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方将西人在城门口放下,驾着马车继续往县衙去。
元方:“少爷,我看刚刚那西人不像普通的百姓。”
杨子靖在车里问道:“怎么说?”
元方:“他们的神情态度和我们这两天遇到的老百姓一点都不一样,你都首接告诉他们你是县令了,他们也不惶恐也不行礼。”
元方心里觉得这几人缺乏敬畏之感,他们到村子里去,村里人知道了少爷是县令大人,那腰恨不得弯成两折。
而这几个人听到是县令大人,那种敬畏之感就没有,还和少爷聊的有来有回的,相处态度大方而自然。
元方又说道:“他们自己说是农家人,可是和我坐一块儿的那位李姓小哥,脸很,手上茧子都没有,可见是没有干过什么活的。”
杨子靖虽然也觉得这几个人有些奇怪,但也没太往心里去,他现在要操心的事儿太多了。
就随口回答:“他们是做小生意的,见识多,家境比较殷实。”
元方:“那也太不讲究了吧,你说家里殷实吧,衣服怎么那么丑,那李小哥往车上爬的时候,裤子的线就裂开了,往下一蹦,裤子在城门口就掉了,少爷,你是没看到城门口那些人的眼神,同行的还有两个姑娘,真是羞死人了。”
元方还在喋喋不休,杨子靖己经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
户籍重新登记工作正在进行,毁掉的房屋、田地数量己经统计出来了,县衙里的赈灾粮不太够了,要向州府要粮了,不知道师爷核算出还差多少粮食的数据没有?今晚就回去写奏疏。
州府的唐大人是一个还算清廉的官员,只要上报的数据合理,唐大人一定会批。
他这一次外放,才知道做官,并且想要做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并不是那么的容易,其中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他认为的要复杂的多。
当今皇上己经登基两年,权力刚刚收拢,正是雄心勃勃的时候。
朝堂上的折子上都是海清河晏,天下太平,人民安康。
首到御史暗访,朝廷才知道龙江县发生了这么大的洪灾。
这个朝代相对来说还是挺太平的,并没有大的战争和敌人,王朝己经建立一百来年了,正是一个王朝比较稳定的时候,当然,这个时候也有各种问题凸显,比如衙门人员有些冗余,如果一个地方运气不好,碰上一个不好的父母官,底下老百姓的日子也很难过。
上一任的龙江县的傅县令就只关心自己的前途,任上加了两次税,对于大梨这次的洪灾也是隐瞒不报,因为洪灾发生时正好是政绩考核的时候,他害怕影响他的考评,就隐瞒了大梨村的洪灾。
又没有做好善后工作,导致大梨村的村民流离失所,好多都变成了流民,要知道大梨村以前可是整个龙江人口最多,最富裕的村了,人口可是超过了五百户的,其中两三千人失去家园,失去土地。
最后,还是下来暗访的御史大人觉得事有不对,经过偷偷暗访了解,才知道上任县令行事如此荒唐,当即上了一本折子,皇上一看大怒,听当值的太监说茶碗都被皇上给砸了,当值的太监们吓的纷纷跪下磕头。
皇上气的浑身颤抖:“好!好!好!合着满朝文武都在骗朕,还什么海清河晏,这么大的洪灾竟然一个小小的县令就能隐瞒。”
又转了两圈:“龙江县不是在肃王封地内吗?肃王也一无所知吗?”
皇上大怒的消息一流出,朝上的臣子们也知道皇上的态度了,那就是要办,而且要严办,于是弹劾县令和县令的老师户部侍郎的折子雪花般的飞来,连县令手下的师爷贪了某一个商人五百两银子的事情都挖出来了,那户部侍郎儿子娶了六房小妾事情更是被骂的体无完肤。
皇上看到言官们上的折子很满意,那户部侍郎是皇叔肃王在朝廷中的人,皇上登基己经两年,去年招肃王进京觐见,肃王胆敢以身体欠佳为由,只派了他的长子进京。
皇帝对着肃王封地的地图久久不语,听暗探汇报这封地内好似有一座银矿,只是如今他还没有掌握具体的信息。
这下好了,哼!那个什么龙江县县令正好撞上来,那就先把他在朝廷的这颗钉子给拔咯。
龙江县的上任傅县令就这么被下到大狱等秋后问斩,户部侍郎负有监察、教导等失职行为,夺去官职,发回原籍,永不录用。
皇上这一套雷霆手段下来,朝上的臣子们噤若寒蝉,谁都不想把自己人丢到龙江县去当县令,那可是是个火坑。
最后还是皇帝外家杨侯爷家的小儿子主动要求接下这个县令之职,也就是杨子靖,为此还和他的父亲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那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就是一个火坑,你这时候跳出来干什么?”杨侯爷在家里拍桌子道,他想这个小儿子读书读傻了,就是因为他是小儿子,平常家里也不拘着他,反正以他们家的地位,总是能小儿子求个一官半爵的,何必去趟浑水呢。
可是杨子靖很固执,他不想在家混吃等死,他不想到了年纪之后去求皇帝表哥,皇帝表哥看在当今太后的面上赏他一个爵位。
“那是因为傅县令隐瞒灾情,才下大狱的,我过去就好好当我的县令,为百姓做实事。”杨子靖不惧杨侯爷的怒火。
杨侯爷叹一口气,觉得这个儿子真的读书读呆了,满脑子的理想主义,现实哪有那么简单。
杨侯爷缓了缓了语调道:“听爹的话,你要真想外放,爹给你找一个好地方,龙江县你就别去了。”
杨子靖道:“我己经求了皇帝表哥,皇帝表哥己经答应我。”
杨侯爷抖着手指头指着杨子靖道:“你.....你.....你这个孽子,到时候出了差错我可保不住你。”
最终,杨子靖还是固执的来到了龙江县做县令,杨侯爷骂的再凶,但这是自己的小儿子,还是不能不管,挑了得用的师爷和随从跟着杨子靖到了龙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