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 为什么要这样写突厥与隋唐

为什么要这样写突厥与隋唐

加入书架
书名: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作者:
叫我八十八
本章字数:
8338
更新时间:
2024-12-14

写突厥,写隋唐,写白马东来,写佛兴震旦,无论哪一个,都是极其很庞大的话题,需要系统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大量文献的采集考证。这些能力我都不具备。所以,写一些以突厥、隋唐、宗教为背景的,架空的市井故事,或许是个不错的出路。

突厥汗国是公元552年在阿尔泰山建立的,直至公元744年,唐王朝联合漠北回纥、葛逻禄等平定后突厥汗国,中间接近两百年的时光,战争没有息止过。

根据《酉阳杂俎》里的记录,”突厥之先,日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认为突厥起源在海东阿史德窟。而根据长孙无忌的《隋书》记录:”突厥之先,平凉杂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灭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阳,为蠕蠕铁工。金山形似兜鍪,俗号兜鍪为突厥,因以为号。”这个说法则认为突厥起源在汉地平凉。《周书》认为,突厥原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起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这个传说虽然有明显的逻辑瑕疵,却是我比较推崇的。所以我从这个故事出发,设定了图而且的人物特征。

其实,和突厥的冲突早在隋炀帝时期就发生过,所以故事的背景,不是单纯的唐朝,要是隋唐。隋炀帝和东突厥的军事对抗,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600年,东突厥的都蓝可汗去世,西突厥开始骚扰隋朝边境。

木龙参加的战役,如果一定要确认年份的话,应该是公元627年,薛延陀建立汗国前的一场战役。因为到了公元629年,李靖统领十万大军和东突厥对抗,大破获得了胜利,东突厥慑于大唐天威,奉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东突厥正式灭亡。

谈到隋炀帝,通常会讲隋炀帝的暴政,因为历史无限夸大了他的暴政,导致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是是不公正的,有些历史学家甚至对他的政绩嗤之以鼻,这是片面的、消极的、不具备科学性的。

虽然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是他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在位时,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关系方面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隋炀帝本质上是个改革家。隋朝的政府行政机构体量极其庞大,因为沿用北周官制,所以机构臃肿,层次重叠,人员冗杂。隋文帝虽然作出了一定的改变,但总体上仍旧使用之前的方法。隋炀帝位后,作了大胆改革。他废除了三师、特进官;废除都督以上至上柱国凡十一等及八郎、八尉、四十三号将军;将光禄、金紫、银青等九大夫,建节、奋武等八尉定为散职。把三卫改成三侍,废除直阁将军、直寝、奉车都尉、别将等武官。为了精简机构,改革吏治,进行军政方面的中央集权,隋炀帝明令废除诸州总管府,又下令改革封爵制度。文帝时设置了九等爵位,隋炀帝只保留了王、公、侯,其余的都予以废除。尚书省六曹,原本是各设侍郎六人,共计三十六名侍郎,隋炀帝改为每曹各设侍郎一名。他下诏:“自今以后,唯有功勋,乃得赐封”,又规定“百官不得计考增级”,官员想要升职加薪,就必须德行功能显著者,才能升级。大业三年,隋炀帝下了《求贤诏》,批评各级臣僚举贤不力,要求从德行、文武才干等各个方面荐举人才,指出人才“不必全备”,只要“一艺可取,亦宜录用”。这些改革,不仅裁减了冗官,精简了机构,同时又削弱了北周的贵族势力,是切中时弊的。

隋炀帝在做晋王时就在藩邸开馆网罗文士。典籍里记载,“王好文雅,招引才学之士,诸葛颍、虞世南、王胄等百余人以充学士”。隋炀帝不仅爱好文学,而且大力整改了自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浮华文风。他多才多艺,对音乐也有贡献。隋炀帝设置了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大量吸收少数民族乃至外国的音乐舞蹈,和汉地艺术相融合,兼收并蓄。比如大业年间在洛阳流行的散乐百戏,就是由西域传入,再结合汉地音乐歌曲形成的。

隋炀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他扩大了各级的学校,《隋书·儒林传序》说:“高祖暮年,不悦儒术,遂废天下之学,唯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求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隋炀帝没有南北地域门户的偏见,敢于重用草根人才。他把陈朝名士许善心提拔为礼部侍郎,对许善心推荐的儒生也授予了学官。隋炀帝还创立了进士科。在九品官人法衰落的情况下,文帝采用州县举荐人才的办法取士,选拔官员,遂有了科举制的萌芽。但根据史料记载,“炀帝嗣兴,又变前法,置进士等科”。这是科举制确立的标志。从此授官不凭门荫,全凭考试,适应了阀阅士族衰落和庶族地主兴起的潮流。隋朝实行进士科虽因国祚短促而成效不著,但却为唐所继承和发展。“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可见唐代的进士科已成为选拔高官的重要途径。此后,终封建之世,进士科始终是科举取士的最主要科目。

书里的木龙是没有参加科举的,因为他的人设不足以支撑满腹经纶的形象,但隋炀帝对于科举制度的改革,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迄今为止,我们依旧没有完全摆脱高考,可见这种不戴有色眼镜,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是符合国情的,也顺应了根本的民族性。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已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除了通过运河来扬州视察之外,隋炀帝还是第一个出访西域的帝王。东突厥臣服于隋后,隋朝与西域各国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隋炀帝派裴矩常驻在张掖,主持与西域的交通事宜。大业年间,西域“相率而来朝者四十余国,帝因置西戎校尉以应接之”。大业十年,突厥、新罗、勒蝎、毕大辞、诃咄等西域十七国遣使朝贡。长安与东都“西域胡往来相继”,西域的九部乐也在这时传入中国。隋炀帝除了同高丽和林邑发生冲突外,与百济、新罗、日本、赤土、真腊、波斯等国保持友好关系。这种对南亚和东亚诸国的外交盛况,是自魏晋南北朝以来所从未有过的。

鱼蛟这个人物的设定,就是基于隋朝空前繁荣的外交市场。因为鱼蛟出生在国公府,是宇文国公的外甥,所以他有理由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经历过不同国家带来的文化融合。鱼蛟的形象应该是非常开放、达闻、乐见的,这也是隋朝的文化烙印之一。

特意把鱼蛟设置成宇文家族的一员,也是想暗指宇文化及叛乱的事。鱼蛟不是宇文化及,但宇文化及和鱼蛟流着同样的血。放荡不羁是刻在宇文家族骨子里的一种特征。宇文化及年轻时就是一个名声不好的浪荡子,直到最后,他发兵推翻隋炀帝的统治,想要结束他的王权,整个过程也是不走寻常路的。放荡不羁,与众不同,特立独行,都是鱼蛟的人设,也是对宇文化及这个历史人物作出的点评。

隋代盛行佛教,为了表示虔诚,人们会用菩萨之名给自已作后缀,比如隋文帝杨坚就给自已起名那罗延,那罗延是一名佛教的金刚力士,他的皇后叫独孤伽罗,伽罗就是供佛的香炉。

隋炀帝也笃好佛教,他在还是晋王时,就迎请了名僧智顗为自已授菩萨戒,并且把智顗尊称为智者,级别相当于太师。隋炀帝即位后,他在大业元年为文帝建造了西禅定寺,又在高阳建造了隆圣寺,还并州造弘善寺。隋炀帝在扬州时建造了慧日道场,在长安建造清禅、日严、香台等寺,又把自已的九宫供奉布施为九寺,并在泰陵、庄陵二处造寺。

除了修建寺庙道场,隋炀帝还热衷“渡人”。他曾在洛阳设无遮大会,度男女一百二十人为僧尼。并且下令各州郡行道千日,度僧千人。他还亲自写发愿文,自称菩萨戒弟子。隋炀帝在洛阳的上林园内创设了翻经馆,为隋唐的翻经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木龙和鱼蛟的原型,就是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摩睺罗伽。摩睺罗伽虽然是蟒,但被鸠摩罗什尊者称为地龙,所以摩睺罗伽也叫地龙,跟云龙相对。木龙和鱼蛟的名字里面就体现了这点。让摩睺罗伽镇墓守陵,也是有根据的。《大唐西域记》里就准确记录过,当时的古墓被打开,其中盘绕了毒虫与巨蟒。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蟒蛇和墓穴总是关联。在印度,摩睺罗伽被极大地重视,印度南部城市的街头,有不少摩睺罗伽主题的塑像,寺庙里也常供奉摩睺罗伽。摩睺罗伽作为蟒蛇,腹行者,智力不是很高,又因为世人对蛇的恐惧,反而导致他容易起嗔恨心。佛陀认为,这样一种低等生物,如果接触到佛法,并且发心修行,虔诚地供奉佛法僧,那么他的功德,要比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去修行,积累的功德更多。所以把摩睺罗伽列入八部天龙护法,也是鼓励所有畜生道里的生物潜心学佛,寻求正道与解脱。

平等地对待龙和摩睺罗伽,是佛陀在用实际行动去证道。

书中的达效尼,无论是在上卷的中国故事,还是下卷的美国故事里,结局都不好。事实上,所有伪作沙门,行非沙门的骗子,最终的结局不可能好。在《地藏王本愿经》里,指出过这样的人死后要堕阿鼻地狱,不得轮回。我在中国故事里,给达效尼设计了一个结局,就是被汉阳公主的侍卫乱刀砍死。相对于永堕阿鼻地狱,不得轮回的结局相比,我似乎是仁慈了,不过仁慈不应当给到这样的角色,所以在美国故事里,我让达效尼先是背叛自已的祖国,申请做了个政治避难的非法移民,然后死于同为非法移民的变性人之手。这里并没有诅咒,而是取材于一个发生在芝加哥的真实的案件。申请政治避难的非法移民的问题,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我在工作中接触过许多东亚和南亚的非法移民,不去聊细节,只是做个总结,他们身上带来的文化冲突,远比他们的人生矛盾得多。

吉藏大师在南北朝时期先后翻译了《摩诃摩耶经》、《大集月藏经》。当时他产生了一种“末法”思想,认为世界已经进入末法时代。吉藏按时、处、机(人)把佛教分作“三阶”,他认为到了佛灭度的一千年以后,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戒见俱破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有太多戒见俱破的颠倒众生,此时众生的机类,我见、边见成熟,所以偏学一乘、三乘,或偏念《弥陀》、《法华》,彼此是非,终至犯诽谤罪,永无出离之期。只合依普佛普法的法门,即佛无差别、法无差别、普法普佛、普真普正的佛法。

我对吉藏大师不了解,对南北朝也不了解,所以不加评判。但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并不见得比吉藏大师所写的末法时代好多少。客观地去看待一段历史,一些社会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清所处的世界。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