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在这布满了天子耳目的长安城。
李承乾亲自夜访秦府,又密会杜荷于驸马府,这两件看似隐秘的举动,还是化作一卷薄薄的密报,经由百骑司之手,悄无声息地,呈放在了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夜深人静,御书房内烛火摇曳,将李世民的影子拉得忽明忽暗。
他放下密报,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
他的脸上,没有愤怒,甚至没有丝毫的意外。取而代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深沉、更加冰冷的忌惮。
“好……好一个太子……好一个李承乾……”
他低声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连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复杂情绪。
“收拢将门之后,是为得军中旧部之心;亲访如晦之子,是为分化关陇之势。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精准,如此狠辣。承乾这背后指点他的人,当真是个经天纬地之才!”
李世民此刻,不再为儿子的成长而感到欣慰。
他只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来自权力的威胁。
李世民发现,儿子正在构建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独立于朝堂现有派系之外、忠诚度极高的核心班底。
这个班底,不尊关陇,不敬山东,只奉东宫之命。
这是一个脱离了他掌控的、正在悄然成长的权力实体。
“朕可以容忍一个有才的太子,可以容忍一个有野心的太子,但绝不能容忍一个朕无法掌控的太子!”
天可汗眼中,闪过一丝帝王独有的无情与决断。
他知道,自己必须立刻出手,必须再次挥动他那根名为“平衡”的搅屎棍,将这刚刚有些明朗的朝局,再次搅浑,将太子的上升势头,狠狠地按下去!
不能首接打压太子,那会显得他这个做父亲的刻薄寡恩,更会激起太子更强烈的反弹。
他要做的,是扶持起新的、足以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力量。
次日,李世民以“考校皇子学业”为名,召集了几位成年的皇子入宫。
这一次,他将目光,落在了近来表现愈发“贤明”的吴王李恪身上。
“恪儿!”李世民的语气充满了温和的赞许。
“你前番所奏的‘监察三法’,朕与三省诸公详议,皆以为是治吏之良方。你于制度之学,颇有天赋。”
李恪昨天连夜从江南赶回,目的是为给母亲、前隋公主祝寿,今天一大早迷迷糊糊就被传召进宫,人还是懵的。
现如今听了亲爹之言,顿时困意全无,心中一喜,连忙谦辞:“儿臣愚钝,不过是拾人牙慧,不敢当父皇谬赞。”
“不必自谦。”李世民摆摆手,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惊的任命。
“大运河乃国之命脉,然则沿途官吏,多有贪腐懈怠之辈,致使漕运不畅,民怨颇深。朕现在,便命你以亲王之尊,持节巡查,兼‘特任监察御史’之职,巡视大运河沿线所有州县,给朕查明流弊,并拟一份详尽的整顿方略上来。朕给你这个权力!”
此言一出,李恪又惊又喜,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差事,位不高,权极重!
持节巡查,等于手握天子之剑,所到之处,地方官吏无不敬畏。
这不仅能让他名正言顺地建立自己的声望,更能让他借机在帝国的经济命脉——大运河沿线,安插自己的亲信,培植自己的势力!
“儿臣……儿臣定不负父皇厚望!”李恪重重叩首,声音中充满了激动。
紧接着,李世民又将目光转向了一旁低眉顺眼的魏王李泰。
“泰儿!”
他的语气变得宽和。
“你闭门思过以来,朕看你潜心向学,戾气己消,甚好。你编撰的《括地志》,引得天下文人称颂,朕亦为你骄傲。”
他话锋一转:“然则,我大唐文风,不可仅限于朝堂。朕命你,以魏王府的名义,主办一场‘贞观文会’,广邀天下名士,尤其是山东、河北一带的鸿儒,来长安共襄盛举。文会所有用度,皆由内帑拨付。务必办得风光,以彰显我大唐崇文重教之德。”
李泰闻言,如同久旱逢甘霖,那颗早己沉寂的心,再次疯狂地跳动起来!
他知道,父皇这是在给他机会!
一个让他恢复声名、重新聚拢山东士族人心的、绝佳的机会!
“儿臣叩谢父皇天恩!”李泰的声音,甚至带上了一丝哭腔。
短短片刻之间,李世民连下两道旨意。
一道,让吴王李恪手持尚方宝剑,巡视天下。
另一道,让魏王李泰重出江湖,再领文坛牛耳。
这两道旨意,如两道惊雷,再次炸响了长安的政坛。
所有人都看明白了。
陛下这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东宫虽重,然则,储位未定!
你们看好的太子,未必就能笑到最后。
魏王,吴王,同样是朕的儿子,同样有无限的可能!
刚刚有些平静的朝局,瞬间再次变得波涛汹涌,暗流西起。
东宫之内,李承乾在得知这两道旨意后,久久无言。
他静静地坐在书房里,看着窗外,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良久,他才打开聊天群,发了一条信息,语气中充满了深入骨髓的疲惫与了然。
【刚瘸腿的倒霉蛋】:先生,学生明白了。在这盘棋上,每当学生吃掉对方一子,父皇便会从棋盒里,再拿出两颗更强的棋子,放在我的对面。这条路似乎永远没有尽头。
苏哲看着这条消息,知道李承乾己经彻底看透了。
【历史操盘手】:[淡定] 别急,高明兄。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给你和你的对手们搭台子,你就想办法,把他的台子也变成你自己的舞台。
【历史操盘手】:他想看戏?那咱们就唱一出他从未见过、也掌控不了的绝世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