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天宝向赵林求助:“林二叔,你一定要帮我说好话,我爸最听你的话。”村长爷爷不打人,可他爹回家肯定会打人,他不想挨打。
“行,等你爹回来,我一定劝他不要动手。”他还是很喜欢赵天宝这小子,也不是多大的事,让他当和事佬还是很乐意。
有赵林这句话,赵天宝总算是放心下一点。他爹最信林二叔的话,只要林二叔开口,这顿打就免了。
赵林说到做到,不仅让人留意赵天宝他爹什么回来,还跑去劝村长不要处罚孩子。在他眼里,赵天宝就是个孩子,还不到十六岁,不是孩子是什么。说错话,可以罚,但不要动手,更不能动板子。
村长没好气道:“不打板子,那你说怎么罚。”以为他喜欢打人,不罚重一点,个个都和赵天宝学怎么办。赵林也不知道哪种处罚方式更好,平安从小就听话懂事,他还真没有打过孩子。
他试探道:“要不交给孙夫子处理,他最会教孩子,应该能让赵天宝懂事。”
自从孙夫子来村里教书,村里孩子都比以前听话懂事,村长觉得赵林的法子也不是不可以。他回去去找孙夫子取经,不仅是孙天宝,还有其他事也问问孙夫子意见。
马上要过年,村里人都会不得拿钱过年,眼睛都盯着他买的那点粮食。一群短视的家伙,以为旱灾结束就没事,怕是。没想过开春后青黄不接怎么办。那个时候才是最缺粮的时节,他都悄悄问过,附近几个村贫寒一些的村民家里剩的粮食己经不多了。
再怎么省着吃也撑不到收新粮,怕是那个又要闹出事。唉,当初他都劝过,偏偏有些人不听劝,以为他会害人,现在惨了吧。
村长倒不是闲着替他人操心,他是担心影响到自家村子。附近几个村子一首有来往,几代人相互通婚,很多人都有亲戚在村里。这些缺粮的人到时上门借粮,借是不借都是个问题。
这是个麻烦事,赵林也提前给老宅说了一声,别的人好拒绝,赵大秀和赵二秀上门怎么办?他有安排人给两家送过信,也不知道汪家和苗家有没有多存粮。正好借着过年的机会问问,真缺粮就提前做准备。
李桂花一听附近几个村有人开始缺粮,就急着要把家里的粮食全藏好,放在屋里都不安全,最好再藏个隐蔽的地方。赵林让她不用动,村里有围墙,不用藏,真要有人上门抢粮,把粮食给出去就是。安全第一,人没事就好。
李桂花瞪了赵林一眼:“说什么胡话,粮食比人还重要。” 谁也别想抢走家里的粮食,借粮也不行,看谁来借。娘家来借,她都不借。娘家父母早就去世,剩下那些人只能算亲戚,平时和她来往也不多,借粮还想找她,做梦。
大秀和二秀要上门借粮也不能借,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都不时赵家人了,找她借粮干什么。到家里,给她们吃餐饱饭,再打发两个饼就够了。
赵林就知道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李桂花怎么可能会轻易把粮食借出去。老宅这边他可放心了,大房和三房也要提醒一声,他们俩可不能随便作好人把粮食借出去。
不是他要多管闲事,他是怕俩家把粮食借出去后不够吃,又跑来找他借粮。到时候借不借都为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事情没发生前就先防备着。
赵大石是个听劝的,赵林说不能借粮,他马上保证谁来都不借,李家人也不行。别的事情可以商量,粮食的事没有商量的余地,谁求情都不行。不是他无情,他存粮的时候也好心提醒过李家那边,这就足够了。
李氏在赵大石说话的时候一首没开口,这几年她和娘家哥嫂关系一首很僵,不借就不借,她也没有意见。
赵大麦也是一样说好,赵林暂且信了他,能不能做到再看。
从赵大麦家离开后,赵林遇到同样是饭后散步的孙夫子。他打完招呼准备走,却被叫住,孙夫子有正事找他。
“夫子,什么事?”赵林好奇道。平时也不见夫子散步,不会是特意找他才出门吧。
孙夫子找赵林是为了平安的学业,要真想让平安走科举这条路的,他的意见是早点送去专门的科举班,从小就打好基础,等他大了再学是耽误孩子。要知道世家子弟,八岁己经能走进考场了,平安虽然还小,但天分高,留在村里才是害他。
赵林也不懂,但他会虚心请教:“夫子,平安舅舅之请说过等他大一点可以亲自教他,您看?”
孙夫子和王耀文关系也不差,却还是不赞同平安跟着王耀文读书。不是嫌王耀文的学识不好,是他对平安下不了狠心。自家人教自家人,一般人都教不好,他家几个儿子都是送给别人教,放平安身上也一样的道理。
赵林明白夫子的意思,只是他担心王耀文不乐意,毕竟他可早就说过要亲自带平安读书。
“怕什么,他要有意见,让他来找老夫。”孙夫子敢说这个话,自然不怕王耀文上门找麻烦。
有孙夫子这句话,赵林也不担心了,年后拜年的时候就和王耀文提这事。等搬到城里住,也不用急着回来了,平安要在城里上学,他和王秀英肯定要陪着,还有夫子也得挑一挑,看看王耀文有没有好的推荐。
孙夫子也推荐了两个夫子,但好夫子不嫌多,多来几个才能优中选优。
王秀英和孙夫子看法一致,也支持平安去城里上学,而不是跟着王耀文读书。她和孙夫子考虑的点不同,她是担心娘家弟媳妇会不高兴。王耀文还没儿子,平安跟着他,被弟媳误会她想继承王家人脉肯定会影响俩人关系。
赵林是从没往这上面想过,不过王秀英说得也有道理,王耀文对平安太好,身边人会产生误会也正常。那去城里上学正好,所有事情都能解决,谁也不用担心。
老宅这边也过年的时候提一嘴,他们去城里过年也不用另找理由,孩子上学是大事, 在哪都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