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绑定昏君系统,收益归朕?
太子绑定昏君系统,收益归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太子绑定昏君系统,收益归朕? > 第91章 缺人缺粮缺钱!

第91章 缺人缺粮缺钱!

加入书架
书名:
太子绑定昏君系统,收益归朕?
作者:
纳闷的桃子
本章字数:
4088
更新时间:
2025-01-28

雇佣一位师爷,花不了多少钱。

以柳师爷为例,他乃秀才出身。

识文断字,吟诗作对,自是不在话下。

除却这些外,对《大康律》极为熟稔。

刑名、钱谷之事,可一人兼之。

而柳师爷年近五十,通晓官场之人情世故。

出谋划策、参与机要,起草文稿,拟写奏折,上下沟通,联络官场、权贵。

可以说,柳师爷就是一个百事通。

由他带领的幕僚团,算是帮了周百川大忙。

实际上,两人从小就认识,有同乡同窗之谊。

柳师爷当年的才华,并不比周百川差,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要略强一些。

奈何,因为有西林学派门徒,霸占了上升通道。

柳师爷这一辈子时运不济,只是在县衙里蹉跎。

可就算是为吏,柳师爷也是一样做到了极致。

这样的人才,周百川给他的薪俸为每年五百两白银,外加粮食三十石。

相对于柳师爷,其他幕僚,薪俸大概在100到200两上下。

这个价格,其实并不算高,只是市场价而已。

那为什么周百川能招募到这么多人,与他远赴海外一起吃苦呢?

说白了,还是为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万里吃土,为的就是光宗耀祖。

他们所有人,无一例外,都是普通百姓家出身的读书人。

绝大部分人,都只有秀才的功名。

若是留在大康内地,撑死这辈子也就是见到县官不跪,十里八村有些地位。

一辈子教书育人,或是在县衙、州所里当个小吏,也就到顶了。

可跟着周百川来到新洲,就不一样了。

新洲是一块尚未被开拓的地,这里除了肥沃的土地、茂密的原始森林外,再有就是数量不少的土著野人。

一切都没有开始,自然也就没有形成阶层的固化。

他们靠着自已的才智、努力和忠诚,完全可以在这里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从吏变成官!

村、乡、县、州、府、道、行省,除去村、乡自治外,共有五级。

五级官员,还有三个行省,可以说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所有人,包括柳师爷听完周百川画出的‘大饼’,眼睛都绿了!

按照老爷的话,此时这竹楼里,俨然是一群三品、四品的大官们在开会嘛!

没有人去质疑周百川作出的决定,谁质疑谁是棒槌。

见没有人反对自已的命令,周百川这才重新开口——

“晓诗,回头你去惠北县,担任县令,宁君师跟你一起去,打理县治。”

“惠南县,就让水秀担任县令,中流,就派你弟子去帮助水县令,打理县治吧。”

中流,乃是柳师爷的大名。

这一次柳中流从老家县衙辞工,还带来了他手把手带出来的徒弟常玉栋。

如此安排,周百川自然是有所考虑的。

那水秀是什么脾性、能力,不得而知。

但他的身份,却非常重要——水狼的独生子。

水狼将军,再怎么说在疍家人中的威望也是足够高的。

让他独子走上仕途,周百川自然也是在安抚水狼。

至于那常玉栋,自然就是安插在他身旁,帮助他治理一县之地的师爷。

同时,自然也起到了眼线的作用。

只不过,这种事大家心里都懂,自然不会挑明了说出来。

“属下谨遵督令,定不会辜负众望!”

“学生常玉栋,愿为老爷分忧。”

周晓诗本身就有功名在身,乃是举人。

也是新洲这边,仅次于周百川的‘大学问’。

作为长子,他自然希望闯出一番功绩。

如今有了机会,自然兴奋地接受下来。

至于那常玉栋,也没有对给水秀当师爷,感到有什么不满。

这一招是怎么回事,他心里有数,而且从前也见识过。

实际上,大康皇朝施行的是流官制度。

铁打了师爷,流水的老爷。

很多时候,师爷在地方的地位,甚至要比府衙里的老爷还要高!

老爷也许三年任期满了,就调走了,师爷基本一干就是一辈子!

更何况,一下子就能进入县衙,以后作出功绩来,混个县主薄,应该不成问题。

只要能由吏,变成官,那就是祖坟冒青烟!

见两个后生没有抗拒的意思,周百川心中的烦躁,倒也舒缓了一些。

“诸位,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会非常忙碌,新洲的未来,你们自已的前途,就在这两三个月内便会定下。”

“一旦我等在新洲站稳脚跟,以后前途坦荡!”

“好了,废话就不多说了,都散了去忙吧!”

周百川将大方向定下,办法说了。

下面的事,就要靠这些手下的官吏们行动才行。

官员们离开竹楼,四散去忙起手头的工作来。

柳师爷将那近二百识字之人的名单取走,一一去拜访。

若是人品说的过去,识字不算多,也能被委任为里长。

城内有坊,设为坊长,近城为厢,设为厢长,在乡为里,设为里长。

三者乃同级,属于不入流的官员,并没有俸禄,但会酌情多分出些俸禄田,并且免赋。

一般来说,地域小的县,下辖约有十到二十个乡。

大县,通常辖三十个乡上下,并没有定数。

一乡,通常有村落二、三十,每村百户,人口三四百。

如此推算,二十万人将会分为五、六百个村落。

划分为乡里,约有二、三十处,每县可管辖十五、六个乡里。

二、三十个里长,都要从这近二百识字之人中,选拔。

两天过后,柳师爷将名单上交。

两县下辖三十一乡里,共有五百二十五个粗分村落。

大概的落户名单,已经粗略统计出来。

的三十一位里正,半数为童生出身,识文断字,人还算正派。

另外剩余的识字之人,周百川也没有放过。

总督府、两处县衙,还有书吏、衙役、典史、巡检、驿丞、税课大使手下都缺人。

有些,甚至连当官的都缺。

正常要管理一个人口大县,知县几乎都要自掏腰包,养上几百上千人,才能维持最基本的运转。

也真是如此,大康皇朝的地方官员,几乎各个都在地方上捞钱。

不然,都管理不了这么大的一个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