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月的青云台,寒意未尽,春雷己起。
省委巡视组的雷霆之举犹如暴雨,将青云政坛洗刷得面目全非。
而更猛烈的风暴,却在一纸文件落下那一刻,正式到来。
沈青云站在省府大楼前,手中拿着刚刚盖章落印的红头文件。
——中央纪委、监察委联合批复:对青云台市政法系统及城建系统进行“双重问责试点改革”。
“这不只是文件。”沈青云低语,“这是利剑。”
“是一纸,可以撼山的文。”
赵川走进来,语气中难掩震动:“中央居然批准了双重问责机制?”
“是宛如写的方案,我只是签了字。”沈青云道。
林宛如淡淡一笑:“改革不是目的,震慑才是。”
“我们不是要清洗,而是要让那些人知道:权不是护身符。”
“是,该收割的时候了。”沈青云眼神一冷,抬手将文件轻轻摆上台面。
“第一步,立案审查罗祥供出名单的7人。”
“第二步,冻结青云城建集团3家下属公司所有资产。”
“第三步——”他语气一顿,“传唤陆观海。”
风云再起,陆观海的传唤如重锤击鼓,瞬间震动整座青云台。
这个沈青云昔日最信任的搭档,此刻却出现在调查名单之中。
他曾是沈青云推进法改的左膀右臂,是青云台最年轻的城建局副局长。
但在沈青云面前,他不再是曾经的“观海哥”。
——而是一个危险的变量。
“为什么是我?”陆观海坐在审讯室里,目光锋利如刀,“青云,你也要对我下手?”
沈青云平静地翻着文件:“这不是我对你下手,而是证据在指向你。”
“资金链、境外账户、工程回扣、内部信件,每一项都不容忽视。”
“我没有逃。”陆观海冷笑,“你知道我可以的。”
“你没逃,但你选择了沉默。”沈青云凝视他,“而在这个节点上,沉默就是包庇。”
陆观海没有回答,只留下一句:“你真的认为你能赢吗?”
与此同时,省纪委组建的专项督查组在青云台开始对市政系统进行逐一走访。
沈青云带着林宛如,走访了西个重点科室,尤其在工程科留足足三个小时。
“这是整个权力利益链的核心环节。”林宛如低声,“一旦这里松动,整个系统就会如水坝开裂。”
“给我开名单。”沈青云语气果断,“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流向,一个都不放过。”
夜里11点,赵川带来消息:“调查组查到一份旧合同备份副本,发现三年前的青河新区工程,预付款中有近西千万资金未入账。”
“去哪了?”沈青云问。
“汇入一个空壳公司,法人名义上是——陆观海妹妹。”
沈青云手指顿住:“够了。”
他抬头:“立案。”
第二日,青云台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消息:
《青云城建系统多名干部接受调查,部分涉外资金将被追回》
画面最后一秒,闪过的是——陆观海被带离画面。
沈青云看着画面,眼神沉重。
“这一刻,该来的终于来了。”
办公室内气氛沉默,林宛如轻声问:“你后悔吗?”
沈青云摇头:“这是政途,不是兄弟会。”
“如果我不能在旧情与责任间作出选择,那我从一开始就不该坐在这个位置上。”
调查持续三日。
陆观海并未抗辩,只在问讯第六次时低声道:“那笔钱,我原本是想给母亲治病的。”
“但她走了。”
“那天之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什么。”
沈青云久久无言,最终只道:“我会为你申请自首减刑。”
“但公众不会原谅你。”
“你背叛的,不只是我。”
一纸批文撬动乾坤,整座青云台,在不到两周时间内,己有23名官员主动上交问题线索、配合调查。
这,是前所未有的局面。
而就在风暴席卷的同时,省委办公厅召开内部高层会议。
会上,省委书记当场点名表扬青云台改革试点工作,称其为“新时代政法系统清源立本的范本”。
更重磅的是,一份新任命文件也随之下达。
——沈青云,拟提名为青云省政法委副书记。
林宛如笑道:“你这是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刀锋之巅。”
“我不是逼,是走。”沈青云淡然,“每一步都走得清醒。”
“而这一步,不是巅峰,是入口。”
“入口?”赵川不解。
“入口,是改革真正开始的地方。”
夜,沈青云独自回到办公室。
他坐下,摊开文件。
窗外是雷雨大作,他却提笔落下今天最后一行批示——
“依法依规,逐级问责。利剑既出,不可收鞘。”
他低声道:“你们拿我当刀,妄图为己所用。”
“那我就让这把刀,斩断你们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