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下的爱意
柿子树下的爱意
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 > 柿子树下的爱意 > 第39章 沃土新苗 溪山学院

第39章 沃土新苗 溪山学院

加入书架
书名:
柿子树下的爱意
作者:
洛轮兹
本章字数:
2802
更新时间:
2025-07-07

中秋家宴的温馨余韵尚未散去,柳溪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新村民”——一群来自全国各地、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是陈依依精心策划的“溪山新农人孵化计划”的首批学员。这个计划的灵感,源于她在整理古方和接待研学团队时,接触到的许多对生态农业、乡村生活充满热情却苦于无处入门的城市青年。

孵化营的基地设在研学中心新开辟的“创新工坊”。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课程设计充满实践性与柳溪特色:

* **第一课:泥土的呼吸**。由王铁柱带领,学员们赤脚踩进施用了菌渣有机肥的试验田,感受疏松肥沃的土壤质地,对比普通板结的土地,亲手栽下第一茬越冬蔬菜苗。

* **第二课:智慧的菌丝**。林风用通俗语言和互动实验,讲解林下仿生种植原理、智慧农业传感器如何读懂植物“语言”,并让学员操作简易版的“菌丝生物传感芯片”体验古方草药鉴别。

* **第三课:古方新韵**。陈依依亲自授课,在古法体验坊,学员们学习制作草木灰防虫包、堆制简易“地力汤”,并分组讨论如何将一种古方记载的香草应用到现代阳台种植或社区花园。

* **第西课:品牌的温度**。张石头分享“溪山源味”和“琥珀之源”从无到有、从本土到国际的品牌故事,强调品质根基与文化叙事的重要性,并让学员为一种柳溪特色农产品(如古法窖藏柿饼)设计微型品牌方案。

* **第五课:慢城生活家**。学员们入住村民闲置房改造的“共享农居”,参与一日农事(采摘、喂鸡),跟随李阿婆学做一道柳溪传统点心,晚上在求知屋参与村民的读书分享会,体验真正的“慢城”生活肌理。

胡适之虽未首接授课,但他每晚都会出现在工坊,解答学员们技术上的疑难,分享农业前沿科技动态。看着妻子在讲台上神采飞扬,引导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思考、实践、碰撞火花,他眼中满是欣赏与爱意。他悄悄用手机拍下她专注授课的侧影,发到仅她可见的“吾爱光芒”相册,附言:“陈院长的风采,倾倒众生。”

一天课后,一位叫苏晓的学员找到陈依依,她曾是都市白领,眼神却透着对土地的渴望:“陈老师,我有个想法!我在老家湘西的山村还有几亩闲置梯田,光照和湿度条件不错。我想把柳溪的林下赤松茸种植模式‘带回家’,结合我们苗家的传统草药种植,打造一个小型的‘菌药共生’生态农场!您觉得可行吗?”

陈依依的眼睛瞬间亮了!这正是孵化计划最希望看到的——星火燎原!“当然可行!”她激动地握住苏晓的手,“柳溪的经验不是模板,是启发!你需要的是因地制宜的改造。梯田的排水、遮阴条件需要重新规划,菌种可能需要本地驯化,苗家草药的共生效应更是值得探索的亮点!胡教授和林风可以给你技术支持!”

当晚,陈依依兴奋地向胡适之转述了苏晓的想法。胡适之立刻拿出笔记本电脑,调出湘西地区的气候土壤数据,与林风连线讨论菌种适应性改良方案。书房里,灯光下,夫妻俩的头凑在一起,一个阐述生态理念,一个提供技术路径,如同当年规划柳溪蓝图时的模样,只是身边多了个坐在地毯上搭积木的小石头。

“就叫‘溪山学院’吧!”陈依依看着丈夫专注的侧脸和儿子安静玩耍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不只是一个孵化营,更是一个开放的、共享的、连接城乡、孕育希望的平台!让柳溪的经验、技术和精神,像菌丝网络一样,蔓延出去!”

胡适之停下敲击键盘的手,转头深深地看着妻子,握住她的手:“好!就叫溪山学院!你做院长,我做你的首席技术顾问,终身制。”他眼中的笑意温柔而坚定,如同承诺。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