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许昌朝廷遣爽之党羽毕轨手持天子符节,携桓范所列条件出使洛阳,司马懿乃招百官与毕轨使团于洛阳太极殿商议,郭太后亦临朝听政。
郭太后见廷下毕轨消瘦颇多,便不顾司马懿之脸色急切询问毕轨:“陛下最近可曾安好?”
毕轨伏地三拜于太后,曰:“托太后洪福,陛下侥幸躲过太傅箭矢,己安全到达许都,不过陛下亦日夜想念太后,茶饭不进。”
郭太后听后乃掩面落泪。
毕轨:“今微臣前来,乃许都天子旨意,现曹魏裂变为两部,皆太傅司马懿之过也,大将军曹爽欲领兵携天子诏伐之,又虑魏国将士手足相残,便宜了那诸葛亮,况天子欲让曹魏重归一体,特命微臣前来洛阳协商,还望太后恩准……。”
司马懿乃令侍从纳了毕轨所持之天子诏令,令司马昭诵读之:
“制诏洛阳百官并太后:朕以冲龄嗣守鸿基,本欲垂拱仰成辅弼。岂意股肱生隙,竟致两京暌隔,朕之不忍也。今遣司隶校尉、中护军毕轨持节入洛,商议重归一体,诏到之日,宜速决断。勿谓幼主可欺,应记苍天有眼!还望洛阳百官及其太后慎思之。勿使敌国有可乘之机。”
懿又布露许昌朝廷所列条件:
“一、罢免太傅司马懿、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并州牧孙礼、太仆钟会等人员官职,贬谪至幽州。
二、所聚于洛阳之兵,各自返回原驻防地。
三、释放卢钦等所有拘押人员……。”
顿时,太极殿内人声鼎沸,百官议论纷纷。
司马懿思虑片刻,乃止住众人口舌,曰:“此所谓天子诏、及所列合并之条件,皆曹爽之意,桓范代笔尔,不足为信。今,微臣谨代洛阳朝廷亦拟若干条件,让毕轨携带,返回许昌,若爽、范认同,乃另行磋商也。”
只见司马懿令朝廷文书官在帛绢上写洛阳所求:
“一、革除大将军曹爽、大司农桓范、荆州刺史李胜、许昌太守夏侯霸、偏将军夏侯威等人员官职。”
二、所聚许昌之卒,皆遣返之。
三、释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殿中校尉尹大目。”
郭太后看后乃曰:“太傅此条件过于苛责,爽恐难从之……”
毕轨亦附和。
司马懿笑道:“许都所列之条件,亦苛责尔,吾岂能同意?!”
旋即命人把所列条件交与毕轨,连带使团一起逐出洛阳城。
毕轨只能悻悻而归,据实告与爽、范。
爽听后乃大怒,痛骂司马老贼,欲令许昌之兵开赴洛阳城。
桓范谏之:“臣早料毕轨此去必定无功而返,乃陛下之意尔。今勤王之师尚未聚齐,粮草亦多在转运途中,未到我军攻取洛阳之机也。
大将军切勿急躁,且留于许都厉兵秣马……与司马懿协商事宜亦不容荒废,所列条件亦可如集市买卖货物,谈价也。”
正在此时,有下人来报:“出使东吴、西蜀之使,皆不辱使命,顺利完成交涉任务。”
大将军爽曰:“东吴、西蜀皆识时务,我朝天子在都,必为正朔,洛阳只是伪朝廷尔。”
桓范、曹彦、曹羲等辈皆连连称是。
却说诸葛亮、魏延、姜维、王平等将别过刘禅后,各自回营点兵备战。
虽说姜维、王平乃大汉偏师,然亦有4万之众,粮草、军旅调动亦逃不过东吴细作、密探。
东吴细作乃禀报东吴大帝孙权,炎汉频繁在零陵、桂阳两郡秘密调动粮草、集结军队,或似要奇袭东吴交州之郁林、苍梧两郡。孙权乃大惊失色,问诸葛恪如何应对。
诸葛恪答曰:“诸葛亮仍在襄樊一带统军备战,集结水师,测量水文欲伐夏口;荆南零陵、桂阳二郡乃蜀汉偏师尔,吾等勿中其调虎离山之计,可令交州牧吕岱率兵驻扎在岭南各关道隘口,不放蜀军进入即可。”
东吴大帝孙权道:“善”乃急命人传令交州牧吕岱统兵把守好岭南各处关隘,休要放蜀军进入,又添拨给交州一万五千兵马,十万担粮草。
交州牧吕岱听闻蜀军意攻取交州,东吴大帝添兵来支援,乃大喜过望,即令部将张悌、步骘、陆胤各领兵万余守好岭南严关、梅关等各险要关隘,又集结交州数百披甲象兵以作奇兵,同时令番禺、合浦港等港口运送粮草、军械,以备大战所需。
249年秋风初起,后将军王平、镇北将军姜维、平北将军廖化,裨将军马谡、参军黄崇所辖4万人从荆南兵分两路向交州进军。
一场大战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