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老泪纵横:"老臣愿肝脑涂地..."
"徐卿留着脑子算弹道。"朱文宇扶住他,突然压低声音,"科学院地下要建秘库,核心图纸只存三份,分由你们五人中的三人保管。"
曹化淳此时捧来鎏金托盘,上有五枚虎钮银印。朱文宇亲手将第一枚交给徐光启:"即日起,科学院所有奏报首递乾清宫。每月朔望,朕要亲眼看到进展。"
殿外传来三更鼓声。朱文宇走到窗前,望着黑沉沉的夜空:"澳门耶稣会近日新到一位叫邓玉函的泰西学者,精通机械之道。徐爱卿可借修历之名,邀他入京。"
孙元化一惊:"陛下怎知此人..."
"朕还知道红夷大炮的膛压数据。"朱文宇转身时,烛光在他眼中投下深不可测的阴影,"记住,科学院首要任务不是仿制,是创新。"他手指轻叩太阳穴,"朕要的是能改变战争形态的东西。"
宋应星突然跪下:"臣请试制新式火药!按陛下所赐配方,硝九硫一..."
"再加半份松烟。"朱文宇从袖中取出一个小瓷瓶,"这是颗粒化样品,遇水不潮。"他将瓷瓶交给宋应星,"先在密闭石室小量试制。"
毕懋康摸着燧发枪模型,突然想起什么:"陛下,这钢材若成,或可试制刺刀。"他快速勾画着,"如此火铳手近战不再任人宰割..."
"正合朕意!"朱文宇击掌三下,殿侧暗门中走出十名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为首者手捧鎏金匣。"白虎卫会伪装成商队,负责原料采购。锦衣卫专设'天工百户所',全天护卫。"
徐光启忧心道:"如此多银钱流动..."
"内承运库单独建账。"朱文宇指向角落里的老太监,"曹化淳会带二十名内书堂学生专司核算。每一两银子都要见着落。"
“陛下圣明!”徐光启等五人齐声道。
在谈完上述的事宜之后,朱文宇的目光从众人脸上移开,转而望向殿外渐暗的天色。他沉吟片刻,忽然继续道:
“朕想到如今我大明到处闹饥荒,百姓流离失所,心中甚是不安。"
徐光启上前一步:"陛下心系黎民,实乃万民之福。然天灾频仍,非人力所能抗拒。"
"天灾不可抗,但人事可为。"朱文宇目光炯炯地看向徐光启,"徐爱卿,朕记得你正在编撰《农政全书》,可曾收录海外新作物?"
徐光启微微一怔,随即躬身答道:"回陛下,臣确曾听闻南洋有'甘薯'一物,耐旱高产,另外还有一物名为玉米,都己经引入我大明,然目前只在广东福建一代有小片的种植,其他地方尚未推广。臣在书中己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及相应的种植方法!"
朱文宇点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不止甘薯和玉米,朕还听闻泰西之地有'马铃薯',又称土豆,耐寒耐瘠,亩产可达千斤以上。另有'玉蜀黍',也就是爱卿说的玉米,可作主食,亦能酿酒。"
殿内顿时一片哗然。宋应星忍不住跨前一步:"陛下,恕臣冒昧,此等作物当真能亩产千斤?臣遍览农书,从未见有此等高产之物。"
朱文宇唇角微扬,从案上取出一份手绘图册,示意曹化淳展开给众人观看。图册上精细描绘了几种陌生作物——红薯的藤蔓蜿蜒曲折,块根硕大;土豆植株矮小,地下却结满块茎;玉米植株高大,穗子。更令人惊讶的是,旁边还详细标注了种植时节、土壤要求、施肥方法等。
"此乃朕命朱雀卫从南洋、吕宋等地搜集的图录。"朱文宇手指点在图册上,"甘薯可插藤繁殖,不挑地力;土豆耐寒,山田亦可种植;玉米耐旱,沙地亦能生长。若推广得当,可解饥荒之患。"
徐光启激动得胡须微颤,俯身细看图册:"陛下圣明!此物形态特征记载如此详尽,绝非杜撰。若真如陛下所言,天下百姓何愁无粮?"
孙元化却面露疑惑:"陛下,臣斗胆相问,此等作物既来自海外,之前也仅仅是福建广东一带小范围种植,如何适应我大明其他地方的水土?万一推广不成,反误农时..."
"孙爱卿所虑不无道理。"朱文宇早有准备,"故而朕欲先设试验田,由专人负责培育观察。徐爱卿精通农事,此事非你莫属。"
徐光启深深一揖:"老臣愿效犬马之劳。然臣有一问,甘薯和玉米臣了解,只是土豆此等作物口味如何?百姓能否接受?"
朱文宇笑道:"甘薯甘甜可口,可蒸可煮;土豆软糯,能当主食;做法多样,老少皆宜。朕己命人寻得少量种子,待收获后,诸位爱卿可亲自品尝。"
毕懋康沉吟道:"陛下,若此物真能高产,当优先推广至北地。近年来陕西、山西连年干旱,小麦绝收,百姓易子而食..."
"正合朕意。"朱文宇点头,"朕己命户部拨银五十万两,于顺天府、陕西、河南等地设'皇庄试验田'。此外..."他目光一凛,"经过这段时间的扫黑除恶,从叛党逆臣手中收缴的土地,全部划归农政院管理,用于新作物试种。老曹,稍后你将土地账册给徐爱卿送去。"
曹化淳连忙应声:"奴婢遵旨。"
宋应星眼中精光闪烁:"陛下,臣观此图册记载甚详,但各地水土不同,种植方法恐需因地制宜。臣建议在南北各选三处试验点,同时进行,以比较优劣。"
"宋爱卿所言极是。"朱文宇赞许地点头,"朕要在大明皇家科学院下设'农政院',由徐爱卿总领,宋爱卿协理,专司新作物培育与推广。朕己命锦衣卫在福建、广东、山东等地搜寻种子,不日便可送至京师。"
徐光启激动得声音微颤:"陛下如此重视农事,实乃千古明君!老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所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