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洛阳朝廷向魏境露布的曹爽罪状:
大将军爽,荷三朝之殊遇,负伊霍之重托,然豺声蜂目,包藏祸心。
其罪一,僭乘舆舆,私用武库禁兵,甲胄盈于私邸,符节藏于卧榻;
其罪二,擅更祖制,任人唯亲,擢何晏、邓飏等浮华朋党,使黄门侍郎张当窃窥天颜;
罪三,潼关丧师,虚耗粮秣十万斛,士卒冻馁而歌《采薇》;
罪西,秽乱宫掖,先帝才人竟充伎乐,椒房之地敢行郑卫之音!昔震幼主踞而据高台,剑履上殿犹不足,竟使弟羲领中领军,训掌武卫,洛阳城门内外皆爽之爪牙。
今更挟持天子以自立。
此獠不除,高祖白马之盟何在?光武云台之誓何存?
各地州郡兵马,且听朝廷号令,速进兵许昌城下,
为天下诛此国蠹!
许昌朝廷亦向全国发布司马懿罪状加以驳斥:
太傅懿者,河内老狐也!外饰周公之貌,内怀莽卓之奸。昔受托孤于明帝,今欲行篡逆之事尔。
其恶一,诈疾欺君,阴养死士三千,府中甲胄倍于王师;窥探国之神器,趁天子、大将军 拜谒皇陵之际,悍然发动兵变,操纵朝堂,威逼太后;
恶二,纵兵袭击圣驾,以致天子受惊,百官惶恐,若非大将军爽领兵抗之,日月或己蒙尘。
恶三,私铸五铢,使司州粮价腾踊,民有“斗粟换金珠”之谣;
此贼不死,董卓郿坞之祸复见于今,梁冀跋扈之灾重降于魏!凡我大魏臣民,当共讨此獠,清君侧,正乾坤!
魏境旋即分裂为两派:
洛阳朝廷,所掌控的区域有并州、荆州新野,司州一部所辖兵马有潼关郭淮驻防军,荆北新野邓艾驻防军等,合计兵马12万;支持者大多为司马懿门生故吏,朝廷非宗亲系大臣。
其中为:并州牧孙礼(刚上任)。
其优势在于:司马懿久经行伍,沉稳老练,洛阳乃旧都,太后、传国玉玺、帝玺皆在洛阳皇宫。更有潼关、荆州方面驻军。魏国全境百姓,包括大多非曹氏宗亲官员因曹爽十余年在朝飞扬跋扈,任人唯亲,皆希望曹爽倒台。12万兵马多是防备蜀汉之边军,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
劣势:司马懿己年老,所占州郡、人口并不多。
许昌朝廷,所辖兖、青、徐、冀、幽等州,合计兵马亦有16万余;支持者大多为爽之党羽,朝廷宗亲系大臣、贵胄。
其支持者为:幽州牧田豫、青州牧徐质、徐州牧满宠、兖州牧王基、扬州牧王凌等。
其优势在于:天子己在许都,各地军政长官多数认可曹芳的正统地位,曹氏宗亲大多同情爽之遭遇。徐州牧满宠、扬州牧王凌所率之军乃防御东吴之军,水陆齐备,军械整齐。
劣势:曹爽十余载在朝堂上的倒行逆施,飞扬跋扈,己然民心尽失,司马懿则好似奋起反抗的周公,或未篡位前的王莽,曹爽更是少勇无谋,与懿相比,乃驽马比麒麟,皓月比微星。
然此势力范围皆无固定之,实际两派范围犬牙交错,更兼有地方实力派坐山观虎斗,对两派号令阳奉阴违,尊而不奉(诏)。
譬如:桓范令李胜立即手持天子敕令,前去荆州赴任荆州刺史,与荆州牧夏侯尚,意图抢夺新野邓艾兵权。
然邓艾拒绝天子敕令,只奉洛阳朝廷诏令,紧锁城门,新野三大营军官校尉皆听邓艾命令,拒不交出兵权。
夏侯尚、李胜等徘徊多人,交涉无果,乃碰壁而归南阳。
洛阳司马懿听闻后,亦立即以洛阳朝廷名义加封邓艾为荆州都督,令其亲率所辖部分兵马约两万进攻许都(一部留守新野谨防蜀国偷袭),邓艾亦以粮草匮乏,蜀国诸葛亮蠢蠢欲动为由加以推脱。
懿乃使郭淮从潼关军抽调2万兵马,由钟会统领进驻洛阳近郊,拱卫京城。
郭淮乃司马懿老部将,旋即调拨2万劲旅支援洛阳。
又从并州调并州铁骑五千进驻洛水(洛阳段)北岸,与钟会形成掎角之势。
更开放各地武库,新募兵勇数万。
许都朝廷这边亦是忙碌。
一日朝会,魏帝曹芳询问百官如何应对司马懿占据洛阳,与许昌分庭抗礼时。
爽回曰:“应立即敕令各州牧抽调兵马进驻许昌,商议勤王,而后进军洛阳,诛杀太傅司马懿、太尉蒋济、司徒高柔等。”
大司农桓范曰:“同期应火速遣使结交东吴与西蜀,告与司马懿兵变之事,或可寻求两国援助。”
车骑将军夏侯霸驳道:“断不可告知蜀国,谨防蜀国趁我朝廷分裂之机,出师北伐,到时悔之晚矣。”
毕轨:“或可与洛阳朝廷协商媾合,重组朝廷!”
己年方十八的曹芳,斟酌再三后,此三条建议皆有合理一面,乃命李胜出使吴国。辛毗出使蜀国,同时派出毕轨出使洛阳。
又令大将军曹爽、车骑将军夏侯霸等整军备战。
大司农桓范乃统筹全国粮草、督促各地州牧、刺史、太守抽调兵马进军许都商议勤王事宜。
私下,桓范谏曹爽、彦、羲、毕轨等爽之党羽,“今危机存亡之秋也,愿大将军等能抛弃偏见,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切不可如以往那般行事。
若人心再失,天子唾弃,我等皆将为司马懿所虏矣。
曹爽等人听后,虽稍显不快,然鉴于形势所迫,皆言:“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