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梦的实现
乘凉梦的实现
当前位置:首页 > 二次元 > 乘凉梦的实现 > 第13章 万象共生,耕梦无垠

第13章 万象共生,耕梦无垠

加入书架
书名:
乘凉梦的实现
作者:
黑川雨宫
本章字数:
3414
更新时间:
2025-07-07

第十三章 万象共生,耕梦无垠

春分时节,范英英站在“元宇宙农业展厅”的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悬浮在空中的虚拟果园。晶莹的数字果实随着她的动作变换品种,从改良后的热带水果到新培育的夜光蔬菜,每一个模型都闪烁着数据代码的微光。这是她与科技公司合作的新项目,将农业生产的全流程搬进虚拟空间,让全球用户能“沉浸式”参与种植。

一、虚实交织的农业未来

元宇宙展厅上线首日便涌入百万访客。一位北欧设计师通过虚拟系统,用冰岛火山岩的矿物质数据改良土壤配方;非洲的孩子们戴着VR眼镜,在“数字农田”里学习嫁接技术。但技术落地并非一帆风顺,偏远乡村的网络延迟让实时交互成了难题,老年农户对虚拟操作界面更是望而却步。

范英英带着团队研发出“双轨模式”:线上开放极简版触屏操作,线下则将智能设备与实体农具结合。在贵州山区,村民们用改造后的传统犁耙连接传感器,耕作数据实时上传云端,AI据此生成精准施肥方案。“老手艺和新科技,原来真能碰出火花!”一位苗族老农抚摸着刻满图腾的智能农具,笑得合不拢嘴。

二、生态链上的蝴蝶效应

随着“种子银行”公益项目的推进,团队在云南雨林发现了一株百年古茶树。经检测,其基因对现代茶树的抗虫害研究具有关键价值。这个发现引发连锁反应:全球植物学家联名呼吁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蕉梦园”顺势启动“地球植物档案”计划,用3D扫描技术为濒危作物建立数字孪生体。

与此同时,碳中和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持续扩大。欧洲客户开始要求“从土壤到餐桌”的全链路碳足迹报告,范英英果断投资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厂,将园区所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电能。当第一缕绿色电力并入国家电网时,监控大屏上的碳排放曲线首次降至零值,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三、全球化浪潮中的坚守

国际形势的变化给业务带来新挑战。贸易壁垒加剧,部分海外市场关税飙升;竞争对手推出低价仿制品,试图抢占中低端市场。范英英没有陷入价格战,而是带领团队深耕“高附加值+文化输出”赛道。与故宫文创合作推出“二十西节气水果礼盒”,将传统农耕智慧与宫廷美学结合;在非洲建设“鲁班工坊”,既传授农业技术,也传播中国榫卯结构的建筑智慧。

某次跨国视频会议上,一位欧洲采购商质疑:“你们的成本比同行高30%,凭什么让我们买单?”范英英将镜头转向窗外:当地村民正在用非遗竹编技术制作水果篮,孩子们在生态湿地观察候鸟。“因为我们的产品里,装着一个村庄的未来。”这句话让屏幕那头陷入沉默,最终促成了一笔千万级订单。

西、生命之树的新枝桠

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范英英和陈默迎来了新生命。女儿的出生让她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她在园区开辟“亲子农耕区”,设计出适合儿童操作的迷你智能设备;编写《给孩子的泥土课》绘本,用童话故事讲述农业科技。更令人感动的是,曾经的留守儿童小林,如今带着博士团队回到园区,研究方向正是“气候智能型农业”。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之道,藏在生活的细节里。周末的清晨,陈默会带着女儿在果园辨认昆虫,范英英则用无人机拍摄延时摄影;深夜加班时,婴儿房的监控画面会同步到她的电脑,看着女儿熟睡的小脸,疲惫总会化作温柔的力量。

五、永不止息的生长

某个暴雨夜,范英英接到非洲合作方的紧急电话:实验基地遭遇百年一遇的蝗灾。她立即启动全球联动机制:中国专家团队通过5G远程诊断,印度工程师优化无人机喷洒算法,当地农户用传统驱蝗智慧配合行动。三天三夜的奋战后,蝗群转向,作物得以保全。这场跨国救援让她深刻意识到:农业的未来,是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站在园区十周年庆典的舞台上,范英英望着台下——有白发苍苍的老农,有朝气蓬勃的创客,还有不同肤色的国际伙伴。大屏幕上播放着创业以来的珍贵影像,最后定格在她初到这片土地时的照片。“有人问我,下一个十年的目标是什么?”她举起话筒,身后的智能灯光组成银河般的图案,“我的答案是:让每一粒种子都闪耀科技的光芒,让每一寸土地都生长出希望。”

月光洒在广袤的田野上,智能设备的指示灯如繁星点点,与天际的银河遥相呼应。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如今正孕育着无限可能,而范英英的故事,也将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照亮更多人前行的道路。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