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峰接过报纸。
然后看着关于石志刚的报道。
说实话,如果以几十年后的标准来判定这个案子的话,石志刚可能确实有点冤枉。
不过法律在这个时代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陈青峰说到底对石志刚也没有愧疚,因为就算不是自己举报,他很快也会因为这件事而被关进监狱,反倒是这一次,可能是因为陈青峰举报的早,石志刚只是牵扯其中,交管部门并没有对他采取刑事措施。
至于那个洪刚,倒是出乎陈青峰的意料,报纸上,列出了洪某涉嫌组织策划聚众的行为。
陈青峰看着这行小字,就知道洪刚的罪名轻不了。
他拿起报纸又翻向了第二版经济版面。
很快一则不起眼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力。
“为了发展工商业,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鼓励工商户和集体企业积极向金融机构贷款……”
陈青峰看着这行小字,脑海中突然出现了他在监狱里认识的几个八二年左右进来的狱友。
陈青峰依稀记得当年他被关进监狱之后,后来确实有狱友,因为从金融机构借款还不上涉嫌诈骗被关了起来。
当时陈青峰还问起了这些人被关进来的情况。
按照他们的说法,好像也就是八零年底的时候,他们看到了有关的政策,于是从银行或者信用社贷了一大笔钱,有的人去买了汽车,甚至还有一个买了一艘船。
不过他们这些人也是倒霉运货的时候遇上了车匪路霸,还有一个开船拉货的时候把货弄进了河里。
因为实在还不上钱,所以就被关了进来。
不过他们也说了,有人确实靠着这笔钱发了大财。
国家鼓励贷款是因为信贷结构有大批的资金放不出去,但因为政策的鼓励很快就因为信贷过于宽松导致贷款放的太多,上面又紧急叫停了这个政策。
所以时间的窗口大概有一年左右。
陈青峰看着这个新闻,寻思着他如果真的缺氧,金融机构贷款一年之内怎么把这笔钱赚回来?
“养猪吗?”
“国家放开个人养殖要等到明年,而猪出栏是有时间限制的,如果到时候养的猪还没有长大卖不出去。钱还不上信用社,那陈青峰就很可能因为诈骗的缘故被再次送进去!”
“可是这个年代又能做什么呢?”
卖鸡蛋数量少还好说,数量多的话容易被认为是投机倒把。
陈青峰手上的国库券也同样如此。
虽然他知道这些低价买来的国有职工拆散,在工资里的国库券很可能票面的面值是一百块钱,他只需要花个二三十甚至五六十,就能买回来,这些国库券只要倒卖到徽省那边就可以赚一大笔钱。
但是现在政策不明朗。
这种生意同样会被认为是扰乱金融秩序,投机倒把。
同样的开工厂也不行,眼下工厂不能雇佣超过八个人,这种小工厂能赚什么钱?
去城里开照相馆或者理发店倒是能赚钱,甚至有的人现在的收入是普通工人的三倍。
可是这种赚钱的积累手段放在这个年代还是太慢了。
贷款自己开个煤矿吗?
这倒是一步好棋,堰下东村开采煤矿一吨煤的成本大概在五块钱,转手就能卖到二十块钱左右。
不过这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安全上不能做到像国有大型煤矿那样,新丰矿这边的地形复杂,埋藏的都是深层煤矿,搞小煤窑很容易出安全事故。
陈青峰拿着报纸思考了半天,最终他还是确定了一点。
眼下似乎只有大规模的收储,这些可以用作饲料的麦麸谷糠,还有豆饼之类的才是最安全的。
只要等到明年养猪的政策开始放开,家家户户都开始多养几头猪的时候,到时候饲料肯定就不够了。
不过这个生意也有一个关键致命的点,那就是一般养殖户都位于农村,而农民手里又没有什么钱,养猪只能靠赊账,问题是银行可不会让你赊账。
陈青峰想了想,最终还是决定继续深耕饲料和粮食加工行业。
西峰矿虽然隶属于海津,可是他真实所在的地理位置却是位于山河省南部的一座大型工业城市,这里人口众多。也因为这个原因,市里有一些大型的粮油加工厂。
陈青峰知道,巨大的城市人口就意味着大量的消费,所以他思来想去,觉得也许可以搞煤矿的二次加工。
简单的说就是在市里建一个煤厂,从矿上拉一些便宜的散煤过去,掺上泥土制成蜂窝煤,卖给城市的职工,而与此同时,还要把城里那些炼油厂炼油,剩下的油渣豆饼之类的运回来卖给村里的养殖户。
只要不参与煤矿的生产,就不会有安全隐患,虽然赚的钱少了不少,但是这样钱赚的更安全。
陈青峰想通了自己做生意的环节,心里就有了计较。
于是第二天他就骑着自行车去附近县里的信用社!
“同志,我听说你们这儿能办贷款?”
“什么,你是哪家单位的?想办贷款,先开个介绍信来?”
“不是,我是矿上的职工,想问问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贷款,我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
陈青峰说着,就把报纸递了上去。
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接过之后看了一眼。
陈青峰在允许私人向金融机构贷款内行上画下了一条红线。
报纸上说的事情肯定是对的,只不过信用社这边没有接到通知。
“同志,我们还没有接到相关的通知啊,要不这样吧,我们这边信用社的赵科长,明天要去市里开会,等他去的时候帮你问一下,如果政策允许的话,你后天再来,我们再给你答复……”
好在信用社的工作人员态度还不错。
于是陈青峰就骑着自行车往市里走。
西矿矿距离市里大概有几十公里的路程。
不过这年头几十公里的路对于陈青峰来说根本不在话下。
他脚下的凤凰牌自行车蹬的飞快,很快就在地平线的尽头,看见了几栋孤零零的高楼。
这年头能有个三五层的建筑物就己经很高了。
陈青峰依稀记得当初市里最高的建筑似乎就是七十年代新建的万岁宫。
不过他很快就来到了城市周边地带,这边有一片垃圾场,陈青峰看中的就是垃圾场旁边的这块地。
这里距离市区很近,只要跟有关部门商量把这块地租下来,开一个选煤厂,再有一辆卡车的话,基本上事情就稳妥了。
白天的时候把矿上那些劣质的散煤拉到城里,然后下午再开着车把市里靠着垃圾场附近炼油厂的那些油渣和豆饼拉回到村里。
来回一趟就能赚两份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