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 >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 第23章 科技引进

第23章 科技引进

加入书架
书名:
崇祯帝传大明帝国的崛起
作者:
青衫砚雪
本章字数:
6800
更新时间:
2025-06-10

在大明王朝经济呈现繁荣发展的态势下,朱由检敏锐地察觉到,若想让大明在国际舞台上长久立足,抵御各方潜在威胁,科技的力量至关重要。尽管国内经济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西方国家相比,大明在科技领域仍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一短板,朱由检决心大力引进西方先进科技。

朱由检在文华殿召集了礼部、工部等相关部门官员,以及一些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学者。他神情庄重,目光坚定地扫视众人,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经济虽有起色,但放眼世界,西方诸国科技发展迅猛。朕意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以壮大国力,不知诸位有何见解?”

礼部尚书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引进西方科技,可拓宽我大明视野,增强国力。然西方文化与我大明迥异,引进过程中需谨慎甄别,以免冲击我大明固有文化与传统。”

工部尚书接着说道:“陛下,臣以为引进科技关键在于人才。需选拔一批聪慧好学、对科技有钻研精神之人,学习西方技术,而后将其应用于我大明的制造业、军事等领域。”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二位爱卿所言极是。引进科技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坚守我大明根本。礼部负责与西方传教士及使者沟通,探寻科技引进渠道;工部尽快选拔人才,筹备学习事宜。”

于是,一场意义深远的科技引进行动拉开帷幕。礼部官员积极与在华的西方传教士交流,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状况,并通过外交途径,向西方各国表达了大明引进科技的意愿。很快,一些西方传教士表示愿意协助,他们带来了部分西方科技书籍,涵盖天文、地理、数学、机械等多个领域。

工部则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才选拔。选拔标准极为严格,不仅要求应试者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还要有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与探索精神。在京城的贡院,选拔考试紧张进行。考生们面对新颖的题目,或低头沉思,或奋笔疾书。其中一位名叫林宇的年轻书生引起了考官的注意。林宇思维敏捷,对西方科技展现出浓厚兴趣,且见解独到。在回答关于西方机械原理的问题时,他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己知原理的理解,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想法。最终,林宇与其他数十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科技引进的核心力量。

然而,科技引进并非一帆风顺。当西方科技书籍摆在众人面前时,语言障碍成为首要难题。这些书籍皆为西方文字,难以读懂。于是,朝廷紧急召集了一批精通中西语言的翻译人才,日夜兼程翻译这些书籍。翻译过程困难重重,许多专业术语在中文里并无对应词汇,翻译者们不得不反复商讨,创造新的词汇来准确表达原意。

在人才学习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西方科技体系与大明传统学术差异巨大,学子们理解起来颇为吃力。为了帮助他们学习,朝廷邀请西方传教士担任导师,进行面对面授课。在京城的一处学堂里,西方传教士用不太流利的中文,结合简单的图示,讲解着天文望远镜的原理。学子们围坐在一起,时而专注聆听,时而提出疑问。林宇皱着眉头,指着望远镜的构造图问道:“先生,此镜如何能望远,光线在此处的折射原理能否再详述一番?”传教士耐心解答,林宇这才恍然大悟,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子们逐渐掌握了部分西方科技知识。他们开始尝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在工部的支持下,林宇和几位同伴着手改良传统的纺织机械。他们借鉴西方机械设计理念,对纺织机械的传动装置进行改造。经过无数次试验,新的纺织机械诞生了,其效率比之前提高了近两倍,且织出的布料更加精美。

军事领域也开始引入西方科技。西方的火器制造技术引起了明军将领的关注。朝廷选派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工匠,跟随传教士学习火器铸造工艺。在京城郊外的火器制造工坊,工匠们在传教士的指导下,尝试铸造新型火炮。然而,由于材料和工艺的差异,初期铸造的火炮存在炸膛等问题。但工匠们并未气馁,他们不断调整配方,改进工艺。经过数月努力,终于成功铸造出威力更大、安全性更高的火炮。

然而,科技引进也引发了一些争议。一些保守的官员认为,西方科技虽有可取之处,但会扰乱大明的传统秩序,削弱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他们在朝堂上纷纷进言,反对继续引进科技。朱由检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他深知科技引进对大明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官员们的担忧。

就在此时,后金再次在边境蠢蠢欲动,频繁进行军事挑衅。这一情况让朱由检意识到,科技引进刻不容缓,唯有迅速提升国力,才能有效抵御外敌。那么,朱由检将如何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坚定推进科技引进?新引进的科技又能否助力大明在即将到来的边境危机中取得优势?大明王朝在科技引进的道路上,又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朱由检和大明臣民们去探索与应对。

为了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声音,朱由检决定召开一场盛大的御前辩论会,让支持和反对科技引进的双方各抒己见,以理服人。辩论会在乾清宫举行,气氛紧张而热烈。

支持科技引进的一方,以工部尚书和林宇等人为代表。工部尚书率先发言,他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我大明虽在经济上有所发展,但环顾西周,强敌环伺。西方诸国凭借先进科技,军事、经济实力日益增强。若我大明固步自封,拒绝引进科技,恐难以与之抗衡。此次引进科技,己在制造业、军事等领域初显成效,如纺织机械的改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新型火炮的铸造,增强了我军的战斗力。这些成果,皆证明科技引进乃强国之策。”

林宇也起身说道:“各位大人,西方科技并非要取代我大明传统,而是为我所用。我们学习西方科技,同时也坚守着儒家思想与大明传统。科技的发展,只会让我们更好地治理国家,造福百姓。”

反对一方的代表,一位资深御史站了出来,他神色忧虑地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西方科技虽有新奇之处,但多为奇技淫巧,与我儒家正统思想相悖。若任由其发展,恐会扰乱民心,动摇我大明根基。且西方文化与我大明差异巨大,长此以往,我大明子民恐会被其同化,丧失自我。”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朱由检静静地聆听着双方的观点,心中也在权衡利弊。他深知,保守派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但科技引进对大明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绝不能因噎废食。

辩论会结束后,朱由检沉思良久,最终做出决定。他在朝堂上郑重宣布:“科技引进乃关乎我大明兴衰之大事,不可因些许阻碍而放弃。然诸位爱卿所担忧之事,朕亦会重视。在引进科技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让我大明子民在学习西方科技之时,不忘根本。”

朱由检的决定稳定了朝堂上的局势,科技引进得以继续推进。在制造业方面,更多西方先进技术被引入,不仅纺织业,陶瓷、造纸等行业也在科技的助力下取得了新的突破。陶瓷制作工艺得到改良,烧制出的瓷器更加精美耐用,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军事上,随着对西方火器技术的深入学习,明军的武器装备得到全面升级。除了新型火炮,火枪的制造工艺也得到改进,射程和精准度都有了显著提高。同时,西方的军事战术理念也开始在明军将领中传播,他们结合大明实际情况,对传统战术进行调整和创新。

然而,后金的军事挑衅愈发频繁,一场大战似乎一触即发。后金可汗得知大明正在引进西方科技提升实力,深感威胁,决定先发制人。他集结了大量兵力,兵分多路向大明边境进发。

面对后金的来势汹汹,朱由检迅速做出军事部署。他任命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装备了新武器的明军前往边境迎敌。明军在边境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新型火炮和火枪排列整齐,严阵以待。

当后金军队如潮水般涌来时,明军果断开火。新型火炮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后金军队中,顿时硝烟弥漫,后金军队阵脚大乱。明军的火枪也发挥了巨大威力,精准地射击后金骑兵。后金军队从未见过如此强大的火力,进攻势头被有效遏制。

但后金可汗并不甘心失败,他驱使士兵们拼死冲锋。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双方陷入了激烈的交锋。在这关键时刻,明军将领灵活运用从西方学习到的战术,巧妙地组织兵力,对后金军队进行迂回包抄。

后金军队在明军的强大攻势下,渐渐难以支撑。经过一场激战,后金军队伤亡惨重,不得不狼狈撤退。明军取得了这场边境保卫战的胜利。

这场胜利让朱由检更加坚信科技引进的正确性。然而,他也明白,后金不会就此罢休,未来大明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科技引进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在科技引进的道路上,大明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进一步将科技与大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现全面发展?面对后金的再次报复,大明又该如何应对?一切都充满了变数,等待着朱由检和大明王朝去续写新的篇章。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