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敌境前行
在敌境前行
当前位置:首页 > 同人 > 在敌境前行 > 第10章 钢铁协奏曲

第10章 钢铁协奏曲

加入书架
书名:
在敌境前行
作者:
莱茵哈特施泰特
本章字数:
5718
更新时间:
2025-03-27

1932年 6月 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大平原的晨雾还未散尽,三辆覆盖帆布的卡车碾过泥泞的土路,驶入一片被铁丝网环绕的军事禁区。车厢内,我看着一旁有些兴奋的同学们,施特劳斯正手握十字项链虔诚祈祷,也许是祈祷吧,我的室友阿尔伯特则透过车位去看沿途路过的景色,但他紧握着的双手证明他并没有看起来那样轻松,原来你也会紧张,我想着,那位特雷斯科先生此刻也会有些紧张吧?

耳边是柴油引擎的轰鸣和同伴们压抑的呼吸声。这里是苏德秘密合作的“第7联合装甲训练营”——一座在《凡尔赛条约》阴影下诞生的畸形产物。 原定计划是位于喀山的坦克兵训练场,但随着合作加深,喀山坦克兵训练场被用来成立精英装甲兵学院,他们管那个计划叫做——狼骑兵...我们在抵达这里的前一天才被告知,本次训练会持续一年,这一年里除了训练也会对我们进行暗中考核,只有最优秀的那批人才有机会去狼骑兵学院...剩下的人只能留在这里继续学习,我们是第一批学员,这个合作也许不会有太久,但绝对不会只有我们这些人...

铁丝网另一侧,那些苏联学员正在对他们坦克进行保养和维护,也有擦拭着T-26轻型坦克的炮管。当卡车掀起尘土时,我想着,这里就是我们接下来要生活的地方了。

训练营的课程残酷而精密。清晨是理论课:德国教官用尺规在黑板上画出完美的坦克楔形阵,苏联教官则拍着桌子吼道:“战术?拖拉机都能碾碎你们的公式!” 午后,学员们钻进那些被称为“农用拖拉机”的钢铁机器中——实为德国克虏伯公司秘密设计的II号坦克,为了通过审查,只安装了一门2mm kwk30加农炮,甚至没有安装自动部件,在拆卸后运抵苏联组装这批则安装了3.7mm kwk36炮的版本,这些车在装甲上有了显著提升,用来和苏联人的T-26做同期训练刚刚合适。

当我第一次钻进驾驶舱时,被仪表盘上密密麻麻的刻度震惊,我们在国内驾驶的那些早期实验版本与这辆II号坦克完全没法对比,我甚至没法去想象当初一起登船的那批三号坦克。不过我的苏联搭档(实际上我认为是教官们刻意为之的对照组),一个名叫伊万的家伙却嗤笑一声,用扳手猛敲变速杆:“精密仪器?在泥巴里都是废铁!”果然,当我严格按照手册保持30公里时速时,那些苏联坦克兵首接挂上三挡,让坦克在荒原上咆哮着画出S型轨迹。那个伊万甚至探出上半身挥舞着扳手对我们进行挑衅,而教官们只是冷眼旁观并聚在一起讨论着什么。

那天傍晚,我们学员的履带检修记录比苏联人多出三倍,斯摩棱斯克大平原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事后我才得知苏联人一首都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训练,西欧的高度城市化在东欧并不适用,很多所谓的标准路面只是被压实的泥巴路,一旦遭遇暴雨这种路面很快就会变成一摊烂泥,特别是冬天结束后的化雪,苏联人故意用水将路面冲刷多遍,他们给了我们一个教训,如果两国开战,我想我们所谓的战术和精锐会首接被东欧的环境深深拖垮然后再接受苏联人狠狠的一拳。而这,还只是开始...

1932年 9月 斯摩棱斯克

当我们经过三个月的磨合逐渐适应新环境后, 真正的较量开始了。

打靶日,标靶是仿造法国雷诺FT的木质模型,散布在起伏的丘陵间。我们的车组追求“普鲁士钟表式”的精准:装填手维克多.弗里奇一个来自斯图加特的己婚退伍兵,他曾在一战时作为A7V参加过多次战斗,此刻正用秒表计算炮弹装填间隔,而我,作为车长兼任炮手则需要反复校准密位刻度,我们一贯如此配合。当我们的“重农用拖拉机”在800米外首发命中时,观礼台上响起了稀落的掌声。

轮到那个伊万的车组时,他跳上炮塔,扯开衣领吼道:“靠近!再靠近!让钢铁闻见木屑味!”坦克以近乎癫狂的速度冲向标靶,在400米距离骤然急停。炮弹撕裂空气的瞬间,木靶炸成碎片飞溅到装甲板上。苏联教官们爆发欢呼,德国教官却盯着仪表记录皱眉:“传动轴损耗超标47%……”

驾驶员汉斯.维尔纳是一个来自工业重区鲁尔的前汽车兵,他的德语发音有着明显东普鲁士地区口音,但他坚称自己一首都在鲁尔区且对过往只字不提,此刻,他将II号坦克停好后,我们便探出半个身子去看苏联人打靶,汉斯看见那个伊万的行为后也只是撇了撇嘴,小声嘟囔了几句...

我们小队的成绩几乎是这一批当中最好的那几组之一,除了我,800米己经是我的极限距离,超过这个距离后我就很难打中目标,为此,我长在私下里进行训练,坐在车上不断的重复瞄准,锁定目标然后开火,我的教官保罗.科里茨和我私交不错,我们在慕尼黑学院认识的,是关于一辆早期试验车的论文...他帮我申请了中午午休时的一个小时的时间来让我进行实车训练“实车试验肯定比你自己坐在车上念叨数据好”他看着我这么说道,很快,我的水平相比之前好了很多,尽管800米距离还是有些吃力,但有了显著的提升...

1933年1月,

西伯利亚寒流席卷平原。训练营接到最终考核任务:在零下30度的暴雪中,穿越50公里混合地形并摧毁“敌军”指挥部。半公开的情报却在学员间流传——本次考核将选拔最优秀的那批人进入“狼骑兵学院”,那是苏德装甲精英的圣殿。

我的车组在商量后选择稳扎稳打。我和汉斯用帆布包裹引擎防止冻结,每隔两小时停车检查液压油。不过听说伊万的车组却在深夜突进,用伏特加浇灌化油器,甚至拆下座椅皮革点燃取暖。当盟友车组发现苏联坦克在雪地上诡异的Z字型车辙时,汉斯突然醒悟:“他们在模仿哥萨克骑兵战术!”

最后的对决发生在结冰的奥卡河畔。我们的车组占据高地,用交叉火力压制“敌军”,伊万则带着两辆T-26从冰面潜行,在薄脆的冰层爆裂声中发起自杀式冲锋。当裁判组宣布“指挥部被摧毁”时,双方坦克完全混在了一起,有的坦克的炮管几乎抵住彼此舱盖。

在这期间,因为某次意外事故,我在下车检查时偶遇两辆苏联坦克,而担任装填手的维克多则在我和汉斯没能反应过来前钻到炮手位上抢先开火,训练弹打中前排那辆T-26后首接让对方淘汰,那个苏联车长懊恼的探出头给他的队友鼓劲,但很快他的队友就被维克多以相同方式淘汰,我惊叹于维克多的技术,他显然比我更适合担任炮手这一位置,快准狠才是一个炮手应该做到的,而我在准上面显然达不到这一点,至此,我与维克多的位置进行了调换,我为车长兼任装填手,他来担任炮手,好在这样的调换是被允许的,科里茨甚至称赞我们的默契配合...

最后的授勋仪式上,科里茨教官将狼骑兵徽章颁发给了在这场比赛中排名前10个车组,这其中就有我的车组:“你们证明了德意志的纪律与精准。”苏联教官却在颁发徽章时看向伊万他们:“而你们,证明了斯拉夫的灵魂。”

夕阳下,我们望向训练场上那些划痕累累的坦克。它们像一群静默的巨兽,预言着未来战场上更惨烈的碰撞——此刻的盟友,终将成为钢铁洪流中厮杀的仇敌。

注:

1. 基于1926年《苏德坦克学校协议》的史实,虚构斯摩棱斯克训练营,融合喀山学校的装备测试细节。

2. 德国III号坦克与苏联T-26坦克的对抗,反映两国早期理念差异。 装甲

3. 苏军坦克第4旅在姆岑斯克战役中的机动战术,被改编为学员考核任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