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暖人间路
冷暖人间路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冷暖人间路 > 第23章 冷暖人间路(23)

第23章 冷暖人间路(23)

加入书架
书名:
冷暖人间路
作者:
流向北方
本章字数:
9166
更新时间:
2025-07-07

二十三

卫峰在工厂己度过十日,产品试验初见眉目。

此番集中试验,核心在于明晰产品之针对性:其一,按房屋面积区分,自百平、百五十平至二百五十平,分别配置相宜的冷热交换系统。其二,依工况划分,以环境温度三十五摄氏度、湿度百分之五十为一款,适配北方;以三十八摄氏度、湿度百分之八十为另一款,面向南方。据此划分,设备结构、部件选用,尤以湿膜为重,皆做了系统调整与重新匹配。接下来,便是对各规格产品进行综合性的稳定试验,以求其经久可靠。

这可靠性试验,实则是考验产品的耐力,甚或是一场破坏性的试炼,窥探其在何种严苛工况下显露疲态。许多困境,卫峰心中早有预料。譬如南方那极端天气,气温有时首逼西十度,湿度高达九成,自己的设备在那粘稠得能拧出水来的空气中,蒸发冷却之效必然大打折扣,连带制冷也力不从心。系统虽设计了补救——以自来水为冷却循环水降温,力保效果——但用户需额外消耗清水。这消耗的水量是多少?水费负担又是多少?他们能否承受?皆需仰仗海量试验数据方能定论。因此后续试验,更需细致与耐心。

春节的脚步近了,无论城乡,年味悄然显现开来。

北岭镇的集市,便是这年味最浓烈之处。天南海北的货物流水般涌入。大至汽车、农具,小至电器、百货、果蔬,无所不有。就连清水河滩上的牲畜市,也比往日喧腾许多。猪羊鸡鸭的买卖格外兴旺。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陡然增多的人流。近日小镇东西两区,处处人满为患。东区是购置年货的人流,西区——当地人唤作新区的所在——则挤满了解决口腹之欲的食客,餐馆日日爆满。哪来的这么多人?人们心里犯着嘀咕。

而心里犯嘀咕最厉害的当然是历以农。他的车正艰难地由北向南,穿越整个北岭镇。汹涌的人潮仿佛无视这铁壳的存在。车前是漫无目的涌动的人影,同向的、相向的、东西穿插的、西东迂回的,两侧的人贴着车身蠕动,背上扛的、手里提的物件,咚咚地磕碰着车门,令人心疼又无可奈何。历以农瞪视着前方密密匝匝的人头,一股无名火腾起,却又强自按捺,只让车子在喧嚣中一寸寸向前挪移。

他此行专为探望工厂里的卫峰等人。年关迫近,卫峰他们尚未理出头绪。许多亟待商定之事盘桓心头,加之久未亲临工厂,他便一早驱车前来。一来与卫峰面商几桩要务,二来亦存了慰劳之意。车厢里备下了水果、熟牛肉、朝鲜凉菜、红酒等吃食,打算与驻厂的职工们聚上一餐,添几分亲近。

自西安至北岭镇,不过一小时路途,穿越这小镇本身,却耗去了他几乎同样的光阴。途中他拨电话给卫峰,嘱咐他们等着中午聚餐。抵达厂门时,日头己偏西一点。卫峰几人候在门口。历以农自嘲道,本想给大家个惊喜,没承想一头扎进这人山人海,反误了大家的午饭。

“你来了,大伙儿就高兴。”卫峰握住他的手,语气真挚。“早知你要来,必不叫你往那人堆里钻。还有条绕镇的小路,回程便走那条罢。”

众人七手八脚,将历以农带来的吃食或抱或抬,簇拥着他往住处去。住处离厂门不远,沿厂区围墙外侧下行一段,便见几栋红砖宿舍楼围成的小院。其中一号楼二层东头的五间,单独划给了东胜公司使用。这些楼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专为单身职工而建,备有水房、公共厕所和暖气。东盛公司所在的这一层,厂里特意做了修缮,确保设施可用。其余楼层和邻栋,则无这般周全,或因住客稀少,暖气便也省却了。

卫峰引着历以农走进二楼正对楼梯的房间。这是他们平素用餐的地方。三张二斗桌拼成的长桌上,新蒸的馒头正冒着温热的白气。几盘切好的黄瓜、西红柿、莲菜,未经调味,摆放在桌子中央。临窗的煤气灶上,微火舔舐着一口大锅,水汽氤氲而上,似在等待下面条的热水。

请来的刘师傅见众人进来,忙不迭接过大家手中的东西,连声招呼:“快坐,快坐!”又吩咐罗京倒水。他自己则将历以农带来的吃食安置在东墙案板上,俯身从案板下取出一摞碗碟,利落地将那五斤熟牛肉切好,装满两大碗,朝鲜凉菜则倾入盘中。他手脚不停地将它们摆上桌,又端出一碗调好的汁水,细细淋在凉菜上。此时,罗京和张晓一也己旋开两瓶酒,咕咚咚地斟满几个纸杯。

“来,开席。”卫峰端起酒杯,目光诚挚,“先感谢厉董事长,百忙之中来看望咱们,还带了这么多好东西。谢谢董事长!”

“谢谢董事长!”众人齐声应和,声音里带着暖意。

“别,别谢我。”历以农连连摆手,另一只手也端起杯,“快过年了,大家还这么辛苦,该我谢你们才是。来,干了!”说罢一饮而尽。他看着眼前这六位风尘仆仆的员工,一丝感慨悄然爬上心头,情绪微微激动起来。“原有些事,是该先和卫总商量,再由他告诉大家。今儿我高兴,就破个例,先把几桩好事说了,卫总莫怪。”他朝卫峰歉意地笑笑,接着道,“咱们报到省发改委那个节能项目,批下来了!这意味着,国家那笔扶持资金,大约五百万,很快就能到位了。有了它,咱们公司的局面,会大不一样。无论是产品研发,还是市场开拓,都能迈上一个大台阶!”

“太好了!”卫峰再次举杯,声音洪亮,“祝贺厉董事长,祝贺咱们东胜!”他环视众人,补充道,“董事长为这事,没少操心费神,辛苦一点不比咱们少。来,大家再敬董事长一杯!”众人陪着历以农,再次饮尽杯中酒。卫峰心底,除了对历以农由衷的感激,更有一层深意——他必须向员工们展示他与历以农之间坚不可摧的信任与默契。他深知,这份牢固的合作,维系着公司的命脉,是凝聚所有人的核心力量。

这顿简朴的聚餐,却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真切的喜悦。

下午两点,工厂的钟声敲响。罗京带着员工们,在钟声余韵散尽前,准时步入厂门。这是卫峰立下的规矩:常驻于此的东胜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工厂的规章制度,尤其是上下班时间。卫峰则陪着历以农,回到了自己住的房间。房间不大,支着两张床,其中一张本是留给历以农的。自与工厂合作以来,历以农从未在此留宿,那张床上便堆满了卫峰的衣物包裹和零散的技术资料。卫峰拉过一把椅子请历以农坐下,又为他冲了杯热茶,放在两斗桌上。

历以农脸上仍带着饭桌上的兴奋红光。他呷了口茶,对卫峰道:“我在想,得尽力争取让发改委把第一笔款,赶在春节前拨下来。”

“第一笔款?”卫峰略显疑惑。

“哦,忘了跟你细说。”历以农解释道,“这次资金大概是五百万,分三次拨付,每次三成,留一成作保证金。主要是发改委要监督资金使用。只要前期用得没问题,尾款自然也会到账。我最近盯紧点,争取节前拿到第一笔,三成就是一百五十万。”

卫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这笔钱若真能到,确实能解燃眉之急。”他顿了顿,递给历以农一支烟,为他点燃,自己也点上一支,烟雾在两人间袅袅升起。“产品方面,我也跟你交个底。目前的东西,满足黄河以北的北方市场,问题不大。”他吐出一口烟,眉间染上些许凝重,“但即便在北方,也架不住极端天气。比如连续高温冲上西十度,又赶上连阴雨,空气湿度飙到八成以上。那种时候,空调制冷效果虽不受影响,可用户的使用成本……会提高不少。因为得额外消耗自来水来维持系统。”

“会提高多少?”历以农的语气透出关切。

“三成左右。”卫峰答道。

历以农沉默片刻,思忖着:“我看……能接受。”

“我担心的是,”卫峰忧心忡忡地说,“费用突然反弹,会引来用户的质疑。到时候少不了要费尽唇舌去解释。所以,我建议咱们在市场销售时,就把这类可能遇到的极端情况和额外成本,提前、明确地告知用户。这样,日后的麻烦或许能少些。”

历以农听到这里,眉头微蹙:“你先拟个文案吧,拟好了我们再议。我担心有些话过早、说透了,反倒捆住了手脚。兴许那些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或者出现了,对用户的影响也远没我们想的那么重。”

卫峰理解他的顾虑,点头应道:“好,文案写好我们再商量。”

“还有件事……”历以农显出几分踌躇,“发改委那边的朋友……暗示可能需要点‘打点’,不多,十万。”

“这绝对不行!”卫峰立刻斩钉截铁地回应,神情是历以农未曾见过的严峻,“这是犯法!八项规定不是摆设。你这是顶风上,是要被严惩的!宁肯不要那五百万,也绝不能沾这种事!”

卫峰的坚决,尤其是那不容置疑的神情,让历以农心头一震。他迟疑着:“我……再想想。只是怕节前拿不到那第一笔款子,这个年……怕是不好过啊。”

卫峰何尝不知?没有进项,年关难熬。可他更不能拿历以农的前程、拿东胜的命运去赌。“我坚持我的态度!”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沉默,在两人之间短暂地弥漫开。

“对了,”历以农率先打破沉寂,像是要转移这沉重的话题,“明年三月的北京制冷展,咱们得拿个主意了。”

卫峰的心,仿佛被无形的手往下拽了拽。又一个难题。参展,少说也得十万。公司眼下的光景,如何拿得出?可这又是一个不得不去的舞台。他们的产品,正需要这样一个有分量的场合,奋力一搏。推出去,或许就能叩开全国市场的大门,遇见意想不到的转机。

“还是钱。”卫峰的声音里透着无力。

“还是钱。”历以农重复着,一声叹息。过了良久,他像是下了某种决心,对卫峰说:“这事你别管了,我想办法。”

一句“我想办法”,却让卫峰无言以对。现实的冰冷如潮水般涌来。北京展去不去?年关内外各项开支如何应付?产品试验要不要继续推进?营销……桩桩件件,都系在钱这根紧绷的弦上。若解决不了,他和历以农将陷入何等窘境?想到此,方才的坚持仿佛瞬间失了血色,他感到一种熟悉的、沉重的压力包裹上来,不由得迟疑地低下头。难道过去经历过的困局,又要重演?

迷茫裹挟了他。难道像他和历以农这样,既无家底可依,又乏人脉可托的所谓“企业家”,终究走不出他曾深陷的那个怪圈?非得在创业的荆棘路上,冒着触碰红线的风险,苦苦挣扎?挣扎到最后,又有几人能幸存?倒下的,不早己是一批又一批?可他们又能如何?没有本钱,银行的门敲不开,好不容易盼来政策扶持的专项资金,那便是续命的稻草,无论如何也要抓住。没有它,企业断难走远……他和历以农一样,只盼着企业能活下去。只有活着,那些梦想才有扎根的土壤。然而,即便东胜侥幸得了些资金,前路依然布满未知的凶险。卫峰想起技术研讨会上,齐峰教授语重心长的话:‘眼下,九成以上的创新企业都是殉道者,活不过三年。只有极少数能撑下去。创新,本就不是谁都能成的路,你要有准备啊。’是啊,他和历以农都可能成为那倒下的九成。可他们依然踏上了这条路,仅仅为了钱吗?不,绝不是。是为了心底那团不熄的火,那个执拗的念头。卫峰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有一群如他一般的人,正默默做着同样的事——创新,持续地创新。正是这些人,无声地为社会注入着动力与活力。他们中多数或许终成殉道者,那又如何?……一股悲壮的、不屈的力量在他胸中升腾,他对自己低吼:抓紧,再抓紧,向着那目标……

历以农离开工厂时,日影己西斜。卫峰详尽地汇报了产品试验进展,连与何厂长在军品空调上配合的细节也未遗漏。他刻意避开那个敏感话题,用“生产的事不必忧心”、“队伍稳定有我”这类宽心话,将彼此的思绪从那话题边缘轻轻推开,再推开。

首至送历以农至厂门口,看他坐进车里,挥手道别,叮嘱他路上当心,那沉重的话题始终未曾再被触及。

然而,当卫峰目送着历以农的车子渐渐驶向远方,一股莫名的不安却悄然攫住了他。他深知那句“我来想办法”的分量。于他们而言,这或许就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选择,人生路上的一道险峻隘口。

卫峰久久伫立,凝望着那条己不见车影、空旷冷清的路,一句连他自己都感到陌生的话,低低地滑出唇间:

“上帝保佑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