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阁内那场无声的震撼,如同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虽然外界无人知晓其核心的波澜,但它荡开的涟漪,却在以一种悄无声息的方式,改变着许多人和事的轨迹。
新皇李显,是第一个被这涟漪触动的人。
当他陪着自己最敬重的“帝师”,在那座空旷神圣的殿堂里,静静地站了整整一个下午之后,他走出承天阁时,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洗礼。
他依旧不完全明白,陆师傅为何会在那座神秘的石台前,流下那样悲伤的眼泪。他也不清楚,那颗最终化为尘埃的灰色晶石,究竟是何等的“神物”。
但,他不再想去探究了。
作为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帝王,他学会了最重要的一课——敬畏。
敬畏那些,自己无法理解,也无需理解的、属于更高层次的“力量”与“秘密”。他只需要知道,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承载着这些秘密的、孤独而又伟大的人。而自己要做的,就是给予他,最大的尊重与信任。
因此,当陆承宇提出,辞去所有官职,只愿做回一个司天台的普通“客卿”时,李显虽然心中万般不舍,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成全。
他知道,像陆师傅这样的鲲鹏,本就不该被朝堂的池沼所束缚。他应该,也只应该,属于那片更广阔的星空。
在登基大典之后不久,李显便顶着朝中一些守旧派大臣的非议,颁布了一系列,围绕着陆承宇的、史无前例的旨意。
他下令,在司天台的后方,专门划出一块清净之地,倾国库之力,为陆承宇修建一座独立的院落,并御笔亲赐“格物院”三字。此院,独立于司天台之外,不归任何官署管辖。
他又下旨,封陆承宇为“格物致知先生”,食亲王俸禄,享超品待遇,可见君不拜,自由出入宫禁。若非陆承宇本人坚辞不受,他甚至想将“国师”的尊号,加于其身。
这,是一个帝王,能给予一个臣子的、毫无保留的信任。
也是一个学生,对他最敬爱的老师,最真诚的回报。
当然,李显的成长,并不仅仅体现在对陆承宇的态度上。
在真正地,将整个帝国的重担,扛在自己肩上之后,他的心,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政务与权衡之中,被飞速地磨砺着。
他不再是那个,事事需要母亲提点,处处需要老师指引的仁厚储君。他开始,真正地,像一个“皇帝”一样思考。
他不再单纯地相信书本上的“仁义道德”,也开始理解,权力本身所必须的“雷霆手段”。
面对西北边疆的异族挑衅,他没有像以前那样,一味地主张“怀柔”与“和谈”。而是在听取了兵部和枢密院的详细报告,以及……陆承宇提供的、关于当地地形与气候的、精确到令人发指的“堪舆数据”之后,果断地,批准了一场,快、准、狠的“反击战”。
最终,大唐铁骑,以极小的伤亡,大获全胜。不仅稳固了边疆,更让那些蠢蠢欲动的异族,在数年之内,再不敢觊觎中原。
面对朝堂之上,那些盘根错节的世家大族,他也开始,学习他母亲的“平衡之术”。
他不会像二哥李昭那样,妄图用激进的手段,去彻底打翻棋盘。他懂得,这些世家,是大唐这棵大树的根系,既吸收着养分,也维系着稳定。
他要做的,不是砍断这些根,而是……修剪。
他一方面,通过科举,大力提拔那些出身寒门的、有才干的年轻官员,来稀释世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他又会适时地,与几个最顶级的世家,进行“联姻”或“利益交换”,让他们,成为自己皇权的坚定支持者。
一拉,一打。一恩,一威。
曾经那个仁厚到有些软弱的太子,正在以一种惊人的速度,蜕变成一个,既有“仁心”,又有“帝王术”的合格君主。
当然,无论政务多么繁忙,他始终保持着一个习惯。
那就是,每隔十天,都会亲自,微服前往“格物院”,向自己的老师,请教。
他请教的,不再是那些具体的“奇技淫巧”。而是,更高层次的、关于治国、关于天下的“大道”。
这一日,李显又来到了格物院。
他看到,自己的老师,正站在一个巨大的、他从未见过的、由无数水晶片和齿轮构成的复杂仪器前,专注地,观察着什么。
「老师,」李显恭敬地行了一礼,「您又在……格物?」
陆承宇转过身,对他笑了笑,指着那台仪器说道:「陛下请看。此物,我称之为‘显微镜’。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肉眼无法看到的世界。」
他示意李显,将眼睛,凑到镜筒前。
李显好奇地照做。
瞬间,他的瞳孔,猛地放大了!
他看到了什么?
在一滴普通的水珠里,竟然,生活着无数个,奇形怪状的、正在游动、追逐的……“小虫子”!
「这……这是何物?!」李显惊得后退了一步,声音都变了调。
「我称之为,‘微生物’。」陆承宇平静地解释道,「它们,无处不在。在水里,在空气里,在我们的身体里。它们,是这个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子民’。我们生病,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某些‘坏’的微生物,在我们身体里,打赢了某些‘好’的微生物。」
这个理论,再次,像一道惊雷,劈开了李显的世界观。
他怔怔地看着那滴水,又看了看自己的手。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这个“万民之主”,是何等的渺小。
「老师,」他沉默了许久,才用一种近乎敬畏的语气问道,「您告诉我这些,是想……说明什么?」
陆承宇看着他,眼神深邃。
「陛下,我想告诉您。」
「一个真正的帝王,他所要治理的,不仅仅是,他眼睛看得到的这个‘宏观世界’。更重要的,是,他眼睛看不到的那个‘微观世界’。」
「宏观世界,是疆土,是百姓,是朝堂。它的法则是‘平衡’。」
「而微观世界,是人心,是技术,是那些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时代的力量。它的法则是……‘进化’。」
「一个只懂得‘平衡’,却不懂得‘进化’的王朝,就像一潭死水,看似平静,实则,早己开始腐朽。它最终,只会被那些,在不断‘进化’的‘微生物’,从内部,彻底吞噬。」
「陛下,」陆承-宇看着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您,想做一潭平静的死水,还是……一片奔流不息的、永远在自我进化的……汪洋?」
李显,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他看着自己的老师,看着他眼中那片,仿佛蕴含了整个宇宙的星空。
他知道,老师,又在用一种,他暂时还无法完全理解的方式,为他,指明了,一个更高,也更远的方向。
他对着陆承宇,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学生,受教。」
从此,大唐的史书上,开始出现一些,让后世史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的记载。
永徽年间,新皇李显,下旨成立“格物院”,广纳天下奇工巧匠,研究“无用之学”。
同年,颁布《卫生律》,要求全国城镇,修建排污暗渠,并提倡民众,饮用“烧开之水”。
次年,皇家“上林苑”中,出现了一种,能极大提升谷物产量的、名为“杂交育种”的神秘农法……
一个,由未来之客,与盛世之君,联手开启的、全新的“进化”之路,正在,缓缓地,铺开。
而这一切的背后,只是一个孤独的男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替那个己经逝去的女孩,守护着,她所深爱着的,这片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