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女皇宫做女医
靓女皇宫做女医
当前位置:首页 > > 靓女皇宫做女医 > 第59章 抉择前路志在胸

第59章 抉择前路志在胸

加入书架
书名:
靓女皇宫做女医
作者:
天山圣女果
本章字数:
16870
更新时间:
2025-01-11

林悦回到太医院,踱步于静谧庭院,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无比,仿佛承载着太医院无数的往昔故事。她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熟悉的景致上,脑海中思绪纷飞,宛如春日里漫天飞舞的柳絮,杂乱而难以梳理。赴邻国出诊这件事,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心湖,激起千层浪。这一去,风险与机遇并存,异国他乡,风土人情不同,病症更是未知,万一失手,累及的可不只是她个人的声誉,还有燕国的名声;可若拒绝,无疑是把传播燕国医术、交流宝贵经验的契机拱手让人,甚至还可能因此得罪邻国,引发不必要的外交风波。

太医院的师长前辈们感受到了林悦的纠结,纷纷围坐过来,脸上或是关切,或是凝重。一位老太医轻咳两声,打破了略显沉闷的气氛,语重心长地说道:“林悦啊,你医术已有火候,这些年的成长,咱们都看在眼里。此行若成,能让天下人见识我燕国医术高深,那也是功德一件。但出门在外,诸多变数,万事还得以自身安危、燕国大体为重。异国的病症说不定藏着各种凶险,咱们可不能贸然行事。”这位老太医行医半生,见过太多医事纠纷与意外,他的话语里满是过来人的谨慎。

另一位太医也附和道:“是啊,林悦,虽说咱们医者以救人为先,但也得审时度势。你若去了,太医院少了你,日常事务虽说能运转,可遇上棘手难题,总归少了主心骨。不过,这确实也是个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就看你怎么权衡了。”他边说边用手轻抚胡须,眼神里透着对林悦的期许与担忧。

林悦深吸一口气,清新的空气涌入肺腑,让她混沌的思绪渐渐明晰起来。她明白,无论做出怎样的抉择,都要背负相应的责任与后果,而此刻,她需要更多时间去考量其中的利弊得失。她微微仰头,望向天空中飘过的云朵,试图让自已纷乱的心绪平静下来,就像等待一场风暴过后的宁静,好做出最稳妥的决定。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宫廷的宁静,紧接着,一封来自秦国的急讯被送到了林悦手中。她展开信函,目光匆匆扫过,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她本就是秦国选派至燕国的医学使者,肩负着两国医学交流的使命,如今大秦疫病突发,百姓深陷水火,恩师那熟悉又急切的字迹,仿佛带着滚烫的温度,灼着她的心。恩师盼她速归助力,言辞间满是对她的信任与期许,字里行间还描述了疫病的惨烈状况,说是城中每日都有数十人倒下,街头巷尾弥漫着绝望与恐惧的气息。

林悦捏着信函,手微微颤抖,心中像是被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杂糅在一起。既有对燕国的不舍,这里承载了她数年的心血,太医院的同僚亲如家人,宫廷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荣耀;又有对故土的牵挂,那片生养她的土地,如今正被疫病的阴霾笼罩,恩师的召唤让她归心似箭。她的眼神里透着挣扎,一方面是对即将离开熟悉环境、抛下诸多未竟之事的不舍,另一方面则是医者本能对同胞苦难的揪心。

朝堂之上,气氛略显压抑。林悦身着素袍,身姿挺拔却难掩眉眼间的忧虑,她稳步上前,向皇帝行礼,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十足的敬意:“陛下,臣妾本已斟酌赴邻国出诊之事,然刚得家书,大秦疫病肆虐,臣妾身为秦人,恩师又殷切召唤,实难袖手旁观。还望陛下恩准臣妾归秦,待秦国疫病平复,若燕国仍有差遣,臣妾定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她的声音沉稳,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泄露了内心的波澜。她低垂着头,等待着皇帝的裁决,心跳不自觉地加快,仿佛能听到自已胸腔里那急促的鼓点声。

皇帝沉默片刻,微微叹气,龙椅上的他,此刻也陷入了两难的思索。林悦在燕这些时日,为太医院注入了新鲜活力,带出了一批优秀学徒,解决了诸多疑难病症,为宫廷立下汗马功劳,他着实不想放这位得力人才离去;可秦国的灾情也容不得漠视,若强行阻拦,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片刻后,皇帝缓缓开口:“林悦,朕知晓你重情重义,秦国之难,朕也不忍漠视。你在燕这些时日,作为有目共睹,朕便允了你。只愿你此去平安,日后若有缘,盼你还能再来燕国,咱们继续为医学大业携手奋进。”皇帝的声音里透着几分无奈,又有着对林悦由衷的祝福。

林悦跪地,重重磕首,额头触碰地面,发出一声闷响。热泪夺眶而出,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光洁的地砖上:“多谢陛下成全!陛下大恩,臣妾铭记于心。”这一磕,饱含着她对皇帝理解的感激,也有着对燕国的眷恋与愧疚。她抬起头,眼中泪光闪烁,再次望向皇帝,那目光里满是坚定与决绝,仿佛在无声诉说着自已必不辜负这份恩情的决心。

收拾行囊的过程中,太医院的同僚们纷纷前来帮忙,有的递上几包珍贵药材,有的塞来几本精心整理的医书笔记。一位年轻太医不舍地说:“林太医,您这一走,太医院可少了好多热闹,您那些新奇的疗法、独到的见解,往后都没处听了,您可得早点回来啊。”说着,眼眶都红了,他平日里最是钦佩林悦,跟着学了不少本事,此刻只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林悦接过药材和笔记,眼中泪光闪烁:“我一定会回来的,这段日子多亏了大家照应,燕国太医院就像我的另一个家,我怎会舍得长久离开。这些宝贝,我带着,也算是把燕国的智慧带回去,为抗疫出份力。”她轻轻拍了拍年轻太医的肩膀,以示安慰。

她带着在燕国积累的医术经验与珍贵药材,踏上归秦之路。马车缓缓驶出城门,辚辚的车声像是沉重的叹息。望着渐行渐远的燕国宫阙,那宏伟的建筑在日光下逐渐模糊,化作一抹残影。她暗暗发誓,定要倾尽所学,击退疫病,不负两国恩情,也为自已的医者之路书写新的传奇篇章。前路纵然艰难,可胸膛里那颗医者之心,炽热如初,志比磐石。她靠在车厢壁上,脑海里不断浮现出在燕国的点点滴滴,那些救治病患的紧张时刻,与同僚研讨医术的热烈场景,还有宫廷里众人对她的信赖目光,这一切都化作她前行的动力。

刚入秦国境内,林悦便感受到了压抑的氛围。沿途的村落冷冷清清,偶尔能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村民,眼神里满是恐惧与疲惫。田里的庄稼无人打理,荒芜一片,只有野草丛生。进入城镇,景象更是凄惨,街边横七竖八躺着不少病患,有的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嘴里喃喃说着胡话;有的虚弱地咳嗽着,每一声都像是从胸腔深处挤出,带着浓浓的无力感。还有些患者身上长满了疮疖,脓血渗出,散发着阵阵恶臭,周围的人都掩着口鼻,远远避开。

林悦心急如焚,直奔恩师所在的太医院。恩师见到她,憔悴的脸上露出一丝欣慰:“悦儿,你可算来了!这疫病来势汹汹,普通的清热祛邪之法全然无用,每日新增病患不计其数,为师实在没了主意。”恩师的声音沙哑,眼里布满血丝,显然是多日未眠,为这疫病操劳过度。林悦立刻查看病患,她发现这些患者的症状极为复杂,高热的同时还伴有腹泻、呕吐,有的甚至身上起了红疹,瘙痒难耐,而且病患们的脉象也十分紊乱,或浮或沉,或迟或数,毫无规律可言。

她静下心来,仔细思索,说道:“恩师,依我看,这疫病并非单纯的热邪所致,而是湿热疫毒交杂,侵袭人体脏腑经络。当务之急,是要重新拟定药方,既要清热解毒,又要祛湿辟秽。”说罢,她翻看着从燕国带回的医书,结合记忆中燕国应对疑难杂症的经验,在纸上奋笔疾书。她时而皱眉,时而点头,脑海里飞速闪过各种药材的特性与配伍,试图找到最契合当下病症的组合。

“用黄连二十克,苦寒燥湿,泻火解毒;黄芩十五克,助黄连清热之力;再加上藿香、佩兰各十克,芳香化湿,辟秽和中;还有滑石、薏苡仁,利水渗湿,引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为防正气虚弱,再加人参、黄芪各十二克,扶正祛邪。”林悦一边写,一边向恩师解释,每一味药的用量与配伍理由都说得清清楚楚。恩师听着,不时点头,眼中燃起希望之光:“悦儿,你的思路很清晰,就依此试试!只是药材储备怕是不够,这疫病爆发太快,各地药材都吃紧。”恩师说着,无奈地叹了口气,脸上满是忧虑。

林悦皱起眉头,思索片刻后说道:“恩师,我在燕国得知,有些野菜也有药用价值,像马齿苋,清热利湿、解毒消肿,可发动百姓去野外采集,暂解燃眉之急。同时,派人去周边未受灾的地区采购药材,双管齐下。”恩师立刻安排下去,太医院的学徒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去张贴告示召集百姓采野菜,有的快马加鞭奔赴外地采购。告示贴满了城镇的大街小巷,百姓们看着,虽面露难色,但为了活下去,也纷纷拿起篮子走向野外。

药方熬制好后,开始分发给病患。林悦守在一旁,仔细观察着患者的反应。起初,效果并不明显,依旧有不少患者高热不退。林悦并未气馁,她深知疑难病症不会轻易被攻克,需要不断调整。她又想到在燕国时,针灸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着神奇功效,于是决定配合针灸治疗。她取出银针,消毒后,在患者的合谷、曲池、内关等穴位施针。手法沉稳而精准,每一针都带着希望。“合谷穴,属阳明大肠经,可疏风解表,清泄阳明;曲池穴,清热泻火,调理气血;内关穴,宁心安神,理气止痛,能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激发自身正气对抗疫毒。”她一边施针,一边向助手讲解,眼神专注而坚定。奇迹慢慢出现了,一些轻症患者的高热开始退去,腹泻、呕吐的频率也降低了。

消息传开,百姓们对林悦燃起了信心,纷纷赶来求治。太医院人满为患,林悦日夜忙碌,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她不仅要诊治病患,还要培训更多的医者,把从燕国学到的先进医术倾囊相授:“诸位同仁,治病不能拘泥于一方一药,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综合考量。就像这疫病,每个人的表现都有差异,有的湿气重,有的热邪盛,用药、施针都得灵活调整。比如这位湿气重的患者,舌苔厚腻,脉象濡缓,用药时就要加重祛湿之药的分量;而那位热邪较盛的,面红目赤,高热烦躁,清热药就得为主。”她拿着不同患者的病案,详细解说,让医者们能更直观地理解。

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林悦并未放松警惕。她深知,疫病过后,百姓身体虚弱,极易引发其他病症,必须做好调养防护。她又撰写了养生手册,分发给百姓:“大家要注意饮食,多吃些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的食物,像山药、红枣、桂圆。平日里适度运动,晨起打打太极,睡前泡泡脚,增强体质,莫要让疫病再有可乘之机。饮食上,要避免生冷油腻,以免损伤脾胃,给病邪可乘之机。”手册上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百姓们拿到手,如获至宝,纷纷按照上面的方法调养身体。

在这场抗疫之战中,林悦凭借在燕国积累的经验与智慧,逐渐稳住了局势。她的名字在秦国百姓口中传颂,成了希望的象征。而远在燕国的皇帝与太医院同僚们,也听闻了她的壮举,纷纷为她感到骄傲,盼着有朝一日,这位神医能再度回到燕国,续写医学交流的佳话,让两国医术在不断交融中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守护更多人的安康。

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林悦并未停下脚步。她意识到,此次疫病暴露出秦国医疗体系存在的诸多短板,诸如药材储备制度不完善、基层医者医术参差不齐等问题。她向恩师建言:“恩师,经此一疫,咱们得好好完善医疗体系。药材储备方面,应在各地设立官方药仓,丰年多囤,灾年不愁;选址要科学,得干燥通风、地势较高之处,以防受潮霉变。对于储存容器,要用特制的陶瓮、木箱,分类存放,贴上清晰标签,方便取用。对于基层医者,太医院要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太医下去讲学、指导,提升整体水平。讲学内容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要多带他们实操,遇上真实病例当场剖析讲解。”

恩师深表赞同,立刻上奏朝廷。朝廷很快批复,大力支持林悦的提议。于是,林悦又投身到新的忙碌之中。她亲自参与药仓选址,跋山涉水,走遍秦国各地。每到一处,她都仔细考量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力求选出最适宜储存药材的地方:“此地背阴通风,湿度适中,且交通便利,方便药材运输,是建药仓的绝佳之地。而且周边要有水源,万一发生火灾,也好及时扑救。”她一边勘察,一边记录,丝毫不敢马虎。

在培训基层医者时,她更是尽心尽力。课堂上,她拿着人体模型,深入浅出地讲解:“各位,人体经络就像一张大网,气血在其中循环往复。治病时,找准经络穴位,就像找到开锁的钥匙。就拿常见的头痛来说,若是前额痛,多是阳明经的问题,可针刺阳白、攒竹等穴位;若是偏头痛,那少阳经出了状况,选风池、率谷穴。施针时,手法也有讲究,进针要快,破皮轻巧,得气后再根据病症行补泻手法。”她边说边示范,手中银针如灵动的飞絮,精准落于穴位。基层医者们听得如痴如醉,不时举手发问,学习热情高涨。课后,她还跟着基层医者们下乡义诊,现场指导,让他们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秦国的医学氛围愈发浓厚,民间也兴起学医热潮。不少书香门第的子弟,放下四书五经,投身医道;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盼着能学得一技之长,救人性命。林悦见状,又提议开设民间医学学堂,不论出身,只要有志学医,皆可入学。学堂开设后,报名者络绎不绝。

林悦亲自编写教材,融合燕国与秦国的医学精华:“这本教材,既有秦国传统的经方验方,又有燕国精妙的针灸、养生之法,大家要好好学习,日后造福乡里。”教材里不仅有文字讲解,还有手绘的穴位图、药材图,生动形象。在学堂里,她还时常邀请各地名医来讲学,分享治病心得。一时间,秦国的医学事业蓬勃发展,如春日繁花,绚烂绽放。各地民间医者逐渐增多,一些偏远村落也有了能看病治病的人,百姓们不再为一点小病就跋山涉水去城镇求医。

而燕国那边,太医院也没闲着。他们根据林悦在秦国抗疫的经验,反思自身的防疫措施,加以改进。皇帝听闻秦国开设民间医学学堂,大受启发,也下令在燕国一些城镇试点推行,让医学知识更广泛地传播。燕国太医院还与秦国这边保持书信往来,交流医学新发现、新疗法。两国虽相隔千里,却因林悦这一纽带,在医学发展的道路上相互借鉴,携手并进,共同朝着守护百姓健康的目标大步前行,仿佛能预见未来无数健康笑颜绽放的美好画面,激励着两国医者不懈奋斗。

随着秦国医学学堂的发展,林悦发现师资力量仍需扩充。她向朝廷提议,邀请一些隐退的名医出山任教,还鼓励学有所成的学子留校助教。为了吸引更多人才,她又争取到朝廷的资金支持,设立医学奖学金,奖励学业优异者,资助贫困学子。在她的努力下,学堂里汇聚了各路医学精英,教学质量节节攀升。

林悦还关注到女性医者的培养。在那个时代,女子从医困难重重,但她深知女性在照顾病患尤其是妇幼方面有着天然的细腻优势。于是,她专门为女子开设了医学专班,教授妇科、儿科知识,还有日常养生护理技巧。起初,报名的女子寥寥无几,且多有顾虑,林悦便挨家挨户劝说:“姐妹们,咱们女子本就心细,学了医术,能照顾好自家老小,还能帮邻里乡亲,是大功德之事。”慢慢地,专班的人气旺了起来,不少女子学成后,回到家乡,成了守护一方妇幼健康的能手。

燕国这边,民间医学学堂试点推行后,太医院定期派太医下去考核学子,选拔优秀者进入太医院深造。这一举措极大激发了学子们的学习热情,大家都为能进太医院而拼命努力。燕国皇帝看到医学发展的良好态势,越发重视,拨专款修缮太医院,扩充藏书阁,购买珍稀药材,为医学研究创造更好条件。两国的医学交流也不再局限于林悦一人,太医们互访、学子交换学习逐渐常态化,一场跨越国界的医学繁荣盛景徐徐拉开帷幕,书写着守护生命、传承医术的壮丽篇章。

在秦国,民间医学学堂因林悦的悉心操持,已然成为培育医学人才的摇篮。随着女医专班的声名渐起,各地女子慕名而来,不仅有平民百姓家的女儿,甚至一些贵族千金也瞒着家人,偷偷跑来求学。课堂上,她们身着素净的衣裳,眼神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认真记录着林悦讲授的每一个要点。

林悦深知,要让女医们真正站稳脚跟,实践经验必不可少。她联系了城中几家慈善医馆,安排女学员们定期轮岗实习。在医馆里,一位年轻的女学员面对哭闹不止的小病童,起初有些手足无措。林悦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莫慌,孩子只是受了惊吓,你先轻声安抚,再查看是否有积食、外感之症。”在林悦的指导下,女学员镇定下来,一番温柔问询与细致诊断后,开出了一副温和的药方,看着孩子的父母千恩万谢地离开,她的脸上洋溢起自信的笑容。

这些女医们学成归乡后,也遭遇过诸多质疑与刁难。在一个保守的小村落,一位女医初回家便想为邻里看病,却被村中的长辈呵斥:“女子抛头露面,成何体统,还敢行医,莫要害了大家!”女医并未气馁,她免费为村里的孩童诊治常见的疹子、咳嗽之症,用疗效说话。慢慢地,村民们见识到她精湛的医术,态度逐渐转变,开始尊称她为“女先生”,有了病痛也主动找她。

秦国朝廷见民间医学蓬勃发展,决定加大扶持力度。不仅增拨款项用于学堂建设,还在科举体系里增设了医学科考,不论出身,只要医术达标,便能入朝为官,为皇室服务。这一举措引得无数青年才俊投身医道,太医院一时间门庭若市,前来报考的学子排起长队。林悦被任命为主考官之一,她出题极为严苛,既考理论知识,又考实操技能,力求选拔出真正有本事的医者。

“这位学子,你来说说,若是遇上产妇难产,气血虚弱无力娩出胎儿,该当如何用药施针?”林悦目光锐利,审视着面前紧张的考生。考生思索片刻,答道:“回考官,当以人参、黄芪大补元气,配合针刺合谷、三阴交,助产力,还可加用当归、川芎活血行血,助胎儿娩出。”林悦微微点头,又抛出几个疑难病症,考生一一应答,虽有些瑕疵,但思路尚可,被记录下来等候综合评定。

燕国那边,民间医学学堂试点成效斐然,太医院决定全面铺开。各地城镇纷纷建起学堂,太医院的太医们分身乏术,便邀请各地的资深郎中授课。在沿海的一座小城,学堂紧邻渔港,海风带着咸湿的气息吹入课堂。一位老郎中拿着晒干的海马、海龙,向学生们讲解:“这海中物产,亦是良药,海马温肾壮阳、散结消肿,海龙功效相近,遇上肾阳不足、癥瘕积聚之症,便可入药。”学生们好奇地传看药材,兴趣盎然。

为了激励学子,燕国皇帝下令举办医学竞赛,比试内容涵盖医术理论、针灸实操、药材鉴别。各地学堂选派精英参赛,胜者不仅有丰厚赏赐,还能进宫面圣,得到皇帝嘉奖。竞赛当日,京城的广场上人头攒动,参赛者们全神贯注,在限时内开方、施针、辨别药材。一位年轻选手在药材鉴别环节,仅凭闻气味、看色泽,便精准判断出数十种相似药材,引得围观百姓阵阵喝彩。

两国之间的医学交流愈发频繁深入。燕国太医院选派擅长外科的太医前往秦国,分享外伤缝合、正骨复位的经验;秦国则派出精通养生的医者奔赴燕国,讲授食疗、药膳搭配之法。在燕国宫廷,秦国医者呈上精心烹制的养生餐食,有山药枸杞粥、百合莲子羹,向燕国皇室介绍:“陛下、娘娘,此粥羹滋养心肺、健脾益肾,常食可延年益寿,提神醒脑。”燕国皇室品尝后赞不绝口,下令御膳房学习制作。

林悦也没有忘记自已在燕国的情谊,她时常书信往来,将秦国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告知旧友。一次,她在信中写道:“吾在秦发现一味新草药,形似青蒿,却有更强的退热功效,正研究其药理,若有所成,必与燕国共享。”燕国太医院收到信后,回信表达期待,也附上燕国太医新研制的防疫香囊配方,供秦国参考。

随着医学交流升温,商业往来也更为热络。燕国的精良医具,如锋利的手术刀、精致的针灸铜人,运往秦国;秦国的珍稀药材,如麝香、牛黄,大量流入燕国。边境的集市上,两国商人讨价还价,交易声此起彼伏:“你这针灸铜人虽是好物,但价格太贵,便宜些,我多要几个!”“不行,这铜人做工精细,穴位精准,绝对值这个价,少一文都不卖!”

在这样的氛围下,两国百姓的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以往因缺医少药而搁置的病症,如今能得到妥善医治;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深入人心,孩童的夭折率、的患病率都大幅下降。民间传颂着两国医者的功绩,把他们视为守护安康的神明。而林悦,穿梭于两国医学浪潮之间,犹如一座灯塔,引领着无数医者前行,她的名字深深地烙印在这段辉煌的医学交流史中,激励着后人不断探索、传承,向着更高超的医术巅峰攀登,为天下苍生的福祉不懈努力。

不过,医学的发展之路从不平坦。秦国偏远山区突发一种怪病,患者先是手脚麻木,继而肌肉萎缩,最终瘫痪在床。当地医者从未见过,一时束手无策。消息传到京城,林悦立刻率队前往。抵达山区后,她发现病患多为穷苦百姓,居住环境潮湿阴暗,饮食也极为单一。她初步判断,这或许是湿邪侵体,兼之气血亏虚所致。

林悦一边安抚病患家属,一边展开详细诊断。她从行囊中取出银针,在患者的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等穴位施针,同时搭配内服的温阳祛湿、补气养血的药方。然而,数天过去,效果并不理想。林悦心急如焚,她知道,若不能尽快攻克此病,这些患者将永远失去自理能力。她决定向燕国求助,书信中详细描述病症、已用的治疗手段,期待燕国同僚能提供新思路。

燕国太医院收到信后,组织全院太医研讨。一位擅长疑难杂症的老太医提出:“此病或与当地水质有关,可先派人检测水质,看是否含有有害物质;再从经络痹阻方向考虑,试试加入虫类药,如蜈蚣、全蝎,搜风通络。”林悦收到回信后,如获至宝。她立刻安排检测水质,果不其然,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改善水源的同时,她调整药方,加入蜈蚣、全蝎,重新施针用药。奇迹发生了,部分轻症患者渐渐有了知觉,肌肉萎缩的趋势得到遏制。

这场跨国合作攻克疑难病症的事迹,再次轰动两国。百姓们奔走相告,对医者的信任与崇敬达到新高度。两国皇帝也借此契机,下旨在两国边境设立联合医学研究院,汇聚两国精英,专项攻克各类疑难病症,共享研究成果。研究院成立当日,锣鼓喧天,各国名医踌躇满志地迈入其中,他们望着崭新的建筑、精良的设备,仿佛看到未来无数病患康复的希望曙光,准备在这片医学新阵地大展拳脚,续写守护生命的传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