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启明指了指桌上的菜单:“你这不都整出来了么?”
李春:“这个不算,这上边西凉八热十二道菜,是我按照赵武家标准拟定的,仅供参考。”
“咱家也是十二个菜,指定不能比赵武家寒酸。”
老爷们儿都是要面子的。
赵武父子这几年在外面干活没少赚钱,在村里抖了起来。
他郑启明是村里唯一的正式工人,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要是被村里人说他家席面不如赵武家,往后他都不好意思出门。
李春点点头:“那预算呢?”
“不算自家杀猪,赵武家那一桌,成本差不多十五块钱。你家没养猪,除了青菜,啥都得花钱买。”
“我把菜单稍微改动一下,成本差不多十西块钱左右,能稍微省一点,席面也不次,叔你看行吗?”
李春答应过郑启明,要在菜品上帮他家省钱,说了就得做到。
按照赵武家席面的标准,每桌帮他省下一块钱,三十多桌,那就相当于帮他省了一个月的工资啊!
李春尽力了。
李喜微不可察地点点头。
赵武家是他操持的,他最清楚,每桌成本核算,真就是十五块钱左右,没想到二春这孩子还挺精细哈!
“不用给叔省,我先看看你这菜单。”
这事儿关乎爷们儿的尊严,郑启明大手一挥,豪气万丈。
“嗯,鱼肯定得有。”
“熏鸡?”
“不是烧鸡么?”
“熏鸡去哪儿买?”
热河目前还没有卖熏鸡的,都是卤制的烧鸡,想吃熏鸡的唯一途径,就是坐锦州那趟火车,车上有卖沟帮子熏鸡的。
李春:“这个我会做。烧鸡五块钱一斤,一只烧鸡咋的也得十块出头。”
“咱们在村里买活鸡自己做,三十二桌有十七只鸡足够了,能省不少钱呢。”
“而且我保证,一定比熟食铺卖的烧鸡更好吃。”
李春打定主意,这辈子第一次做烧鸡,就在老郑家的席面试水,也算是给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客户的一点福利。
往后谁家做席还要用自己做的熏鸡,那就得花钱买成品了。
郑启明稍微犹豫一下,便点头同意了。
赵武家办席的成功,给李春贴上一张“靠谱”的标签,做席可关系着他们李家的名声,他既然敢说,就一定能够做到。
“行,听你的。”
“东坡肘子?”
“这也是热菜?”
东坡肘子是九十年代末才进入热河市,那时候,这道菜可是婚宴必点的菜肴。
但这时期,郑启明还真就没听说过这道菜。
在本地人印象中,肘子的做法就是酱肘花,压肘子,都是凉菜,可李春却把这道菜归纳到热菜里,他有些不解。
李春简单解释了几句,郑启明和李喜对视一眼,皆是惊叹。
真没想到,肘子还能这样做啊!
同时也更为期待起来。
“咦?咋没有炖肉?”
李春笑道:“这不是有肘子了么。整只肘子更有牌面,还能稍微便宜一些。”
好猪肉一块八一斤,肘子因为带骨头才一块三,一斤就差五毛钱呢。
郑启明摇了摇头:“炖肉是咱们这边的传统,必须有。”
“那东坡肘子?”
“都上,叔不差这点钱。”
“郑叔霸气。”
李春就乐意跟这样的“老板”办事儿,就是一个痛快。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商议,除了增加一个炖肉,其余都按李春这份菜单准备。
“叔,活鸡,我要一年半到两年的大公鸡。”
郑启明:“没问题,家里有两只,剩下让你婶子明天在村里转一圈儿,咋的也能凑够。”
这里没有高月兰啥事儿,她早就想出去遛弯儿,可惜家里有客人走不开,心里别提多刺挠了。
听到这里马上举手:“我现在就去,抓回来喂上棒子面,没准儿还能涨一两肉呢。”
说完放下暖壶,风风火火跑了出去。
李春一笑:“我婶子可真是急脾气啊!”
郑启明不好拆穿自家婆娘,尴尬的点点头:“啊对对对!”
李春继续说道:“还有就是肘子,我只要前肘,而且明天就得到位,我得提前烀上。咱们镇上屠宰场怕是凑不齐这么多。”
李喜:“这个交给我,明天早上我安排人去市里屠宰场去买。”
李春点点头,这样他就放心了。
“对了喜子叔,买肘子的时候说两句好话,让人尽量给多带点儿肉。”
“肘子便宜,回头我把多余的剔下来剁碎,做丸子就足够了,能省不少钱呢。”
李喜哈哈大笑:“你小子可真精啊!”
郑启明也笑了,李春想尽办法帮自己省钱,这份心意,自己记住了。
最后,李春把所需要的各种调料列出来,交由李喜采买。
所有细节全部敲定,李喜突然想起郑老抠,赶忙提醒道:“启明,你可得提防着你那本家侄子,今天在赵家闹那一出,属实恶心。后天中午,要是赶上你们单位同事坐桌,他再闹腾起来,你的脸上也挂不住啊!”
郑老抠比郑启明大了六七岁,但他们却是一个枝上本家亲戚,按辈分,郑老抠得管郑启明叫叔。
虽说疏不间亲,但郑老抠恶心人在村里人尽皆知,为了不让郑启明丢脸,李喜也只能把心里的担忧讲了出来。
赵家的事儿,高月兰都跟他讲了,郑启明也是恨得牙痒痒。
“这个老犊子,挺大的岁数都特么活狗身上了。”
“他老子虽然也抠抠搜搜的,但他不讨厌。可郑福来这瘪犊子是又抠又坏,老郑家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对此,李春也很无语。
郑老抠还有二赖子王敏,这俩货都成村里毒瘤了。
尤其是郑老抠,简首就是红白喜事的噩梦,无论谁家办事儿都得防着他,能做到这种地步,也属实牛逼。
郑启明:“我估计他肯定得来,但在我家,他咋地也得顾忌三分。到时候我安排俩侄子在门口等着他,来了先给整走,最后一轮再让他上桌。”
李喜没再多言,郑启明心里有数就行。
三人又重新捋了一遍,确定没有遗漏,李春提出告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