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 大雪的时令

大雪的时令

加入书架
书名:
如将白云,清风与归
作者:
叫我八十八
本章字数:
21058
更新时间:
2024-12-01

大雪这天真的下雪了。

漫天纷舞的白色把天地揉成一团,分不清哪里是道路,哪里是山川,哪里是草木,到处都是模糊的一片。

木龙推开窗,大团絮状的雪迎面砸过来,撞到面颊上的一瞬,牢牢地巴住温热的皮肤,缓慢渗水。

”呵,好大雪啊!”木龙回转身自言自语道。

前厅的一张大桌上是头天卖花婆送来的绒花、炒松子和花生糖。冬天没有鲜花,卖花婆就转而卖绒花和零嘴,总归是小姑娘欢喜的,经营模式灵活多样。

木龙刚想伸手捻一支绒花看,头顶吱嘎一声,楼上老图的房间,门开了。

”早哇,木掌柜。”

”早哇,图先生,今天是要出门?风雪可一阵比一阵紧呐。”

”唉,哪怕雪没过一人高,该出门还得出去啊,这东贩西卖的营生,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得食。”

”图先生最近看好什么利是?”

”最近手里过了不少铜器。你看这天气一天冷似一天,火盆、脚炉、手炉、怀炉和汤壶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火锅、烤肉炙子和温酒器也是不用不行的,所以最近几天,我在乡下各处兜兜转转,趁气候倒几手铜器赚个差价。”

”说起铜器,皮市街上有两家连在一起的百货行,老板同我很熟,是地保的四叔,如果有相巧的货,不妨拿到那里去看看。”

”甚好甚好。那我这几天就专心把货收上来,到时候还要请木掌柜代我引荐一下百货行,你们到底是本地人,人头熟好办事。”

”刚才提到汤壶,我才想起来问,你房间里冷吗?前半夜要送只汤壶暖暖被吗?枝儿老里八早就汤壶火盆一起用上了,如果你也用,正好一炉炭一并烧水,这是顺带的一点不费事,你不要客气。”

”还早还早,这才是第一场雪呢,我还扛得住。话说淮姑娘平时看起来蛮精神的,又练过武功,没想到她原来也是体寒羸弱啊。”

”我师父给她起过一个花名,叫夏猫儿,就是说她像夏天出生的猫咪一样,没有经过严寒的考验,一入冬就掉毛,掉毛的猫特别怕冷,没事就窝在火灶前取暖。”

”哈哈哈哈,黄五爷的比方好生幽默,容我大笑三声,哈哈哈。”

”像她那样怕冷的人可不在少数呢,前天去大东门买包汤壶的棉布套子,竟然已经脱销了,一个小脚老奶奶一口气买三只,我问她买这么多作甚,她说被窝里有三只壶,脚头一只,腰后一只,胸口一只。”

”呵,竟然有那样冷?”

”其实并没有冷到这个程度啊,那些异常怕冷的人,其实是元阳不足才畏寒。”

”元阳不足怎个办法解决?要找中医开几剂汤药吗?我这几年也觉得自已不如年轻的时候抗冻了。”

”冬天补元阳最好吃人参鸡。”

”人参鸡?这是本地特色菜吗?”

”这是一道高丽国的大菜,本来广陵人没有这样华丽的吃法,是前朝炀皇的高句丽皇妃把这菜带进中原的,炀皇下江南时将这位高句丽娘娘带来了广陵,也把这道菜带过来。本地官厨先是侍候炀皇的,那时这道菜叫凤衔神草,改朝换代后这名字怕是犯忌讳,就直接叫人参鸡了。”

”凤衔神草多体面呢。这人参鸡用到什么料?怎么做呢?”

”顾名思义,主材料就是鸡和人参。高丽国盛产人参,树林子里面走几步就是一丛人参苗,国土上还特别多的山,山上岩石缝里有许多野生的走地鸡,冬天是岩鸡最肥油脂最厚的季节,正好人参也成熟了,一两支参须配一只大肥鸡,鸡要开膛破肚洗干净,往肚子里塞满糯米板栗和红枣,鸡身下衬人参木耳香菇,木耳香菇板栗红枣都是高丽国最常见的土产。把塞得的鸡搁在一臂深的铜吊子里,上头压一粒冰糖,隔水蒸三五个时辰,蒸到人参的药香、鸡的肉香和香菇木耳的鲜香融为一体难分彼此,吊子提出来,趁热把整只鸡装盘。食客用筷子扒拉一下,如果鸡肉已经松脱,人参可以夹断,为说明蒸到透熟了。此时吊子里的蒸汽水,就是最浓纯的原汁汤,把汤倒出来,往里面加一勺枸杞人参酒,这样一碗半汤半酒喝下肚,元阳在任督二脉间伏藏蓄积,热气打脚心直通百汇,周身可以暖润一整冬。”

”汤肯定要喝,那提出来的鸡肉好吃吗?”

”好吃啊,肚皮扒开来,糯米浸满黄澄澄的鸡油,粒粒分明油光鲜亮,板栗粉、面、甘、酥,红枣的甜味全化开,琥珀色的果肉溶在米汁里,留下赭色的衣壳,轻轻一拨就能揭开。”

”听起来这东西有点像像八宝饭。”

”看起来像,吃到嘴巴里是咸口的,更像江南过年吃的八宝鸭的肚皮料。”

”哇……好赞,讲的我肚皮里的馋虫都要醒了。”

”不过自家调味就怕买不到好人参,这个菜对原材料十分讲究。板栗和木耳也不见得好,现如今城里几家干果杂食铺子都姓沈了,价钿贵不说,还都是陈货。”

”就没有新开的铺面了?”

”新开的当然有,但小本生意维持不易,方圆三十里县乡的供货商行都被沈家垄断了,这个行当也等于是被垄断,间或有小店从外阜进些零碎的货,要么成本摊不开,要么就是不能稳定供货而散失了客源,久而久之就没有多少人再肯花心思去做南北货了。”

”看来沈老板做生意确实很霸道,一般人做不过他。”

”关键还是人心不齐,如果全城的小商人都能齐心,一致对抗他的垄断,南北货、布料和米行都不至于被他操控。”

”小商人都是自扫门前雪的,哪能联合得起来呢?”

”所以大半个城的旧式商业都被他瓦解了,起初做买卖,不过是个中等体量,店面越做越大,大家才发现他的辣手,打压同行,兼容吞并小买卖,入股大商行,不消几年工夫,城中百业都被他染指个遍,再后来他不安于明面上的生意了,开始勾结江湖上的恶徒,又拉拢官员士绅,做事遇到障碍就黑白两道齐举,逐渐就成了乡里的霸王。”

”你讲的倒挺仔细,沈老板也快五十的人了吧,过去的事,你是哪里听来的?”

”听我师父讲的呀,当然也有徐婆、剃头匠和地保的爹传说过。”

”有个人我想跟你打听一下。”

”谁?你说,我看认识不。”

”你当然认识,就是太虚道长。”

”太虚道长是全城都认识的人啊,你想打听他什么事?”

”我看黄五爷经常跟太虚道长喝酒下棋,想必关系很好吧?之前我有想过,要贩些纸烛香花去各个寺庙道观,你也晓得,广陵城的宗教氛围是极好的,人人皆拜佛,家家供三清,我寻思着在道观门口支个香烛摊子卖点高香。”

”卖香烛你要去大明寺,不要到太虚观。这位太虚道长与别个当家长老的习惯很不同,他家丛林里不见明火,他本人也不做早晚课,主张世俗修行。”

”世俗修行?这还是第一次听说呢。”

”太虚道长很有个性呢,他出身皇族,天生洒脱,在他道观里待一天,只当是在公子哥儿的书斋里,绝想不到那是一处清修方外之地。”

”不见明火……那他不供奉三清么?”

”他的正殿里有三清泥塑,但太虚道长很搞笑,他跟我说,三清与他是结拜弟兄,太白金星还跟他喝过大酒,所以他谁也不拜,当朋友的画像一般放着。”

”哈哈哈,听起来他是喝多了吧。”

”嗯,当时我听他讲这话,也觉得道长喝大了,后来师父说,他就是不喝酒也这副模样,可能还是不喜欢束缚吧,天自由的人,叫他早早晚晚守着三大殿做道场,他也不会开心。”

”听说太虚道长俗家姓独孤?”

”不清楚。有人传说他是炀皇后裔,有人说他是独孤家的一支,也有人说他跟宇文国公是同一个宗祠,谁知道呢,我在他那里玩倒是问过他一次,他笑哈哈地说想不起来俗家的尘封往事了,这分明也是不想回答,我就不再问。既然是出家,都有和尘世决裂的心意吧?”

”这么说来,应该是皇族不假。太虚道长住在蜀岗西峰,这叫半隐。”

”半隐?什么意思?”

”蜀岗靠近城市,但又不那么靠近。住在道观里,听得到城中的风吹草动,但又不必惹一身红尘,这就是半隐。”

”图先生你点评得太到位了,太虚道长就是半隐。我师父常说,太虚道长喜欢画仙鹤,其实他活得像吊脚鹭鸶。”

”哈哈哈哈,黄五爷怎么这么幽默,笑死我了,哈哈哈哈哈……”

两个人说说笑笑,一晃竟过了半个时辰。淮枝儿站在后院门边听壁脚,心里好生不快活。自从知道老图是突厥间谍,淮枝儿每次看到他,就像吃下一个苍蝇,虽然黄五告诫要克制,充其量克制住表情罢了,表面上客客气气的,但听见老图的声音就格外头疼。

木龙也是表面客气,但他觉得随意聊天也无甚大碍,毕竟都是平头百姓,本就不是间谍眼里的菜,也不认识皇亲国戚,间谍从自已嘴巴里套不出有用的情报。而且老图真是一个好住户,自觉预付房租不拖欠,还特别好相处。

黄五也喜欢老图住在客栈,方便他监控,黄五不清楚老图现阶段所掌握的情报,以及自已不良人身份的保密性,但他很确定,老图在广陵城大半年了,肯定还是一无所获。有收获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哎,我突然想起来,黄五爷既然跟太虚道长那么熟,年轻时就是朋友咯?”

”当然了……”

”但我听说,你们这个客栈原来的主人姓周,跟周捕快是本家。而太虚道长年轻的时候也不住广陵,大业十三年才来这太虚观当家,在那以前一直是火居的……”

”对啊,我师父原来不住这里,住在琼花观的西廊房。但他跟太虚道长一直是好朋友,应该就是在外地云游认识的。我师父也隔三差五地去山里清修,跟火居的没两样。”

”哦,原来如此。琼花观挺好的呀,后来怎个不住了?一抬脚就能上东关街,多热闹的地方啊。搬走挺可惜呢。”

”是挺可惜,但观里失火,烧掉一大半,不搬不行。你现在看到的琼花观,都是王道长辛辛苦苦一点一点修复的。”

”哦哦哦,原来如此。那淮姑娘家也住在东关城门口咯?”

”不不,她是槐子村的人啊,不是广陵城里的。”

”我看她随了五爷做女徒弟,还以为是邻居的女儿给五爷做寄名徒弟呢。”

”那时我师父日常总在北乡走动,北乡里有好几个大庙,庙里的住持都是我师父的棋友,想必槐子村大半的人都晓得我师父。有点名气了,谁家有个难养的小儿女,自然就想着来寄名拜师。不瞒你说,我师父修道的名气十分大,过年过节,大家都请他画符画灶王爷。”

木龙得意地介绍着黄五,淮枝儿听了却替黄五羞愧,黄五平日里喝酒吃肉,养得肥墩墩的一点仙气也没有,总是嚷嚷着修仙练功,街坊邻居似乎只有在合婚择吉或者画符写春联的时候才想到他,就算真的学成仙法,也是最失败的仙吧?!

”哦哦哦,原来如此,我看淮姑娘来了以后,进出总是一个人,好像也没有小姊妹走动,她不觉得无聊啊?”

”她是独女,父母去世后跟伯父过,伯父家只有四个儿子……图先生怎么对枝儿这样感兴趣?”

”没没没,别误会,我只是随口瞎聊,不是感兴趣。”老图连忙解释说。

”哎呀,时候不早,突然想起来菜还没有买呢,不跟你闲聊了,我要去菜市。越是天冷菜农收摊越早,咱们中午吃红烧青鱼好不好?”

”行啊,我什么都能吃。既然有中饭吃,那我就不出去了。”老图表现得特别满意。

于是木龙摇头晃脑地拎着篮子,踏雪出去买菜了。

老图看着木龙远去的背影,冷笑一声,目光落在桌子上几支绒花上,他捻起一支藕粉的,翻来覆去把玩了一会,顿一顿,藏进腰间的荷包里,转身回房间,找了一顶皮帽子戴上,大步流星地向东关城门口去了。

门外的雪已经积了半尺厚,雪片疾速砸向行人,路上全是缩脖子缩脑的男女,想要避让劈头盖脑的雪,但无一例外都成了人形的椰蓉酥,一身白。

老图感觉脚下有点打滑,他稳了稳,四下观察,没有看见眼熟的人影。通往东关城门口的路上,只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衣裳甚是单薄,蹲靠着一棵大树,浑身哆嗦,口中有气无力地喃喃着,”行行好吧给几文钱吧。”

老图走向乞丐,朝讨饭碗里丢下一个铜板。

”谢谢大老爷!给大老爷磕头!”乞丐依旧有气无力地喃喃,不过姿势变换了,从蹲着变成双膝跪地,并没有真的磕头,反倒像腿蹲麻了,想要疏通疏通经络。

”你,多大年纪?”老图问。

”四十七啦,怎么,大老爷想找人家去做短工?”

”不是……我想找你问点事情,你用心点回忆,照实讲给我听,我请你吃烧饼。”

”烧饼在哪块呢?”

”你是四十七岁吗?”

”是的啊,讨饭的老叫花子,不欠债不吃官司,回答个生辰要讲假话干嘛?”

”好,这样,你起来跟我去找一处喝汤吃烧饼的地方,我问你几句话,你老老实实把知道的事讲把我听,临了,我再给你二十文,你看怎么样?”

”不得问题,说走就走!”

乞丐迅速爬起来,把讨饭碗揣进怀里,和老图一前一后走到马家巷里卖牛肉汤的小店。

”老板,来两碗牛肉汤,四个烧饼,一盘卤牛杂。老图向乞丐作一个请的手势,乞丐犹豫了一下,赶紧蹿到角落里的一张条凳上,弓着背埋头坐下,不敢满坐,只敢臀尖靠着板凳。”

”你请坐,汤和烧饼很快就来了。”老图和气地说。

”大老爷,我这副样子不能进来啊,等下老板要赶我出去的呀!”

”哎,我们是在这里吃早饭,又不是不把钱,他要赶我们作甚?不必担心,这家店我常来,认着我也不会有人叫你不得坐。”

正说着老板娘端来滚热的牛肉汤和烤的酥脆油亮的芝麻烧饼,看见老图,细长眼睛一眯,似笑非笑地说,”哟,你今天来的有点晚呢,我特地要老头子留个把烧饼,特为等你来呢!”

老图点点头说”,今天晚一点,等这位朋友一道来的。”

老板娘眼角瞟着乞丐,鼻翼抽动几下,仿佛要把乞丐泄露在空气里的浓重的体味驱散掉,但嘴角还是挂着微笑说,”你们慢慢吃,如果不够,再加碗汤面好了。”

老图谢过老板娘,把汤碗和烧饼推到乞丐面前说,”先喝口热汤,今天真是冷得紧。”

乞丐看老板娘走开了,也就不客气地端起碗,边吹气边喝,喝下大半碗汤,又抓起一个烧饼,掰成两瓣,往嘴里塞。

”你慢慢吃,不够等下再加,不要急。”

”大老爷,你找我问什么话?”

”嗯……你说你四十七了,是吧?”

”哎呀,我是四十七了,千真万确,老叫花子穷归穷,记性不差,自已多大周年还是记得的!”

”那好,那就好,我早先听你唱小调,全是唱的过去的事。”

”我那个不是小调,是讨饭歌,小调是什么?小调要是万花园里的漂亮姑娘,一边弹琵琶,一边吹箫,唱吧台下的大佬馆们听的。我这个唱的,只能叫讨饭歌。”

”好好好,你那个讨饭歌,我听过,唱的都是过去的事。”

”不假,前前后后四十年,扬州城大大小小的事,我全唱过。”

”你唱的事情,真的发生过,还是你自已编的?”

”当然是真人真事。我一个叫花子,生下来就跟着舅舅妈妈在外头讨饭,吃的是黄连苦,看的是世态炎凉,唱的是千回百转的命运啊……”

”好了好了,我晓得你是个苦命人,我是想问,你那些听起来很伤情的讨饭歌,都是发生在广陵城的故事,对吗?”

”对的,一点不假,唱假了,人家奶奶、小姐、老板、老爹听得不快活,就不得赏我了。”

”哦哦哦,那这样说来,你对这城里几十年来发生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基本都略知一二咯?”

”不敢说百分百晓得,但只要提的上嘴的事情,没有我不知道的……怎么?大老爷你是有什么事啊?找人,还是问事啊?”

”我想先问你一个地方,过去的琼花观,你晓得不晓得?”

”哎哟喂,这个怎么能不晓得呢?不就是刚才我蹲的那个地方嘛,过去也在那里,没有搬过家,九丈九那么高一个牌楼,斗大的字刻的蕃厘观,你注意到没?”

”我怎么会看不见呢,我的意思是,这个琼花观的房子看起来蛮新的,听说很多年前失过大火?”

”是啊,二十年前失火,哎哟喂,火势猛啊,东西廊房全烧光了。”

”哦,看来确有其事,那里面住的人家,是不是都搬走了?”

”那里面除了一个瞎子老道士,又没有住其他人,失火以后,老道士的侄子就把他接回家养老,他当时是七十二岁,如果一直不死活到现在,就是……就是……就是九十二岁,成精了,不可能哦,肯定早就不在了。”

”东西廊房没有房客?那么大的道观,他一个古稀之年的老太爷,怎么可能一个人生活呢?就没有人来照应他?”

”哎呀,他是一个人啊,不过呢那个卖花的徐婆,当时还是个小媳妇子呢,跟她的两个妯娌,每隔一天就去道观里扫地烧饭洗衣裳。”

”她们跟老道士是亲戚?”

”不是亲戚,是信女。老道士这一辈子还蛮积德的,懂医术,替穷人看病从来不收钱!那徐婆跟琼花观本来就是邻居,有一年她家大孩子出天花,棺材都准备好了,最后老道士过去喂了药,把个大孩子救活,结结实实长到那么大,徐婆感激啊,跪在三清殿磕头,发誓要给老道士养老送终,后来老太爷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徐婆就真的时常去照应,也算有良心。”

”那这么说来,琼花观里除了几个来做家务的女众,男人只有老道士一个?”

”是啊,他连徒弟都没有。”

”哟,看那里房子蛮多的,就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多冷清啊!”

”不冷清哦,他眼睛好用的时候,天天抄经文雕圣像,东西廊房里堆满了各种天道仙官的木雕,据说那场火灾就是木料引起来的。”

”西廊房里有过房客吗?”

”没有,他那里又不是客栈,不住外人的。”

”哦,前几天有个人找我买大漆,说他父亲过去住在琼花观西廊房的,受过当家道士照顾,现在准备替大殿上几根立柱刷漆出新,算是感恩回报。”

”他那个老子是不是糊涂了?记错自已的住处了?琼花观呢我比一般人要熟,一年里少说有三百天,我要朝来来往往的香客请安作揖,混饭吃呢。这个买漆的小伙啊,我都不晓得怎么讲了,他老子要是真住在西廊房的话,那他老子就是城隍!”

”什么意思?我听不懂。”

”西廊房一直是城隍侧殿,殿后用来堆木雕的,根本没有地方住人。所以我说,假如他老子没记错地方,那就只能去做城隍大仙了。”

”哦,这样的啊。那现在的西廊房呢?还是供城隍的吗?”

”早不供了,原来有一尊精细得不得了的城隍坐像,火灾之后不见了,这话说起来啊,有点造孽!”

”什么事造孽?讲讲看!”

”大火之后,官府派几个捕快去查看,这些人进到西廊房,看见房内一片狼藉,唯独城隍像是完好的,身上披了一件簇新的锦缎披肩。其中一个叫戈四的捕快起心动念有点不轨,他心想啊,这条披肩肯定是富贵人家供奉给城隍大仙的,其实呢城隍大仙不过是没有生命的泥塑木雕,哪里知晓冷暖呢?不如把这条贵重的披肩偷回家,孝敬丈母娘。于是戈四趁人不注意,把披肩偷偷带回家去了。俗话说得好,善恶终有报。那戈四对神不敬,做下偷鸡摸狗的缺德事,玉皇大帝在天上看着呢,怀揣着披肩人还没到家,路上遇到一架八匹马的大车,也是因果报应找上门吧,马车本来走得好好的,路过戈四的时候,突然车辕打滑,侧翻在路边。而戈四好巧不巧地被压在车下,两条腿齐斩斩地断掉了,从此成了一个废人。”

”唔,听起来蛮惊悚的……西廊房,只有城隍大仙,没有人……是吧?”

”就是这个意思!这个故事后面才好玩呢,你听我细细讲啊……”

”哦哦哦,我就是大概的了解一下,你真是一张好嘴,故事讲得不丑,可以说书了。”

”嘿嘿嘿,大老爷见笑了,我一个老叫花子,讲的都是市井八卦,不咸不淡的。”

”刚才你说,有人在大火之后给城隍供养披肩,可知是什么人去供养的?”

”这个就不敢瞎说了,供养披肩这种事,一般都是大户人家才出得起银钿,大户人家的夫人小姐要来上香,也不会同我老叫花子讲啊。”

”你可知道有什么大户人家跟这琼花观有些渊源?”

”那就多了,沈家的七姨太,不就是现在那个当家道长的女儿嘛……”

”可有什么皇亲国戚在此处出家?”

”这个真没有……扬州城统共这么大,假如谁跟皇帝攀上亲,不出一炷香的工夫,全城都知道了,这个一定没有。怎么?大老爷想找点关系通一通宫里的门道?”

”没有没有,真的只是好奇。我是个小生意人,初来乍到,遇见的人总和两个地方绕不开关系。”

”哪两个地方?”

”一个是琼花观,一个是清风客栈。”

”清风客栈我晓得,就在黄金坝的闸桥边上,老板是木大少,他有个义父,也是他的师父,叫黄五爷,年头上早些时候,他家接了个大美人回来住……”

”你继续讲啊,讲的不丑……”

”呵呵,老叫花子听得来的,都是些八卦,如果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还望大老爷见谅……”

”我就是欢喜听听新鲜,你把听来的看到的一起讲出来,时间有的是,我再叫老板上两盘牛蹄子,我们边吃边讲……”

”好好好,那我就直说了,早些时候,木大少不晓得从什么地方接回家一个漂亮得不得了的姑娘,不是十六七岁的小姑娘,是二十六七岁的大姑娘,反正漂亮得不得了。这个事情呢居然没几个人晓得,还是地保后来讲的,说这个大姑娘有本事,治好了他家老婆的疯病,这下不得了啊,连王神医都治不好的病,居然被一个女的治好了,半个城的人都佩服得不得了。地保家丈人丈母娘拎了老母鸡和茶食去谢这个大姑娘,哪晓得这个姑娘脾气怪呢, 不肯见面,连茶都不肯吃一杯。后来地保讲了,主要还是因为沈老爷得罪过这位女神医,而地保的丈人又是沈老爷的干儿子,这么一来,人家心里不快活,不如就不见了。”

”这倒是个拐弯抹角的思路啊……”

"对啊,大家都觉得,地保家丈人呢,老实人一个,就是有点贪财,虽然拜把沈老爷做干儿子,其实也没有做过什么坏事,大姑娘不待见他确实是错怪他了。不过呢地保一家还是有良心的,他家丈人把沙头的一块薄田卖掉了,卖得二十两银子,在大明寺替女神医立一块延生牌位,逢初一十五都去烧香,替女神医祈福。”

”这个事做得还是蛮有良心的,不图人家晓得,但求问心无愧就行。”

”是的啊,要不就说老夫妻两个还是老实人嘛。但那个沈老爷的确把女神医得罪了,也不怪人家心里恨。”

”怎么个得罪法?”

”这个姑娘呢没人晓得她家里原本是哪儿的,周捕快讲呢,是槐子城的,反正家底子肯定是厚得不得了,因为她的穿戴啊跟普通人家肯定不一样,估计祖上有人做官的,巧不巧的,在百吉行遇到沈老爷,沈老爷一下子就看中她戴的项圈手镯,说是好古董,想要买下来,姑娘不肯卖,这个时候绸缎庄的谢老板在旁边看着,就给沈老爷出坏点子,说不肯卖不要紧,找个扒扒手到她家偷去……”

”当真找了扒扒手?”

”当真找了,这个事后来还是地保讲把我们听的,找了个扒扒手去偷,没偷到,还被木大少当场抓住。”

”哎唷,这个木大少肯定要把扒扒手往死里打了……”

”还真没有!木大少不但没打,居然把个小扒扒手留在店里做伙计,天天好吃好喝的,把个小猴子样的毛贼养肥了两圈。”

”开玩笑呢?谁告诉你的?”

”地保啊,广陵城里就没有地保不知道的事。”

”嗯,看来这个地保还是个大喇叭呢。”

”地保么,就是要路路通,真的没有他不知道的事,真的。”

”那个木大少是呆瓜吗?居然留个扒扒手当伙计。”

”木大少这个人呢,长得一表人才,心也软得很,路上遇到我老叫花子,都要递个几文钱把我吃面,我从他门口过,他望见了,都要送个把点心给我,是个老好人遇事呢不得主张,看到个可怜巴巴的小毛贼,一下子就心软了……”

”看来是个厚道人。那个女神医呢?人家偷她东西,她也不得话讲?”

”听地保说,那个大姑娘身怀绝技,手上有功夫的,如果不是木大少拦住,别说揍那个扒扒手了,就是百吉行、绸缎庄、沈园,都要被她敲掉烧掉。”

”嗯,脾气不小,姑娘家脾气这么大,估计难嫁人呢。”

”大老爷啊,你这个话就讲错了……”

”怎么个错法?说来听听。”

”那个木大少跟她是一对啊!”

”哦?这个你也知道?也是地保讲的?”

”早就传遍了……前段时间,澡堂子的刘老板托媒人问黄五爷,想把侄女说给木大少,黄五爷一口回掉,当时刘老板心里头不快活,到底是场面上的人,被回绝脸上有点难堪,媒人还算不错,四处打听了一下,才晓得虽然木大少没定亲,但姑娘已经住到他家,早就当家做老板娘了。”

”怎么不成亲呢?这样名不正言不顺的。”

”现在这个世道,兵荒马乱的,不成家反倒好,来去了无牵挂。”

”你这个解释倒蛮符合丐帮风格的。”

”哈哈哈哈,大老爷你好像对那个客栈很感兴趣。”

”我不是说了嘛,自从我来扬州做生意,所认识的人,都跟琼花观和清风客栈有联系。我这个人呢一向谨慎,有人找我做生意,我就要先了解他,不把他的底细摸清楚了,不敢随便搭线,你说是不是?”

”是是是,大老爷你这个话讲的非常在理,你们是做生意发财的人,手头都是大笔进出,如果不把人了解透彻了,万一遇到个把江湖骗子,损失就大了……不晓得大老爷是做什么生意的?”

”我做的很杂,古董、绸缎、药材都做一点。”

”大老爷啊,虽然我是个老叫花子,但我讲一句卖弄资格的话,你不要见怪。”

”什么话?但说无妨。”

”你做的这个几桩生意,找错人了。”

”找错人?怎么讲?”

”琼花观里,现在只剩一个布衣蔬食的老道士,清风客栈的木大少,平日也是一袭布衣,黄五爷嘛,好像只有两身袍子,他们怎么看都不像有钱人,你做这个三桩买卖,找他们是做不出名堂的,要找就找沈老爷。”

”哦?这个沈老爷是怎样一个人?”

”哎呀,你问这话,真是难倒我了……”

”怎么个难倒法?”

”如果讲做生意,沈老爷的手段非常了得,如果讲别的,那就……”

”呵呵,我确实也听人讲过,不是什么好话,你不敢讲,我也就不问。只是有件事我很好奇,一定要问问你。”

”大老爷请讲。”

”黄金坝一带,大半条街都被沈家买下了,怎么单独留下清风客栈一处?”

”唉,哪里是买下了,是被占住了。”

”哦?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占人家房屋?”

”大老爷你有所不知,那大半条街的房屋不是一下子被占的,都是经历了七八年的光阴,有的人家是当家人死了,有的人家是出了败子,有的人家是兄弟不睦,有的人家是得了重病,他们无一例外的,都是向沈家的钱庄借过贷,人世间,或丧葬,或赌博,或官非,或治病,用起钱来都像流水一般,关键是钱用掉就不会回头,一来二去,利滚利欠下沈家许多钱,还不起只能用房子抵债,沈家靠高利贷换得大半条街,真是不费吹灰之力。”

”虽说是高利贷,沈家确实也借出真金白银了,借出去的钱肯定是要不回的。”

”唉,此言差矣!城里的棺材铺是沈家一个远亲开的,赌场是沈老爷的小舅子经营的,几个药房沈老爷全入了股,衙门里的县太爷都跟沈家做儿女亲家,你说用掉的钱哪一文不是复又收回到沈老爷的腰包里呢?”

”原来如此。所以,清风客栈没有被沈家吞并,究其缘由,是得益于黄五没借钱,对吧?”

”是啊。那客栈虽然生意不大好,但黄五爷确实不用找沈老爷借钱。曾经有好几次,沈家的管家特意找木大少,建议他把客栈翻番新,也不知道木大少是看出了管家的用意,还是心太大,反正没有找沈家借钱,屋顶漏了自已补,楼梯坏了自已修,亏得手工好,居然也捱了许多年。”

”呵呵,沈老板手里囤那么多房子干嘛?住不过来吧?”

”听说啊,听沈家的老妈子出来讲,沈老爷准备把黄金坝一条街拆光,再新建一条烟花街,招募江南最最漂亮的歌姬舞姬坐镇,把全国的有钱人都吸引来,大把大把地用钱,过纸醉金迷的日子。”

”哦,那这么说来,清风客栈真是破坏了沈老爷的一盘大棋!”

”可不是嘛,沈家老妈子说,沈老爷提到这个客栈就火冒三丈,怎奈黄五爷的太极打得好,反正沈家的钱就是砸不到客栈的围墙里。”

”哈哈,听起来挺过瘾的。”

”是啊,穷人听了都开心,这烟花街要是建起来,多少好人家的女儿要遭殃啊!”

”听你讲了许多,我算是明白这城里大致的格局了。”

老图谢过乞丐,先付了之前允诺的银钱,转身叫过老板娘付账。

乞丐连连作揖,老图客气地告别,走出门外,雪已经停了。

老图紧一紧衣领,磨正皮帽子,大步向琼花观走去。

不过几百步便到了观前的牌坊,老图站定,向观内张望。

今天还没有人来过,观内的人也不曾出来,地面厚厚一层积雪,平整而光滑地铺散开,没有脚印,没有车辙,连小鸟的痕迹都没有。

老图终于决定走进去,身后留下一长串深深的靴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