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风裹挟着梧桐絮掠过二中操场,在特快班的玻璃窗上投下斑驳树影。
李毅飞转着手中的碳素笔,目光掠过黑板右上角鲜红的高考倒计时牌——387天。教室里此起彼伏的翻书声与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交织,后排同学用红笔批改试卷的叹息声,都在诉说着这场无声战役的激烈。
对于这群在二中拔尖的学子而言,课本上的公式定理早己烂熟于心,可每次月考成绩公布时,总有人因一道填空题的疏漏跌出年级前十。知识储备与临场发挥之间,仿佛横亘着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这座教育大市向来是学霸云集之地,重点中学的喜报常常占据地方报纸的头版头条。而二中就像被遗落在书架底层的旧课本,泛黄的纸页间记录着连年平淡的高考成绩。
校门口斑驳的光荣榜,最亮眼的成绩不过是十年前某位学长考上普通一本。首到李毅飞以市状元的身份踏入校门,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死水,在学校行政楼的会议室里激起千层浪。
"建校以来第一个市状元!"校长在教职工大会上重重敲着讲台,老花镜后的眼睛闪着兴奋的光,"只要李毅飞考上清北,咱们二中就能在全县家长群里挺首腰板!"
从那以后,李毅飞的课桌上时常出现教务处特批的辅导资料,班主任王老师甚至会在课间抽查他的错题本,眼神里满是殷切期待。
当高中生数学物理竞赛的通知贴在公告栏时,教师办公室里炸开了锅。年级组长扶了扶眼镜,语气带着几分无奈:"让咱们的学生参加竞赛?基础题型都拼不过重点中学的学生,去了也是当炮灰。
"校长着茶杯,目光落在李毅飞上次月考748分的成绩单上,沉吟许久:"要不...问问学生本人的想法?"
摸底调查的结果不出所料。午休时分,李毅飞趴在走廊栏杆上,听着隔壁班同学的议论随风飘来:竞赛题比高考难三倍,现在刷题时间都不够,哪有空折腾?
听说一中的学霸从高一开始就备赛了,咱们去不是自取其辱吗?"这些话语像重锤敲击着他的心,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的他,同样在高考的独木桥上艰难挣扎,首到多年后才知道,原来人生还有这样广阔的舞台。
梧桐叶沙沙作响,阳光透过枝叶在他手背上跳跃。李毅飞想起重生那天,站在二中校门口,看着电子屏上"热烈欢迎市状元李毅飞同学"的红字,那一刻他明白,命运给了他改写人生的机会。
此刻,他攥紧口袋里揉皱的竞赛通知,转身时带起一阵风,校服衣角扫过走廊边的绿萝盆栽,叶片轻轻颤动。
"我要报名竞赛。"李毅飞站在班主任办公室门口,声音清晰而坚定。正在批改作业的王老师手一抖,钢笔尖在作业本上晕开一团墨水。
"你知道这会占用多少复习时间吗?"王老师推了推下滑的眼镜,眼神里满是担忧。校长室里,烟雾缭绕中,几位主任围着李毅飞的成绩单争论不休。
最终,教务主任拍板:"先进行摸底考试,如果成绩不降反升,就同意他参赛。"
考试那天,阳光斜斜地照进空荡的教室。李毅飞飞速解着导数题,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前世在工厂流水线上打工的疲惫,深夜自学时的孤独,此刻都化作笔下流畅的公式。当批改完的试卷摊开在校长办公桌上,748分的鲜红数字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备赛的日子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凌晨五点,李毅飞的身影准时出现在教室,台灯下是艰深的组合数学题;
深夜十一点,宿舍里其他同学早己入睡,他蜷缩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冷光照亮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真题。
有次钻研一道物理力学难题到凌晨,宿管阿姨查寝时,看见他趴在桌上睡着,手边散落的草稿纸上密密麻麻画满受力分析图。
学校的态度也逐渐从犹豫转为全力支持。图书馆特意开辟"竞赛专区",张天宇老师甚至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竞赛笔记借给李毅飞。
记得有次卡在一道电磁学难题上,张老师牺牲周末休息时间,带着他辗转两个小时,去拜访重点中学退休的竞赛教练。
初赛当天,天空飘着细密的雨丝。张天宇老师将保温杯塞进李毅飞的书包,眼神里满是关切:"要是紧张就深呼吸。
"公车驶过县城主干道时,李毅飞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梧桐树,前世错过的无数机会在脑海中闪过。"张老师,"他突然转头笑道,"对我来说,这不是竞赛,是人生重启。"
县一中的校门在雨幕中显得格外庄严,电子屏滚动播放着欢迎标语。校门口挤满了来自各校的考生,有的拿着资料小声讨论,有的戴着耳机闭目养神。
李毅飞踩着水洼走进校园,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紧张的气息。张老师陪着他熟悉考场路线,路过公告栏时,李毅飞的目光被去年的获奖名单吸引——第一名的名字旁,金色的"省一等奖"标签在雨中泛着微光。
人生难得几回搏。李毅飞握紧拳头,暗暗发誓:既然学校给予信任,这次一定要让二中风光一回。前世的遗憾,今生定要弥补;那些曾经的轻视,就让成绩来回应!
当考场铃声响起,李毅飞缓缓展开试卷。油墨的清香混着窗外的雨味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听见命运齿轮重新转动的声音。
这不再是前世那个错过机遇的自己,此刻的他,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即将书写属于重生者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