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改革诏令如惊雷般在大明王朝的天空炸响,朝堂上下顿时陷入一片喧嚣与动荡之中。各方势力围绕着改革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明争暗斗的硝烟弥漫在每一个角落。然而,朱由检心中明白,单纯地打压反对势力,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权宜之计。若要真正推动改革,让大明这头沉睡的巨兽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广纳贤才,选拔出一批有识之士,组建一支忠诚且能干的队伍,为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于是,朱由检决定向天下昭示他求贤若渴的决心。他先是命人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城门要道张贴皇榜,皇榜之上,言辞恳切地表明朝廷正广纳贤才,不论出身贵贱、资历深浅,只要身怀一技之长,心怀报国之志,皆可应召而来。这一举措,恰似一阵春风,吹进了无数寒门子弟和怀才不遇之人的心中,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施展抱负的希望。一时间,各地的有志之士纷纷收拾行囊,踏上前往京城的道路,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为了确保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朱由检可谓煞费苦心。他亲自拟定了一套别出心裁、全面细致的考核方式。此次考核,内容丰富多样,不仅涵盖了传统的经史子集,以检验应试者的学识底蕴,更着重考察算学、格物、时务对策等与实际政务紧密相关的方面,旨在筛选出那些既具备扎实学识,又能灵活应对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考核当日,京城的校场上热闹非凡,仿佛一场盛大的盛会。来自五湖西海的应试者们怀揣着梦想与期待,早早便聚集在此。他们的衣着打扮各异,有的身着粗布麻衣,面容质朴,一看便是来自乡间的寒门学子,虽生活困苦,却难掩眼中的坚定与渴望;有的虽衣衫陈旧,却透着一股文人的儒雅气质,举止间尽显学识修养。
朱由检身着便服,低调地混在人群之中,目光敏锐地观察着众人。他看到一位年轻人,身材挺拔修长,眼神明亮而深邃,手中紧紧握着一本自制的关于机械制造的小册子,正与身旁的人热烈地讨论着格物之学。朱由检心中一动,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走上前去,主动与年轻人攀谈起来。通过交谈,他了解到这位年轻人名叫苏晨,自幼便对各类器械的构造原理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兴趣。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他凭借着自己的勤奋与钻研精神,常常自行拆解、组装各种简单的器械,对格物学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朱由检与他交谈数句,便敏锐地察觉到此人见识不凡,思维敏捷,暗暗将他记在了心中,认定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考核正式拉开帷幕,应试者们依照安排,被有序地带入不同的考场。在算学考场内,气氛紧张而安静,只听得见考生们奋笔疾书的沙沙声。此次算学题目皆是从实际生活和政务中精心提炼而出,极具实用性和挑战性。例如,其中一道题目要求考生计算粮饷在不同战区的合理调配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各战区的兵力需求、运输成本,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况;另一道题目则是关于大型工程预算的核算,需要考生运用精确的算法,综合考虑材料成本、人工费用、工期等诸多因素。一位名叫林羽的应试者,在答题过程中思路清晰,运算迅速,仿佛对这些复杂的题目早己胸有成竹。只见他手中的毛笔如行云流水般在试卷上书写,很快便完成了答卷。监考官在审阅他的试卷时,惊讶地发现,他不仅答案准确无误,而且还在试卷上详细阐述了优化算法的思路,通过独特的方法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展现出了极高的数学天赋和实际应用能力。
时务对策考场内,气氛同样凝重。这里的题目紧扣当下大明所面临的重重困境,如辽东战事的胶着局势、财政危机的严峻现状、民间疾苦的亟待解决等。一位名叫周源的考生,在答卷中展现出了非凡的见识和深刻的思考。他认为,应对辽东战事,单纯的防御策略己难以扭转局势,可采用“坚壁清野”与“奇袭敌后”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加固城池,储备粮草,让后金军队难以轻易得手;另一方面,派遣精锐部队,寻找时机奇袭后金的粮草辎重,打乱其作战部署。同时,要加强与周边部落的外交联系,分化后金势力,使其腹背受敌。对于财政危机,他提出应全面整顿税收制度,严厉打击富商巨贾的偷税漏税行为,堵塞税收漏洞。此外,还要积极鼓励商业发展,开辟新的税源,如对新兴的手工业、贸易行业进行合理征税。针对民间疾苦,他强调要加大赈灾力度,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严惩贪官污吏,确保朝廷发放的救济物资能够准确无误地惠及每一位受灾百姓。朱由检在审阅他的答卷时,不禁拍案叫绝,对周源的才华和见解赞叹不己,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经世之才。
经过几轮严格的考核,朱由检从众多应试者中精心挑选出了数十位佼佼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阶层,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专长,但他们都对大明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无限的热情。
选拔结束后,朱由检在宫中设宴,款待这些新选拔出的人才。宴会的气氛热烈而庄重,宫中的大殿内张灯结彩,摆满了丰盛的佳肴。朱由检身着龙袍,端坐在主位之上,目光和蔼地看着眼前这群充满朝气与才华的年轻人,心中满是期待与欣慰。“诸位皆是朕亲自选拔出的栋梁之才,如今大明内忧外患,局势危急,正如同在狂风巨浪中航行的巨轮,急需诸位这样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为其指引方向,保驾护航。朕希望,诸位能与朕同心同德,共赴时艰,为大明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朱由检言辞恳切地说道,声音中透露出对他们的殷切期望。
苏晨率先起身,身姿挺拔,他拱手向朱由检行礼,神情坚定地说道:“陛下如此信任微臣,微臣定当竭尽全力,肝脑涂地。微臣愿以所学,为大明研制先进器械,无论是用于军事防御,还是改善民生,都将不遗余力,不负陛下的厚望。”
林羽也赶忙起身,恭敬地说道:“陛下,微臣精于算学,深知钱粮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今后,微臣定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为陛下排忧解难,确保国家钱粮充足,为大明的各项改革举措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
周源更是慷慨激昂,他起身抱拳,大声说道:“陛下,微臣愿投身辽东前线,为抗击后金出谋划策,与将士们并肩作战,保家卫国。同时,在治理民生、整顿吏治方面,微臣也将倾尽全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大明的繁荣稳定鞠躬尽瘁。”
朱由检欣慰地笑了,他深知,这些新人将成为他推行改革的有力臂膀,是大明未来的希望所在。然而,启用新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方布满了荆棘与挑战。朝堂上的一些老臣,长期以来习惯了传统的选拔方式和官场规则,对这些毫无根基、骤然崛起的新人充满了疑虑和排斥。他们认为这些新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缺乏官场经验,难以应对复杂的政务和人际关系,骤然委以重任,恐难服众,甚至可能引发朝堂的混乱。
“陛下,这些人资历尚浅,毫无官场历练,骤然将重要职位交付于他们,恐怕难以担当大任,还望陛下三思而后行啊。”一位资历深厚的老臣忧心忡忡地劝谏道,脸上满是担忧之色。
朱由检耐心地解释道:“如今大明面临的局势己刻不容缓,若仍拘泥于资历,因循守旧,大明恐再无振兴之日。这些新人虽经验不足,但他们年轻有朝气,思维活跃,有着新的思路和方法,正是大明在这艰难时刻所急需的。朕会安排经验丰富的老臣对他们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熟悉政务。”
尽管朱由检努力安抚老臣,试图化解他们心中的疑虑,但仍有部分老臣心中不满,对新人的任命暗中设置障碍。他们在朝堂上对新人的提议百般刁难,在政务执行中故意拖延,试图让新人知难而退。而此时,那些反对科举改革的势力,也将这些新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企图在他们立足未稳之时,将他们一举拔除,以达到破坏改革的目的。他们在暗中勾结,散布谣言,诋毁新人的声誉,企图让新人失去朱由检的信任和朝堂的支持。
新人在朝堂上的处境愈发艰难,他们犹如置身于暴风雨中的小船,随时可能被汹涌的波涛吞噬。他们将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应对这些挑战?朱由检又能否力排众议,坚定地支持新人,让他们在改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发挥重要作用?大明的改革之路,因这些新人的加入,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进一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