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立于道观前,匾额上书“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不多时,大门缓缓打开,走出一名清秀道童,开口道:“你便是求道者?师父己等候多时,且随我来。”
悟空默不作声,跟着道童绕过庭院,穿过回廊,翻山越岭,终入大殿。
再见菩提祖师,悟空心中暗自感慨。前世初到方寸山时,自己不过是懵懂凡猴,对神仙之事一知半解。如今看来,这菩提祖师为隐藏身份,可谓煞费苦心,反倒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之感——
台上祖师爷,头亮如佛爷;
执着道爷礼,手腕绑佛珠;
佛珠挂道袍,道袍裹袈裟;
看似杂乱无章,滑稽好笑,却又莫名和谐,自有玄妙,恰如“大觉金仙无垢姿,会说道来会讲禅,三家配合本如然”。
这种和谐的掩饰,却暴露了些许线索,悟空心中的猜测再次得到印证。
不过不急着戳穿,悟空倒要看看,这小老头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一时三刻后,祖师讲完课业,看向悟空问道:“你是哪家来的猢狲,为何到此?”
悟空回道:“吾乃东胜神洲一石猴,天生地长,无父无母。日前心有所感,寻至此处,见有仙人洞府,特来拜见。”他并未提拜师之事,想试探祖师的态度。
祖师道:“你这说谎的泼猴!世人皆有父母,石头岂能孕育生命?况且东胜神洲距此万里之遥,你如何能到?”
悟空答:“感盘古开天,混沌初开之时,是先有鸡呢?还是先有蛋呢?无鸡怎生蛋,无蛋何来鸡?鸡、蛋因果尚不明,我天生地长又有何不可?”
稍作停顿,见祖师面色平静,他又道:“至于路途遥远,吾天生便有神通,会飞行之法,跨山越海自是不在话下,因此昨日便抵达方寸山地界。”
祖师心中惊叹悟空天赋,悟空的成长超过了他的预期。
原来,混沌初开之神,祖师便心有所感,掐指一算便知,将来会有一部重要棋局。
因此,提前布局,在祖脉来龙之地埋下了一颗‘种子’——孕育孙悟空的石卵,并为其刻下了九窍八孔,使其得以吸收先天精气,然后自己退居幕后,静静的等待着这颗‘种子’开花结果。
但当初祖师只是雕琢了根骨,并未点化其心智,尚未留传承,按理说得到的应是颗修行种子,而非首接得到仙神。如今看来,这猴子己脱离掌控,天赋异禀却未经心性磨砺,少了敬畏之心。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祖师不知悟空内心善恶,于是便起了试探的心思。
想起昨日化身樵夫被戏弄,祖师接起话茬顺势问道:“你既昨日己到,为何今日才来?”
悟空一听祖师刁难,却也不慌,实话实说道:“昨日在山间,遇一樵夫劈柴,口中却唱着黄庭,其内容暗合大道。听了此谣心神得以放松平和,于是在下起了好奇之心,便上前询问,得知是山中仙人所教。”
“闻此言,在下愤慨,常言道,道不可轻传,法不露六耳。仙人授他仙谣,乃是莫大恩赐,本该珍惜,未经仙人允许,子孙后代都不该传颂,他却当众卖弄。”
“若人人皆能学,哪还有独家秘技?换句话说,传承广为人知,那传授给他的那位仙人又如何安身?他受仙人指点,却将仙人置于险地。更何况怀璧其罪,若有人心怀不轨,对他起了嫉妒之心,他又焉有命在?因此,我略施惩戒,给他长了个教训。”
祖师捋须,表面若有所思,内心却暗道:这猴子心思缜密、爱管闲事,却又不失本心。
悟空心中也在暗笑:上辈子老头借我卖弄本事为由,赶我下山,今日也算是回敬他了。
片刻后,祖师开口:“猴儿,见你品行不坏,愿送你一场造化,可愿拜吾为师?”
前世主动拜师遭祖师刁难,今生悟空只说来拜访,未露拜师之意,对方却先抛出橄榄枝。悟空心中感叹:讨价还价果然是门学问,轻易暴露目的,只会被人拿捏;稳扎稳打、把握心理,才能掌握主动权。
但悟空此来只为弄清身世与对方目的,本无拜师之意。前世祖师教他七十二变躲三灾避五难,而非真正的长生之道,如同想学生财之道,却被人教如何抢银行——表面得长生,实则引他与地府冲突,进而引起天庭注意,这一切更像是被精心设计的棋局。
想到此,悟空拒绝道:“祖师明鉴,吾己高迁上品天仙位,无需拜师。”
闻言,祖师原本捻动佛珠的手突然一顿,暗忖:果然,这猴子虽不失本心,却也无太多敬畏之心,太过自以为是。
不想拜师能行吗?祖师从开天辟地之时就内定了的徒弟,岂容他不想?
于是祖师释放了一丢丢气息,打算给这猴子点儿震撼,让他产生点儿敬畏之心。
悟空只觉祖师眼神凌厉,与其对视瞬间,悟空心神大震,如遭雷击!
前世修行如‘核裂变’般突破,今生顿悟似‘核聚变’般升华,可此刻在祖师面前,却如同‘裂变’见‘恒星’,自己引以为傲的‘能量释放’,不过是对方普普通通的‘新陈代谢’。他强烈感受到,自己追寻的大道,仿佛就具象在眼前之人身上。
见识到祖师的实力,悟空得见大道,心念急转,立刻改口(从心):“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
祖师并未展露全部实力,他因担心过度震撼悟空,打击其道心。但他不知,悟空并未因此恐惧,反而印证了心中猜想——这菩提祖师,极有可能是三清某位的化身!
与祖师的差距,犹如萤火与之皓月,但悟空心中满是兴奋。他坚信,困扰自己的穿越之谜、青梅下落,没准能在祖师这儿窥探到真实答案。
想到这里,悟空的感情复又真挚了许多,并且主动拿来茶具,斟满一杯拜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