:“朕之责罚,非为意气用事。朱雄英乃皇太孙,关乎国本,此次遇刺,何等凶险!朱允炆之邀,致此祸端,若不重惩,何以服众?何以安天下人心?”

徐尚书等闻言,再次叩首,道:“陛下圣明,然皇家亦重情义。朱允炆尚年轻,可教而改之。若能从轻处置,使其感恩戴德,日后必当竭诚效力,以报陛下隆恩。”

朱元璋沉思片刻,终未即刻应允,只道:“此事容朕再思。众卿且退下,各司其职。”

浙东集团官员见此,虽未达目的,却也盼陛下能念其所言,改弦更张,从轻发落朱允炆与吕氏。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