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 第40章 :税改风暴卷朝堂

第40章 :税改风暴卷朝堂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作者:
依山而居
本章字数:
5940
更新时间:
2025-06-20

夜幕如墨,沉沉地压在紫禁城之上,而紫禁城的深处却是灯火通明,宛如黑暗中一座璀璨的孤岛。

朱由校独自端坐在暖阁之中,案头堆积如山的各地税赋奏报,像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压得他眉宇间凝聚着一股难以消散的沉重思虑。

窗外,风声如泣如诉,仿佛是在幽幽低语着大明那千疮百孔的财税弊病,声声入耳,皆是无奈与忧虑。

门扉“吱呀”一声轻响,徐光启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踏入,神色庄严肃穆。

他身着一袭青衫,腰束玉带,虽己年近六旬,但目光依旧炯炯有神,步伐矫健有力,尽显老当益壮之态。

“陛下深夜召见微臣,莫非对于税改之事己有决断?”他轻声开口,声音温和之中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试探。

朱由校抬起眼眸,目光如刀般锐利:“丈田均税,此乃势在必行之举。但朕并非不明事理之人,如今朝堂上下反对者众多,若强行推行,恐怕会激起更为猛烈的反弹。”

徐光启微微点头,缓缓落座,陷入沉思。

“江南之地,士绅势力盘根错节,宛如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地方官员大多也受其掌控。若是贸然进行丈量,只会逼迫他们抱成一团,疯狂反扑。”他沉吟片刻,缓缓说道,“依微臣之见,不如采取分阶段试点的策略,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

朱由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意:“正合朕意。朕打算以三年为期限,第一年挑选十府进行试行,第二年将范围扩大至三十府,首至第三年,方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先从富庶之地入手,一来容易见到成效,二来也能对其他地方起到震慑作用。此外,再设立免税底线,凡是自耕农拥有土地五十亩以下者,可享受免税三年的政策,以此来安抚民心。”

徐光启听闻,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不禁拱手赞叹道:“陛下此举,堪称仁智兼备。既能安抚百姓,又巧妙地避开了与士绅的正面冲突,实在是高明之极。”

朱由校却只是淡淡一笑,指节轻轻叩击着御案,低声道:“朕并非惧怕他们,只是不愿过早与他们摊牌。有些人,需得让他们再多蹦跶几步,如此方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两人目光交汇,彼此心照不宣。

这一夜,紫禁城深处的灯火彻夜未熄,在烛火的摇曳光影中,一份名为《三年渐进式税改方案》的密文,悄然孕育而生。

三日后,朝堂之上风云突变,一场激烈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吕仲达联合十余名科道言官,气势汹汹地呈上一道弹劾奏章,标题赫然写着:“丈田扰民,恳请圣裁暂停”。

“丈田这一举措,实在是劳民伤财,白白虚耗国力。乡民们疲于应付丈田之事,致使田地无人耕种而荒废,地方治安也因此陷入动荡不安。臣等恳请陛下三思而后行,暂缓施行此政策,以确保社稷安稳。”

当这份奏章递入宫中之时,乾清宫内传来一阵冷冷的笑声。

“扰民?”朱由校将奏章轻轻放下,冷笑一声,“他们这分明是想扰乱朕的心智罢了。”

陆昭雪静静地伫立在殿侧,一袭黑衣愈发衬得她神情冷峻如霜。

“陛下,经调查己查明,吕仲达背后有江南商会在暗中资助,而其中不乏与倭寇有勾结的势力。”

朱由校眉头微微一挑,语气依旧平静,却暗藏锋芒:“哦?竟敢与外夷勾结?”

陆昭雪微微颔首,继续禀报道:“影卫顺着线索追查下去,发现他私自设立码头,暗中走私生铁、硝石等违禁物品。如今证据确凿,若此刻将其拿下,足以对江南的势力起到震慑作用。”

朱由校沉默良久,手指有节奏地轻敲着龙椅扶手,眼神深邃而莫测。

“暂且先放他一马。”他缓缓开口,声音虽轻,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让他再多引出几个同党。朕要的可不是一条小鱼,而是一整张罪恶的大网。”

陆昭雪抱拳领命,转身悄然离去。

殿中只剩下朱由校一人,他望着窗外纷纷扬扬飘落的初雪,眸中闪过一丝彻骨的寒意。

“无论是士绅,还是倭寇,都不过是徒有其表的纸老虎罢了。朕一心想要的,是一个真正能够让大明繁荣昌盛、富足安稳的制度。”

与此同时,京城内外风声鹤唳,关于“丈田均税”的讨论如同燎原之火,在民间迅速蔓延开来,议论之声此起彼伏。

有人为此忧心忡忡,满脸担忧之色;有人则拍手称快,对新政充满期待;而在这纷扰之中,有一人正悄然提起笔,在纸上毅然写下八个大字:

“田归实耕,税归实纳。”

黄宗羲站在书案前,目光坚定如炬,仿佛己经预见了未来即将风起云涌的士林风暴。

他将这份名为《均田论》的文章,小心翼翼地送入了翰林院一位好友的手中。

“明日午时,此文便可在京师传遍。”

黄宗羲的那篇《均田论》宛如一道惊雷,瞬间在京师士林之中炸开,横扫而过,掀起了滔天巨浪。

短短三日,便在京都上下引发了轩然大波。

翰林院、国子监,乃至民间的私塾之中,寒门学子们纷纷传抄诵读,一时间,“田归实耕,税归实纳”这八个字,如同响亮的口号,在街头巷尾被人们热议纷纷。

朱由校翻阅着内廷呈递上来的密报,嘴角不自觉地浮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

“这小子倒是深谙借势之道。”他轻声自语,“虽主张的是温和改革,但这寥寥数笔,却比朕的诏书更能打动人心。”

陆昭雪站在他身后,神色冷峻地说道:“陛下难道不恼怒?他此举虽在舆论上助力了陛下,但也使得部分朝臣的立场发生了动摇,尤其是一些东林党人,开始私下里议论‘圣意可期’。”

朱由校缓缓合上奏折,目光沉稳深邃如渊:“只要他们愿意静下心来听道理,而不是一味地拿祖制来叫嚣反对,那就有商谈的余地。”

就在此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徐光启与韩如雪匆匆联袂而入。

“陛下!”徐光启神色凝重,满脸忧虑,“黄宗羲的文章己然引发了江南士绅的强烈反弹,不少地方官员也对此持有异议。甚至有人暗中组织了反对联盟。”

韩如雪则赶忙递上一份手稿:“这是微臣拟定的《天工税务学堂章程》,请陛下过目。”

朱由校接过手稿,目光迅速扫过,微微点头。

“好!就依照这个来办。”

当日下午,乾清宫前的广场上设坛布政,百官整齐列席,气氛庄严肃穆。

朱由校身着一身玄袍,身姿挺拔地立于高台之上,声音朗朗,传遍西方:

“今日,朕要设立‘天工税务学堂’,专门用以选拔聪慧子弟,教授测量、统计、簿记等各项专业之术。今后征税,靠的不再是空洞的言辞,而是精准的数字和详实的地图!”

此言一出,群臣顿时一片哗然。

有人忍不住窃窃私语:“这岂不是要夺了我们这些文书的权力?”

也有人低声赞叹:“陛下此策,若能顺利施行,必定能够有效遏制胥吏的贪墨之风。”

唯有徐光启轻抚胡须,面露微笑,低声赞道:“妙极,陛下这是以专业之法治理贪腐,以务实之策打破虚浮空谈。”

然而,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一封来自漕运总督的加急密报,悄然呈送到了御案之上——

【扬州码头突发爆炸,一艘载有测绘仪器与天工局图纸的漕船不幸被焚毁,火势迅速蔓延,数名水手下落不明。】

朱由校面色陡然一沉,手指下意识地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他不动声色地将密报压下,继续高声宣布:“即日起,天工税务学堂正式开课,首期遴选百人,三年学成之后,派往十府试行之地。”

百官纷纷跪拜谢恩,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却无人察觉到,皇帝眸底深处,己然燃起了冰冷而愤怒的火焰。

夜色再次降临,朱由校独自坐在御书房中,掌中紧紧握着一片从漕船残骸中寻回的残损铜尺——那是天工局的测绘工具。

“竟敢烧毁我大明走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他喃喃低语,声音轻得几不可闻,却透着无尽的愤怒与决然。

窗外,风雪愈发猛烈,仿佛在预示着一场更为猛烈的风暴即将汹涌来袭。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