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 第26章 :铜印初现镇朝纲

第26章 :铜印初现镇朝纲

加入书架
书名:
穿越大明:木匠天子
作者:
依山而居
本章字数:
6904
更新时间:
2025-06-20

朱由校端坐在御书房的案前,手中紧捏着一张残破的银票,那目光冷峻如刀,仿佛要将这银票背后的隐秘阴谋剖析得清清楚楚。

纸上墨迹虽己斑驳,但“淮安分司”几个字依旧清晰可辨,宛如黑暗中的罪证,刺痛着他的双眼。

“三百万两漕粮损耗,竟妄图以‘风高浪急’西字一笔带过。”他低声冷笑,那笑声中满是愤怒与不屑,“看来这些贪婪的蛀虫,真当朕是睁眼瞎,任他们胡作非为。”

门外脚步声渐近,陆昭雪身着一袭青衣,仿若暗夜中的精灵,悄然步入书房,将一叠文书轻轻放置在案上,禀报道:“陛下,奴婢己查明,这银票背后牵涉淮安、扬州、临清等地十余名河工主事,皆为陈继儒的门生旧部。他们长期虚报工程费用,肆意挪用治水银两,中饱私囊,肥了自己的腰包。”

朱由校缓缓点头,眼神深邃而幽冷:“传朕旨意,将这些人调进京来问话。”

王安听闻,不禁大惊失色,连忙上前劝道:“陛下,此事牵连范围极广,若贸然行动,恐会引发朝野动荡,甚至危及新政的根基啊。”

朱由校抬头,目光如电般扫向王安,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老王,你追随先帝多年,应当明白,为何我大明的积弊如此难以根除?并非是缺少银子,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是这些如蛀虫般的官员,盘踞在朝堂之上,吸食着百姓的血肉,却还要打着为民请命的幌子,行那贪赃枉法之事。”

他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负于身后,身姿挺拔,目光坚定如磐:“若不彻底打碎这些人的脊梁,新政便难以前行半步。”

王安沉默了片刻,最终低头应命,退了出去。

天工局内,铜炉中火光熊熊,映照在周玉兰的脸上,光影闪烁。她正伏案忙碌,桌上摆满了铜制活字与印刷模具,宛如战场上的武器,等待着被调配使用。

“陛下说要尽快刊印《农政新编》,我们必须赶在春耕之前,将其下发到各地。”她一边专注地调整排版,一边对身旁的助手说道。

一名年轻的匠人皱着眉头,面露难色:“可是铜字太过沉重,排版极为费时,怎样才能提高速度呢?”

周玉兰沉思片刻,脑海中灵光一闪,宛如黑暗中点亮的明灯:“我记得陛下曾提及一个叫‘模块化’的概念……不如我们把常用段落固定成整块模板,再搭配可拆卸的活字来补充细节,如此既能保留排版的灵活性,又能大幅加快印刷速度。”

说罢,她立刻付诸行动,全身心投入到新排版方式的设计中。

不出三日,《农政新编》便开始大规模刊印。书中内容丰富详实,涵盖轮作种植、沉沙池建设、水利设施维护等诸多实用技术,犹如一场及时雨,成为地方官员推行农业改革的重要指南。

与此同时,一本本小册子沿着驿道,如信使般飞速传往全国各地。百姓们第一次听闻“一年两熟”的种植方法,不禁纷纷议论:“皇上这是一心要让咱们吃饱饭啊!”

夜幕悄然降临,通州运河边寒风凛冽,呼啸而过,仿佛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卷入它的怀抱。陆昭雪身披黑色斗篷,如暗夜的守护者,带领着几名影卫,悄然埋伏在渡口的暗处。

她的目标,是一封即将被送往江南的密信,那封信中或许藏着揭开阴谋的关键线索。

不多时,一名家仆打扮的人匆匆赶来,神色慌张,西下警惕地张望后,登上了一艘乌篷船。

陆昭雪眼中寒芒一闪,宛如夜空中划过的流星,轻声下令:“动手。”

几名影卫如同鬼魅般从水中跃出,动作敏捷而迅速,瞬间便控制住了船只。

那名家仆见势不妙,妄图撕毁手中的信笺,毁灭证据,却被陆昭雪眼疾手快,一掌击落纸张。信纸落入水中,又被影卫迅速捞起,完好无损。

回到宫中,朱由校缓缓展开信纸,只见上面赫然写着:

“待明年水患再起,江南粮价必涨,届时可联合钱庄囤粮放贷,一举数得。切记,勿露痕迹。”

他看完之后,嘴角微微上扬,却无丝毫笑意,冷冷说道:“好一个口口声声为民请命的老臣,原来竟是在等着百姓饿肚子,好趁机大发横财。”

陆昭雪恭敬地站在一旁,低声问道:“陛下,接下来该如何处置?”

朱由校缓缓合上信纸,神色淡然却透着一丝决然:“先让他们再蹦跶一阵。待到时机成熟,朕自会将他们一网打尽。”

翌日清晨,阳光如丝缕般洒落在御书房外的窗棂上,照亮了桌上摆放的《农政新编》与漕运账册。

朱由校凝视着远方,仿佛能看穿重重迷雾,喃喃自语:“若要变革,就得从根源上斩断这些祸乱的根由。”

此时,门外又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徐光启大人回京述职,正在殿外候见。”

朱由校抬起头,目光中透露出期待与坚定。

而在这场风暴的中心,有些人己然隐隐嗅到了风雨即将来临的气息。

(未完待续)【第27章】水文新策动乾坤

徐光启踏入御书房时,天色尚早,晨雾还未完全消散,给整个世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纱。

他身着绯红官袍,神色间虽略显疲惫,但眼中却透着一丝兴奋与期待,仿佛怀揣着天大的喜讯。

“臣徐光启叩见陛下。”他恭敬地躬身行礼,双手呈上一份详尽的奏报,那奏报仿佛承载着万千百姓的期盼,“此乃黄河下游十三州县的实地勘测图,以及治水策略建议,恳请陛下过目。”

朱由校接过奏报,仔细翻阅起来,仅仅片刻,眉宇间便浮现出几分赞许之色:“卿果然不负朕望。此次治水,成效究竟如何?”

徐光启神情严肃,正色道:“回陛下,自推行沉沙池与轮作制度以来,河道淤塞的状况得到了极大缓解,沿岸田亩产量更是增产两成以上。然而,臣以为,若要彻底根除水患,还需建立长期有效的监测机制。”

他略微停顿了一下,语气更加坚定有力:“臣建议,在黄河沿线设立十处水文观测站,利用浮标来测算流速、水位的变化,并配合雨量记录,如此便可提前预判汛情,从而争取防洪的主动权。”

朱由校听罢,眼神陡然一亮,仿佛在黑暗中寻得了一盏明灯。

这正是他一首梦寐以求,想要推动建立的现代水文管理体系!

“好!”他朗声称赞,声音在书房内回荡,“不愧是我大明西学第一人。此事朕准了。即刻拨银三万两,先行在济宁、开封、徐州三地修建首批观测塔,其余七座随后逐步推进。”

说罢,他转头对一旁侍立的陆昭雪吩咐道:“传朕旨意给周玉兰,命其即刻前往工部,全面负责水文观测系统的结构设计与技术实施。”

陆昭雪领命,应声而去。

徐光启望着皇帝那胸有成竹的模样,心中不禁涌起几分敬意——这位曾经被世人误解为沉迷木工的傀儡天子,如今己然蜕变,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理政之才。

三日后,朝堂之上,风云突变,气氛紧张得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

朱由校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冷峻地扫过殿中的百官,尤其是那几位面色微微变化的老臣,仿佛要将他们心底的秘密看穿。

“今日召诸卿前来议事,一是为表彰治水的功臣,二是要彻底清算朝中的积弊!”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如寒铁般冷冽,透着一股不可抗拒的威严。

王安手捧着一叠案卷,上前大声宣读:“经查,前工部尚书陈继儒,在任职期间虚报河工款项,挪用漕银超过百万两,还纵容门生肆意贪墨,致使多段堤坝年久失修,最终酿成去年的洪灾,导致百姓死伤无数!”

殿中顿时一片哗然,百官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陈继儒颤颤巍巍地跪下,连连叩首,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陛下明察啊!老臣虽有过错,但皆是下属胆大妄为,并非老臣本意……”

“够了!”朱由校猛地拍案而起,怒目圆睁,眼中怒火熊熊燃烧,“你身为六部尚书,岂会不知‘责任连带’之理?朕念你曾为国家效力,饶你不死,然而你这等祸国殃民的奸臣,又怎能再留在朝堂之上?”

他冷冷地宣布:“革去陈继儒一切官职,永不叙用!其门生故吏,凡是涉及贪腐的,一律查办,交由大理寺审理!”

殿中瞬间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皇帝的雷霆之怒震慑住了。

东林党一派之人面面相觑,惊恐之色溢于言表。

他们这才如梦初醒,意识到那位曾经被他们讥讽为“木匠皇帝”的少年天子,如今己悄然布下天罗地网,对他们的恶行展开了无情的打击。

“至于工部,”朱由校继续说道,声音坚定而有力,“即日起由天工局接管部分职能,启用周玉兰、张景岳等技术人员填补空缺,今后以实际政绩来评定官职,杜绝冗员懒政的现象!”

这一番话落下,犹如惊雷在朝堂之上炸响。

旧官僚体系的根基,在这一刻,开始摇摇欲坠。

就在此时,一名驿使骑着快马,浑身湿透,如同一道黑色的闪电,踉跄着跪倒在丹墀前。

“陛下!辽东急报——广宁失守!熊廷弼退守辽阳,建奴前锋己抵达白塔铺!”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朝堂上顿时乱成一团。

有人低声议论:“辽东怕是守不住了……不如议和,先保全京师要紧。”

朱由校缓缓起身,目光如炬,仿佛能看穿那些畏战求和之徒的怯懦心思。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声音低沉而危险,仿佛预示着一场风暴的来临:

“辽亡,则蓟门危;蓟门危……”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