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 第八 章《白起:战国杀神的传奇一生》

第八 章《白起:战国杀神的传奇一生》

加入书架
书名: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作者:
龙台家和
本章字数:
9626
更新时间:
2024-12-11

白起,这位在战国历史长河中如璀璨星辰般耀眼却又充满争议的名将,其一生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值得我们深入探寻与细细品味。

一、早年经历:平凡出身,崭露头角

白起,生年已被岁月的迷雾所遮掩,仅知他又名公孙起,出身于秦国郿地,也就是如今的陕西眉县。在秦昭王统治时期,他以军事将领的身份登上了历史舞台。其早年的经历如同一张空白画卷,没有详细的记载可供后人翻阅,但依据当时秦国的国情与军制推测,他极有可能在年少时便投身行伍,从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自已的军旅生涯。在战火纷飞、竞争激烈的战国乱世,白起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天赋与顽强的拼搏精神,在一次次战斗中崭露头角,逐渐以善于用兵而闻名于秦国上下。或许是在某次小规模冲突中,他以果敢的决策和勇猛的作战表现引起了上级军官的注意;又或许是在艰苦的军事训练里,他展现出了超越常人的军事素养与指挥才能,为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东破韩魏:初露锋芒,威震诸侯

(一)攻占新城

公元前 294 年,白起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被任命为左庶长,肩负起攻占韩国新城的重任。新城,位于今河南伊川西南,地理位置重要,是韩国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据点。白起率领秦军如猛虎出山,以锐不可当之势对新城发起了猛烈攻击。他精心策划作战方案,充分利用秦军的兵力优势与训练有素的作战能力,指挥士兵们奋勇攻城。在他的卓越领导下,秦军成功突破了新城的防线,将这座城池纳入秦国版图,这一战成为了白起军事征程上的一个耀眼开篇,也让各国开始对这位年轻将领刮目相看。

(二)伊阙之战

次年,白起升任左更,在丞相魏冉的慧眼举荐下,担任秦军主帅,直面韩、魏、东周联军的挑战。伊阙之地,地势险要,是联军据守的天然屏障。白起站在战场之上,冷静地观察着联军的布阵与动向,他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够穿透敌军的防线,洞察到敌人内心的恐惧与破绽。他果断地制定了一个大胆而精妙的作战计划,先派出一支疑兵部队,虚张声势地与韩军对峙,摆出一副要全力攻打韩军的架势。韩军被白起的疑兵所迷惑,误以为秦军的主攻方向是自已,因而全力备战,不敢有丝毫懈怠。而此时,白起则亲率主力部队如疾风般突袭魏军。魏军毫无防备,在秦军的突然攻击下阵脚大乱。白起身先士卒,带领秦军将士们奋勇杀敌,魏军在秦军的猛烈冲击下迅速溃败。韩军得知魏军战败的消息后,军心大乱,顿时失去了战斗的勇气,不战自溃。这一战,白起指挥秦军斩首二十四万,俘虏了魏军主将公孙喜,还一举攻克了五座城池。此等辉煌战绩,令整个战国天下为之震惊。战后,白起因功晋升为国尉,成为秦国军事体系中的重要人物。但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挥师东进,渡过黄河,向着韩国的腹地进军。他率领秦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取了韩国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大片土地,使韩、魏两国遭受了沉重打击,元气大伤,从此在秦国的东进之路上失去了有力的抵抗能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秦国的势力不断向东扩张。

(三)后续攻伐

公元前 291 年至公元前 290 年,白起继续在战场上书写着他的传奇。他与其他将领协同作战,对魏国和韩国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打击。在这期间,他们先后攻占了魏国的垣地和韩国的宛地。面对秦军的强大攻势,韩、魏两国无力抵抗,被迫割地求和。这一系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东方的地位,也让白起的威名在诸侯间愈发响亮。公元前 289 年,白起凭借着卓越的战功荣升大良造,成为秦国军政体系中的高级将领。这一年,他与司马错携手伐魏,两人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他们率领秦军在魏国境内攻城拔寨,一路高歌猛进,一直打到了轵地,占领了多达六十一座城池。魏国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国土大片沦陷,国家实力急剧衰退,从此在战国列强中逐渐沦为二流国家,再也无力与秦国正面抗衡。

三、南取鄢郢:水淹鄢城,破楚都郢

公元前 280 年,白起将目光投向了南方的楚国,他首先挥师攻打赵国,夺取了狼光城,此举或许是为了稳定秦国的侧翼,防止赵国在秦军南下攻楚时趁机出兵干扰。同年,司马错攻占了楚国的黔中,为白起的后续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公元前 279 年至公元前 278 年,白起率领秦军对楚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鄢城,作为楚国的重要军事要塞,城墙坚固,防御设施完备,楚军在此重兵坚守。白起深知强攻鄢城必然会付出惨重代价,于是他仔细观察了鄢城周边的地形与水系,心生一计。他决定利用鄢城附近的长渠之水,实施水攻战术。秦军士兵们在白起的指挥下,日夜奋战,挖掘渠道,将长渠之水引向鄢城。汹涌的河水如脱缰的野马般奔腾而下,瞬间淹没了鄢城。城中的楚国军民惊恐万分,在洪水的肆虐下四处奔逃,溺死无数,据史书记载,溺死的楚国军民多达数十万。这场惨烈的水攻之战,成为了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也充分展现了白起的军事智慧与狠辣手段。攻克鄢城后,白起并未停歇,而是继续率军东进,占领了邓等数座城池。公元前 278 年,秦军在白起的率领下,如汹涌的潮水般涌向楚国都城郢。郢都,这座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最终沦陷。白起乘胜追击,东进至竟陵,南攻至洞庭湖边,楚国的大片国土被秦军占领。楚王在秦军的强大压力下,被迫迁都。此战后,秦国在郢地设置了南郡,白起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武安君,成为了秦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的名字也成为了楚国乃至整个战国诸侯心中的噩梦。

四、再败三晋:华阳破敌,陉城夺地

(一)华阳之战

公元前 276 年,白起再次将矛头指向魏国,他率领秦军征伐魏国,轻而易举地攻取了两座城池,给魏国以沉重打击。公元前 273 年,赵国与魏国联合起来攻打韩国,韩国向秦国求救。秦昭王迅速派遣魏冉、白起率军援韩。时间紧迫,军情危急,白起接到命令后,毫不迟疑地率领秦军日夜兼程,仅仅用了八日便疾驰至华阳城下。此时的赵魏联军尚未从胜利的喜悦中回过神来,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秦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白起抓住战机,果断下令对赵魏联军发起猛烈攻击。秦军如猛虎下山,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联军。赵魏联军在秦军的突然袭击下顿时乱作一团,毫无还手之力。白起指挥秦军在战场上纵横驰骋,斩首十三万,将联军杀得尸横遍野。魏军主将芒卯在战败后仓皇逃窜,白起亲自率军追击,将其击败,并擒获了三名魏将。与此同时,赵军在另一战场上也遭遇了秦军的沉重打击。白起派军击败赵将贾偃,赵军在慌乱中纷纷跳入河中,溺毙二万人。这场华阳之战,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战后,魏国在秦军的强大威慑下,被迫献上南阳之地求和,秦国在东方的势力范围进一步扩大。

(二)陉城之战

公元前 264 年,白起奉命攻打韩国陉城。他率领秦军如往常一样,迅速而果断地对陉城发起了攻击。在他的精心指挥下,秦军成功地占领并攻陷了陉等五座城池,斩首五万,给韩国以沉重打击。此后两年,白起继续对韩国展开军事行动,连克韩国南阳、野王等地。随着这些地区的沦陷,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之间的联系被彻底切断,上党郡成为了一块孤立无援的飞地,韩国的局势岌岌可危。这一系列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秦国在三晋地区的优势地位,也为秦国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长平之战:巅峰对决,坑杀降卒

公元前 261 年,秦国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继续迈进,攻取了韩国缑氏、蔺等地。次年,王龁奉命攻打上党,上党百姓不愿落入秦国之手,纷纷逃亡至长平,赵国老将廉颇奉命驻守长平,抵御秦军的进攻。秦赵两国在长平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廉颇深知秦军的强大,因而采取了坚守不出的战略,试图以持久战拖垮秦军。双方在长平僵持不下,战争进入了胶着状态。秦国为了打破僵局,施展了一系列外交策略,同时施离间计,在赵国国内散布谣言,诋毁廉颇,声称秦军最怕的是赵括。赵王在谣言的蛊惑下,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决定以赵括代替廉颇指挥长平之战。赵括熟读兵书,纸上谈兵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秦昭王得知赵国换将的消息后,暗自欣喜,他秘密派遣白起为上将军前往长平指挥作战。白起深知赵括的弱点,他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心理,制定了一套周密的作战计划。赵括上任后,果然主动出击。白起则指挥秦军佯装败退,将赵军引诱至秦军预先设好的垒壁前。此时,秦军主力早已在此严阵以待,以逸待劳。当赵军进入秦军的包围圈后,白起迅速下令,秦军主力展开猛烈攻击,同时派军穿插包围赵军,切断了赵军的退路。此外,他还指挥骑兵部队如利刃般突入赵军阵中,成功地截断了赵军的粮道。赵军陷入了绝境,被秦军重重包围。秦昭王得知前线战况后,为了确保胜利,征发河内男子增援长平战场。赵军在断粮四十六天后,军心大乱,士兵们饥饿难耐,战斗力锐减。赵括无奈之下,亲自率军突围,但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突围失败,赵括本人也被秦军射杀。四十万余赵军失去了主将,在绝望中纷纷投降。白起面对数量庞大的赵军降卒,心中充满了忧虑。他深知这些降卒如果不妥善处理,将会给秦国带来巨大的隐患。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他最终决定将降卒尽皆活埋,仅释放了二百四十名最年轻者,让他们回国报信,以震慑赵国。长平之战,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白起也因此战达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但同时,坑杀降卒这一残忍手段也让他备受争议,被后人称为“杀神”。

六、将相失和与身死杜邮

长平之战后,白起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公元前 259 年,他精心策划了分兵三路攻邯郸的作战计划。然而,此时的秦国丞相范雎因嫉妒白起的功高盖主,担心他灭掉赵国后地位将无人能及,于是劝说秦昭王允许韩、赵割地求和。秦昭王听信了范雎的话,同意了韩、赵的求和请求,白起的灭赵计划被迫搁浅。之后,赵国撕毁了割地求和的协议,秦昭王大怒,决定再次攻打邯郸。但此时的白起因病在身,无法挂帅出征。秦昭王无奈之下,只得任命王陵为将。王陵率领秦军攻打邯郸,但进展并不顺利,遭遇了赵国军民的顽强抵抗,秦军损失惨重。秦昭王多次派人请白起出山指挥作战,但白起认为此时攻打邯郸时机已失,且秦军已疲惫不堪,难以取胜,因而拒绝了秦昭王的请求。秦昭王见白起屡次拒绝,心中大为恼怒,认为白起是在故意违抗旨意,于是削其爵位,将他逐出咸阳。白起怀着满心的悲愤与无奈,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咸阳城。当他行至杜邮时,范雎又在秦昭王面前进谗言,污蔑白起对被逐出咸阳心怀不满,有谋反之意。秦昭王听信了范雎的谗言,赐剑给白起,逼他自刎。一代名将白起,就这样在杜邮结束了自已辉煌而又充满争议的一生。他的死,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国的一大损失。在他死后不久,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受了重大挫折,统一六国的进程也因此被延缓。

七、军事思想与影响

白起在其漫长的军事生涯中,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卓越的军事思想。他强调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将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的歼灭战思想。在他看来,只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从根本上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从而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与前瞻性,与传统的以攻城略地为主要目标的战争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善于野战进攻,在战场上总是力求将敌人彻底歼灭,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无论是伊阙之战中对韩魏联军的突袭,还是长平之战中对赵军的包围歼灭,都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作战理念。此外,他还极为注重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力求将敌人一网打尽。他深知战场上战机稍纵即逝,一旦敌人战败,必须乘胜追击,才能扩大战果,给敌人以毁灭性打击。白起在作战过程中,常常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根据不同的敌人、不同的战场环境,制定出相应的作战计划。他善于利用地形和环境,巧妙地创造有利战斗条件。例如在鄢郢之战中,他利用鄢城附近的水系实施水攻战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白起的军事思想和战术为后来的军事指挥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中国古代军事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歼灭战思想被后世许多名将所借鉴,成为了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战场上所展现出的卓越指挥才能、果敢决策能力以及对战争局势的精准把握能力,都成为了军事史上的经典范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军事家不断追求卓越,为国家的安全与繁荣而奋斗。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