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下,炎龙军这支全新的武装力量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组建,陆霆和参谋长商议后,把炎龙军规划为三个加强团,每团大约4000人左右,涵盖4个步兵营、1个炮营、机枪连、工兵连、通讯连、医务连、后勤保障运输等。
出于综合考虑陆霆为总司令,参谋长李维民,一团长陆霆兼任,二团长共产党代表赵刚,三团团长国民党代表孙浩。其架构的搭建饱含着各方的考量与博弈。
陆霆被委以炎龙军总司令的重任,他在炎龙军中久负盛名,能力卓越。
站在炎龙军成军的关键节点,他将肩负起引领全军前行、在复杂局势中披荆斩棘的使命,凭借丰富经验与果敢决策,带领炎龙军走向强大。
参谋长一职由李维民担任,李维民经验丰富、战略眼光独到,在军事参谋领域建树颇丰。
他的加入,为炎龙军的指挥体系注入了智慧源泉,在日常训练、作战策略制定等方面,将为陆霆提供有力支撑,成为陆霆指挥作战的得力助手。
在炎龙军架构搭建的关键阶段,参谋长李维民提出了一个大胆且具争议性的建议。他认为,为了更好地促进各方融合,消除潜在的党派隔阂,应当将原本来自不同阵营的队员都分别打散,均匀分布到三个团之中。
在他看来,如此一来,各团便能迅速汲取不同背景队员的优势,加速形成一支统一且强大的力量。
然而,这一建议甫一提出,便遭到了部分人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对于二团和三团而言,反对声更为激烈。
共产党代表赵刚所带领的潜在二团成员,大多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与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长期并肩作战,彼此熟悉、配合默契,早己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战斗集体。
若将他们打散,难以在新环境中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更怕影响到对士兵们至关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完整传递。
国民党代表孙浩这边,情况也类似。他所关联的潜在三团成员,在国民党军事体系下接受训练与熏陶己久,熟悉彼此的行事风格与作战习惯。他们担心一旦被打散部队不利于部队的制衡和思想统一。
面对这重重反对声浪,陆霆总司令陷入了深思在炎龙军中只能有一个声音。经过多番权衡利弊,以及与各方的深入沟通,最终达成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各方虽仍有顾虑,但也勉强同意,让不同背景的队员逐步融入其中。赵刚同意挑选部分富有经验且适应能力强的队员,率先进入其他团,同时也接纳一些来自其他阵营的队员进入二团。
这些队员进入二团后,赵刚会亲自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带领他们参与军民共建活动,让他们深入理解共产党的军事理念与军民鱼水情的内涵,努力将他们融入到二团纪律严明、为人民服务的队伍氛围之中。
孙浩这边,也开始有计划地让自己麾下的部分队员与其他团进行交流融合。在三团内部,孙浩利用自己对国民党军队组织架构与作战模式的熟悉,针对融入进来的不同队员,调整训练计划,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将国民党军队在军事训练、装备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与新队员带来的优势相结合,逐步丰富三团乃至整个炎龙军的作战风格与训练模式。
如此一来,炎龙军在保持各方特色的同时,也朝着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而在团长以下的各级职务,均由当初选拔的优秀队员担任。此前,为了组建炎龙军,筹备团队在各地进行了大规模、多层次的选拔。无论是从热血参军的青年中,还是从久经沙场的老兵里,选拔过程都极为严苛。
从体能测试到实战演练,从军事理论考核到个人品行考察,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筛选出最优秀的人才。
这些脱颖而出的队员,有的在近身格斗中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与技巧,有的在射击训练中百发百中,还有的在战术推演中展现出过人的谋略。他们凭借自身过硬的素质,赢得了担任各级职务的机会。
如今,他们分布在炎龙军的各个基层岗位,成为连接高层指挥与基层士兵的关键纽带。排长们身先士卒,带领士兵进行日常训练,传授战斗技巧;
连长们负责统筹协调,规划作战任务,保障连队的高效运转。这些优秀队员用他们的专业能力与敬业精神,夯实了炎龙军的基层力量。
如此架构安排,充分考虑到每个党派在炎龙军中的利益与诉求。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与国民党的军事传统,在炎龙军内找到了融合共生的空间。
同时,这种巧妙布局有效规避了各党派团长带走军队的风险。陆霆兼任一团长,稳固了部队的核心;
赵刚和孙浩所代表的不同党派势力,在相互制衡的同时,而不得不携手共进。再者,炎龙军配备了精良的武器与充足的军饷,优厚的资源条件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让全体将士看到了炎龙军光明的发展前景,激励着大家为炎龙军的荣耀与强大奋勇拼搏。
随着陆霆命令下发,炎龙军开启了紧张有序的日常训练,从基础的队列操练,到复杂的实战模拟,从深入的战术研讨,到严苛的体能强化。
每一个训练环节都在为将炎龙军打造成一支战无不胜的精锐之师而全力以赴。炎龙军的征程,就此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