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天色微亮,海风依旧带着的咸味。妹妹己经坐在阳台上,身旁摆放着那幅海边初升的画作,她目光沉静地凝视着远方的天际线。那画作里的日出仿佛在和真实的晨光相互呼应,让人不由得心生希望。
我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过去,将一杯轻轻放在她手边。她抬头看我,笑意温柔,却藏着几分未曾言说的惆怅:“哥哥,昨晚你睡得好吗?”
我坐在她身旁,环抱着膝盖,叹了口气:“还好,只是梦到了很多过去的事情。”
她没有追问,只是平静地抿了一口咖啡,然后眸光一软:“可我,有时候会想,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需要你了,你会去哪儿?”
我愣住,沉默良久,终于低声回答:“我会在这里,等你。等你需要我。”
她点了点头,转头望向天际,仿佛看见一艘即将启航的船只。
上午,我在公司接到了那个公益项目的负责人电话,对方兴奋地告知我要在下周的心理健康论坛上做主题发言,还邀请妹妹一同出席。那一刻,我的心猛地一震:这是一次公开展示我们故事的机会,也是对外界说出真相的契机。
我放下电话,立刻给妹妹发了短信:“有件事想跟你商量:下周的论坛,你愿意陪我一起去吗?”过了好大一会儿,她回了:“我愿意。”
我心底松了一口气,却也感到一阵紧张。
那天下午,我收完工作,匆匆赶回家。妹妹正在绘画社团的线上课程中学习水彩技法,镜头里她神情专注,笔尖在画纸上舞动。看到我进门,她朝我招了招手,课后就关掉摄像头:“哥哥,那次演讲你要准备多久?”
我在一旁看着她调色,温声说:“我要把我们的经历和感悟都写进去,让更多人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家庭支持。”
她微微点头,侧头笑了笑:“那我也得好好准备,不能让你丢脸。”
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这一刻,我们不再是被质疑的“特殊家庭”,而是携手并肩的伙伴。
傍晚,我和妹妹一起在餐桌前讨论演讲内容。烛光映在她的侧脸,勾勒出温柔的轮廓。我们谈论要说哪些细节、如何安排PPT、怎样让听众产生共鸣。她时而提出细致的问题,时而给出充满创意的想法。两人的默契和激情,让我一时间忘却所有的疲惫与忐忑。
“你放心,”她忽然说,“我们一定能做到。”
我看着她,眼中满是感激与深情:“有你在,我什么都不怕。”
深夜,我躺在床上,手机屏幕亮着,是我草拟的演讲大纲。字里行间充满了责任与爱,也隐隐透露出对未来的期许。我反复阅读每一个章节,思忖每一句台词,想要用最真诚的声音讲述我们的故事。
在本章的最后,我写下这样一句话,作为自勉与展望:
“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守护她的笑容;她愿意用她的勇气,去拥抱未来。无论风浪多大,我们都会彼此扶持,首到生命的尽头。”
月光从窗外涌入,铺满床头,夜色中,我感觉到那缕曙光正悄然升起,带来真正属于我们的第二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