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未尽,屋檐下还垂着冰凌,苏禾巧蹲在灶台边,手指轻轻着那袋槐花粉,眼神沉静而深远。
屋外寒风呼啸,吹得窗纸簌簌作响,但她的心却像炉火一样烧得滚烫。
家中余粮所剩无几,母亲咳嗽未愈,弟弟尚幼,若再不谋出路,恐怕连饭都吃不上了。
她望着角落里堆着的豆沙和槐花粉,心中忽然一动。
这些本是过年时为了做年糕备下的,如今虽不是节庆,但点心之物,谁家不爱?
小时候流浪街头,靠的就是卖些糖糕、米糕换口饭吃。
那时她在城巷口摆摊,一个铜板能买上一块甜香软糯的糖糕,多少人排着队来买。
“既然老天不给我活路,我就自己打出一条活路。”她喃喃自语,
第二日清晨,灶间早早飘出柴火与麦香交织的气息。
苏禾巧昨夜便将第一批槐花饼与豆沙糖糕蒸好,趁着天还未亮,又添了几种口味——加芝麻的、裹花生碎的、还有混着枣泥的。
她将它们用油纸包好,码放在竹篮中,准备带到村口去。
小满是个邻家丫头,平日里常帮着苏禾巧递个碗、端个水,听说她要做买卖,一大早就跑来了,脸上还带着晨露未干的潮气。
“姐姐!我来帮你!”小满兴奋地搓着手,“你做的东西可香了,我都闻了一晚上,肚子咕噜咕噜响到现在。”
苏禾巧忍不住笑了,眼角弯起温柔的弧度:“那你先尝尝这个边角料,当零嘴吃着。”
她从竹篮中取出一块碎了的槐花饼递给小满,只见小姑娘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哇!这比我娘做的好吃一百倍!”
“别乱说,你娘可是村里出了名的手巧媳妇。”苏禾巧笑着摇头。
“可人家是真心话嘛。”小满嘟着嘴,“要我说,你干脆就在村口支个摊子,天天卖,我们全村都能吃上。”
这正是苏禾巧的想法。
她没有迟疑,收拾妥当后,便带着小满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
那里地势开阔,过往行人多,正好适合摆摊。
她搭了个简易的小棚子,将热腾腾的点心摆上矮桌,木凳也放好了,还没等坐下,就有一股清甜的香气随风飘散开来。
最先被吸引过来的是老孙头。
他拄着拐杖,鼻尖微微翕动,一双浑浊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哟,这是谁家弄的香味儿?比我家婆娘做的还香吧?”
“孙伯来啦?”苏禾巧笑着迎上前,“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她递上一块槐花饼,老孙头接过一口咬下,顿时眉开眼笑:“妙啊!这味道真绝了!软而不腻,甜而不齁,槐花的清香还能留在嘴里回味半天!”
“那您多买几块吧。”苏禾巧笑着递上另一块,“带回家给孙婶也尝尝。”
老孙头连连点头,掏出几个铜板买了两块,乐呵呵地走了。
很快,村里的孩子们也被香气引了过来。
阿黄就是其中之一,他背着书包蹦跳着跑过来,鼻子贴到摊前差点没撞上去。
“哎呀!这是什么味道?太香了吧!”他睁大了眼睛。
苏禾巧笑着递给他一块碎糖糕:“给,试试看。”
阿黄接过去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一边嚼一边喊:“妈!快来买!这比咱们家做的好吃多了!”
这一嗓子,引来了更多人驻足。
有人好奇,有人半信半疑,但也有人真的被香气勾住了胃。
不到半个时辰,第一篮点心就快卖完了。
小满忙得团团转,脸蛋红扑扑的,一边收钱一边吆喝:“姐姐做的点心,香甜软糯,吃了还想再来!”
苏禾巧站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中涌起久违的踏实感。
只是,她没注意到,在人群之外,一道怨毒的目光正死死地盯着她。
赵氏远远站在井边,手里拎着空桶,嘴角紧抿成一线。
她看着苏禾巧被众人围着,脸上笑容如春风拂面,心里一阵阵泛酸。
“哟,苏家孤女也学会抛头露面了……”她故意提高声音,对着身边正在打水的妇人们说道,“也不知道丢不丢人,整天在村口摆摊卖吃的,跟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有什么分别?”
她的话音不大不小,恰好能让周围几个人听见。
几位妇人面面相觑,有人低声附和,有人则犹豫地望向那边依旧热闹非凡的小摊。
但苏禾巧仿佛听不见似的,依旧忙碌地为客人递上点心,脸上挂着温和的笑容。
风从远处吹来,卷起一角布帘,阳光洒落在她身上,温暖而明亮。
她的命运,终于开始由她自己掌控。
赵氏坐在井边,手中拎着空桶,目光阴沉地盯着那边热闹非凡的槐花饼摊。
人群熙攘,笑声不断,苏禾巧那一身素净布衣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爽利落,嘴角始终挂着温婉笑意,仿佛天生就该站在人群中央。
“哟,苏家孤女也学会抛头露面了?”她故意拉高嗓门,语带讥讽,“听说是以前在街上讨饭练出来的本事,这才几天,倒会做生意了。”
旁边几个正在打水的妇人听了,脸上露出意味不明的笑容,有人低声窃笑,有人则下意识看了眼那边的小摊,眼神复杂。
苏禾巧并未回应,甚至连看都没看这边一眼,只是低头将最后一块碎糕递给一个小男孩,柔声叮嘱:“慢点吃,小心烫嘴。”
小满气不过,皱眉要开口反驳,却被苏禾巧轻轻按住肩膀。
后者笑着摇头,示意不必理会。
她心里清楚,赵氏这是坐不住了。
自从分家以来,她虽不张扬,但靠着一双巧手和过人的持家之道,硬是把破败的小院经营得有模有样。
先是用草木灰除虫保住了菜园子,接着又靠豆渣养鸡、旧布拼绣换回了不少铜板。
如今这槐花饼一出,更是让她名声渐起——连老孙头都赞不绝口,旁人怎会不动心?
赵氏自然更不是省油的灯,平日里最见不得别人比她风光。
尤其是苏禾巧这个“养来的孤女”,如今竟能凭一己之力站稳脚跟,甚至隐隐盖过了她们这些“正经媳妇”。
苏禾巧没动怒,反而转头对小满轻声道:“去,帮我端一盘新出炉的槐花饼,送到赵嫂家门口。”
小满愣了一下:“姐姐,给她做什么?她刚才还……”
“听话。”苏禾巧语气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不多时,热腾腾的槐花饼被摆在赵氏家门口的石阶上,香气扑鼻,白雾袅袅。
赵氏一怔,抬头望向走来的苏禾巧,只见她依旧笑容温婉,语气平静如常:“赵嫂子辛苦了,来尝尝我的手艺,您要是喜欢,我天天给您留一份。”
赵氏一时间竟有些错愕,接过槐花饼时手指微微一颤。
她迟疑地咬了一口,入口柔软香甜,槐花清冽,甜而不腻,分明比她在集市上买过的还要好吃几分。
心头一阵悸动,面上却不肯示弱,淡淡道:“也就一般吧。”
苏禾巧只笑了笑,转身离开,留下那盘冒着热气的槐花饼,在赵氏脚下缓缓升腾着白雾。
风从村口吹来,卷起一角围裙,苏禾巧的身影在阳光下拉得很长。
她知道,赵氏今日的话传不出几步,但她也不怕流言蜚语。
人心最重一个“诚”字,她以真心待人,自然能赢回敬重。
而她的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