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女皇宫做女医
靓女皇宫做女医
当前位置:首页 > > 靓女皇宫做女医 > 第50章 医术交流同侪惊

第50章 医术交流同侪惊

加入书架
书名:
靓女皇宫做女医
作者:
天山圣女果
本章字数:
13542
更新时间:
2024-12-29

太医院的例会之日,晨钟的袅袅余音还在宫廷的飞檐翘角间回荡,暖烘烘的阳光便透过雕花窗棂,洒落在例会的厅堂之中。这例会厅宽敞而明亮,四周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历代名医的画像,画像下的案几摆放着古朴的香炉,丝丝缕缕的青烟升腾而起,带着淡雅的安神香氛,让人心绪稍稍沉静。案几上,泛黄的医案典籍堆积如山,每一本都承载着往昔的疑难病症与诊治思路,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里那些与病魔缠斗的故事。众太医围坐一堂,人人神色各异,或凝重,或期待,凝重者是被棘手病症所困,期待者则盼着日前能从交流中觅得新灵感。

一位资历颇深、白发如霜的太医率先起了话头,他缓缓抬起手,轻抚那垂至胸前的长须,岁月在他脸上刻下的皱纹愈发深邃,透着一股饱经沧桑的睿智。只听他声音低沉,缓缓说道:“日前有位老将军,征战多年落下旧疾,每逢阴雨天,关节剧痛难耐。那疼起来时,老将军额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冒,双手死死攥着床单,指节都泛白了,连路都走不稳。有时实在疼得狠了,还会发出如困兽般的嘶吼,听得人揪心呐。老夫施了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方,药材皆是精挑细选,炮制也一丝不苟,可收效却微乎其微,实是棘手。”言罢,不禁摇头轻叹,满是无奈与挫败。他名叫徐老,在太医院已度过数十个春秋,经他手治愈的达官显贵不计其数,如今碰上这老将军的疑难病症,也颇感头疼。

众人一时陷入沉思,须臾,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议论声起,此起彼伏。有的太医低声嘟囔:“老将军这病,怕是没那么简单,寻常法子怕是难以奏效。”有的则微微点头,似在思索过往类似病例。这些太医们,有的白发稀疏,有的正值中年稳重干练,各自都带着多年行医积累的经验与见解,此刻却都为这难题锁眉。

这时,林悦轻咳一声,脆声打破些许嘈杂,她身姿轻盈地挺直腰背,目光清澈而坚定:“前辈,依晚辈拙见,老将军久历沙场,瘀血内阻怕是症结所在。想那战场上,刀枪无眼,跌打损伤无数,瘀血在体内日积月累积攒下来,阻滞经络,光用祛风除湿之药,只是治标不治本。不妨在原方基础上加些活血化瘀之药,如三棱、莪术,破血逐瘀,或能直击病根。”林悦出身医学世家,自幼饱读医书,又聪慧好学,年纪轻轻便入了太医院,常能提出别出心裁的想法。

话音刚落,堂内先是片刻死寂,仿若所有人都被这大胆又新颖的想法惊住。而后太医们交头接耳,神色各异,有讶然,有质疑。一位太医微微蹙眉,出声质疑:“林姑娘,三棱、莪术药性峻猛,老将军年事已高,身体能否承受?这猛药一下去,要是引发他气血逆乱,可如何是好?”这位太医名叫陈熙,在太医院多年,向来行事谨慎,用药以稳妥著称,故而对林悦这大胆提议本能地担忧。他担心一旦用药过猛,不仅治不好老将军的病,还可能引发其他危险状况,那后果不堪设想。

林悦不慌不忙,莲步轻移,起身款步至医案旁。她抬手翻开几页古籍,动作轻柔又笃定,那古籍纸张泛黄发脆,却在她手中稳稳当当。随后,她朗声道:“各位前辈,《本草纲目》有载,‘瘀血不去,新血不生’。适度配伍,精准用量,可扬长避短。且老将军病症顽固,非猛药难起沉疴。大家看,书中所记案例,不乏年高体弱者用此类药化解陈年瘀血之疾,关键在于精准拿捏剂量,再佐以调和气血之品,护住正气。”她边说边用纤细手指划过古籍上的文字,似在引领众人回溯古人智慧。

一位向来稳重的太医抚掌道:“林姑娘所言极是,倒是我等思维有些僵化,只想着稳妥用药,忽略了病症根源。”这位太医是众人敬重的赵前辈,他德高望重,一言既出,不少太医开始重新审视林悦的提议。他平日就倡导博采众长,不要被固有思路束缚,此刻见林悦有理有据,心中颇为赞赏。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虽说古籍有例,可老将军具体病情还得再斟酌,三棱、莪术用量到底多少合适?配伍又该选哪些药材辅助?这事儿可不能光凭书上说,万一出差错,谁担得起这责任?”说话的太医神色严肃,目光直直投向林悦,此人是太医院里出了名的耿直性子,名叫王宏,最在意治病时的责任归属。他深知用药如履薄冰,稍有差池,关乎人命,所以即便认可古籍记载,也不敢贸然行事。

林悦欠身行礼,不卑不亢地回应:“张太医顾虑极是,这也正是要与各位前辈商讨之处。依我看,不妨先从小剂量起用,观察老将军用药反应,再徐徐调整。至于配伍,可加些当归、熟地,养血活血,制衡药性。不知各位前辈意下如何?”她态度谦逊,既坚持已见,又给足众人讨论空间。

擅长方剂配伍的李太医接过话头:“加当归、熟地确是稳妥,不过我觉得还可添几味温通经络的药,像威灵仙、伸筋草,助药力渗透关节,把瘀血彻底化开,如此一来,药效或许更显著。” 李太医平日就痴迷于钻研药材配伍,一说到用药组合,眼睛都亮了起来。他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药物协同作用的画面,迫不及待想分享自已的想法。

王太医却连连摇头:“威灵仙药性偏燥,老将军本就阴雨天疼痛加剧,体内或有阴虚之象,用之会不会伤阴?这用药可不能只图一时之快,还得顾全病人身体底子。”他双手抱臂,一脸严肃,坚持自已的看法。他多年来研究阴虚体质病症,深知用药不当的危害,所以对这看似激进的配伍方案心存疑虑。

一时间,唇枪舌战就此展开,你来我往,精彩纷呈。一位年轻些的太医忍不住插嘴:“我曾见过一个相似病例,也是瘀血加阴虚,当时用了鳖甲来滋阴潜阳,配合活血化瘀药,效果尚可,不知能否借鉴?”这位年轻太医名叫孙然,刚入太医院不久,满是朝气与探索欲,总想把自已见识过的案例融入讨论。

马上有人回应:“鳖甲性寒,老将军年纪大,脾胃未必受得了,还得再思量。”众人又围绕鳖甲的药性、适用与否讨论起来,有的太医还翻出自已以往记录的医案,佐证观点。有的太医案几旁堆满了笔记,此刻手忙脚乱地翻找,口中念念有词:“我记得几年前有个类似病案,用药思路应该能参考……”现场气氛热烈,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这场关乎医术与生命的思辨。

太医院这边讨论得热火朝天,老将军那边却正被病痛折磨。阴雨天的湿气仿佛无数细密的针,直直往他关节里钻,疼得他不住地哼哼。侍从们在一旁干着急,却毫无办法。老将军咬着牙,恨恨地说:“我这一身伤病,莫不是要带进棺材里去咯。平日里舞刀弄枪没怕过,如今被这病痛折腾得没了半条命。”侍从赶忙安慰:“将军吉人自有天相,太医院的太医们定能想出法子。”老将军哼了一声:“但愿如此,再这么疼下去,我连觉都睡不安稳。”说着,他又皱紧眉头,豆大的汗珠滚落,疼得身子微微颤抖。他试着挪动双腿,却瞬间疼得倒吸一口凉气,只能又瘫回床上,眼神里满是绝望与无助。

一位侍从小声提议:“将军,要不咱再找些民间土方试试?”老将军瞪了他一眼:“那些土方试了多少了,有用早好了!太医院都没辙,还能指望土方?”话虽如此,可眼中的绝望却更深了几分。侍从们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言,只能默默守在一旁,听着老将军时不时发出的痛苦呻吟。

直至薄暮冥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给厅堂染上一层暖橙色。太医们说得口干舌燥,却也酣畅淋漓。此时再望向林悦的眼神已全然不同,钦佩之情溢于言表:“林姑娘年纪轻轻,见解竟如此独到深刻,我等实在佩服!”

林悦欠身行礼,温婉一笑:“各位前辈抬爱,切磋医术,方能博采众长,共攀医学高峰。若不是今日前辈们各抒已见,我也想不到这么多精妙法子,往后还盼多多指教。”

这场例会结束后,太医院里悄然起了变化。以往太医们偶有门户之见,对新想法新法子接纳迟缓,如今受林悦启发,风气渐开。闲暇时,太医们不再只是埋头钻研自家医书,更乐意找同僚聊聊疑难病症,分享新奇思路。年轻的太医与学徒们受此鼓舞,学习热情愈发高涨,常能看到他们聚在庭院角落,为一个病症争得面红耳赤,转头又虚心向长辈请教。太医院的庭院里,时常回荡着激烈的讨论声与恍然大悟的惊叹声,学术氛围愈发浓厚。

而那位患病的老将军,在太医院众人合力研讨下,用药方案不断优化。先是试服了小剂量加了新药材配伍的方子,几日后,恰逢小雨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侍从们紧张兮兮地守在老将军身旁,就怕他又疼得死去活来。没想到,老将军只是微微皱眉,虽然关节仍有些酸痛,但远不像以往那般剧痛难耐。老将军又惊又喜,眼眶都了:“有效果,真有效果啊!看来我这老骨头还有得救。”他一把拉住身旁侍从的手,急切说道:“快,去太医院,给太医们道谢,告诉他们我这老命有指望了!”侍从领命而去,将老将军的感激之情带到了太医院。

太医院众人听闻,心里暖烘烘的,越发觉得这一番研讨、尝试没有白费。皇帝得知老将军病情有起色,龙颜大悦,在朝堂之上夸赞太医院齐心合力、医术精湛。他特赐下一批珍贵药材,有长白山的老山参、云南的三七,还有西域进贡的雪莲,供太医院研究试用,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宫廷众人健康保驾护航。太医院上下士气大振,不仅更用心钻研老将军的后续治疗,还把这份热情投入到其他疑难病症上,都盼着能在医学探索之路上解锁更多难题,书写更多传奇医案。

此后,老将军逢人便夸太医院,说他们是自已的救命恩人。宫廷里其他老将听闻,也对太医院多了几分信任,身体稍有不适,不再强撑,主动找太医们问诊。太医院的名声愈发响亮,前来求学交流的医者也渐渐多了起来,有民间郎中,也有他国使者带来的医师,太医院一时间成了燕国医学交流的核心之地,各种新思路、新疗法在这里汇聚碰撞,掀起一股医学创新的热潮。

随着交流增多,太医院还专门设立了“医案分享日”,每月选定一天,太医们、学徒们以及外来医者齐聚一堂,分享近期遇到的奇特病症与诊治心得。一次分享日,一位民间郎中带来了治疗小儿夜啼的独特土方,用蝉蜕、灯芯草煮水,辅以轻柔的推拿手法,效果显著。他绘声绘色地描述:“那小儿每到夜里就哭闹不停,父母愁坏了,我用这法子,三剂下去,孩子就能睡安稳咯。”太医院的太医们也分享了宫廷里治疗贵妇养颜美容的秘方,引得众人阵阵惊叹。一位太医神秘兮兮地说:“这方子可是用了珍珠粉、玫瑰花露,再配上几味滋阴养血的药材,能让肌肤细腻光滑,光彩照人。”

在这频繁的交流里,偶尔也会有分歧与争论。一次,关于产后恶露不尽的病症,一位他国医师主张用猛药速清瘀血,太医院的太医们则认为需徐徐调养,顾护产妇气血。双方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决定一同观察几个病例,用实践验证理论。这位他国医师来自崇尚速战速决治疗理念的国度,对太医院的温和调养方式颇为不解;而太医院太医们则坚守传统,担忧猛药伤了产妇元气。双方带着各自的理念开启这场临床“较量”。

太医院还与御膳房加强了联动,根据不同病症,搭配养生膳食。针对老将军的关节病,御膳房研制出用牛膝炖猪蹄的菜品,既美味又能辅助药力滋养关节。御膳房大厨兴致勃勃地介绍:“这猪蹄选的是刚出栏的小猪,鲜嫩着呢,加上牛膝的药效,保准将军吃了舒坦。”宫女们若有气血不足,便有红枣桂圆粥供应。太医院会定期给御膳房讲解食材药用知识,御膳房也反馈食客食用后的身体状况,这一举措,让宫廷众人的健康管理更加全面,也拓宽了医学实践的范畴。

为了记录这些宝贵的医学交流成果,太医院组织编写了《燕太医新案集》,收录各类病症、药方以及讨论过程,学徒们负责抄录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知识储备飞速增长。学徒们每日笔不离手,认真抄录,遇到不懂的就追着太医们问,太医院里随处可见他们求知若渴的身影。太医院的影响力逐渐辐射到民间,不少百姓听闻宫廷里的医学新进展,对健康也更有信心,燕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学医学、重养生的风气,为这片古老国度的医学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也让太医院在历史的长河中,一步步迈向医学的更高峰。

太医院日益热闹,还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摩。这些文人常将太医院里的奇闻轶事、精妙医案记录下来,撰写成文章在民间流传。一篇篇生动鲜活的医事散文、笔记,让普通百姓也能领略到医学的魅力与神奇。有的文人还为太医院作诗夸赞:“太医妙手聚贤堂,病去身安谱锦章。济世悬壶心血沥,安康福泽满燕疆。”这进一步提升了太医院的美誉度。

与此同时,太医院与周边国家的医学交流愈发深入。邻国听闻燕国太医院在疑难病症上的突破,纷纷派遣精英医师团队前来交流学习。交流期间,双方举办大型义诊活动,在边境城镇为百姓免费看病。燕国太医们见识到邻国治疗眼疾的独特针法,邻国医师也学到了燕国调理脾胃的特效药方。这种跨国界的合作,不仅增进了两国友谊,更让医学知识跨越国界,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生根发芽。

太医院内部也开始注重培养学徒的实践能力,设立了模拟医馆。学徒们轮流充当医师与病患,模拟各类病症场景,从问诊、诊断到开方、抓药,全程实操。一开始,学徒们手忙脚乱,状况百出,但随着练习次数增多,他们愈发熟练沉稳。一位学徒从最初面对“病患”紧张得说不出话,到后来能条理清晰地分析病症、给出方案,成长显著。这一训练模式,为太医院源源不断输送着优秀的后备人才,保障着太医院长久的繁荣与发展,让燕国医学传承的薪火越烧越旺。

在太医院声名远扬、交流合作愈发频繁之际,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宫廷之中,一位贵妃突染怪疾,茶饭不思,夜不能寐,时常莫名低热,整个人迅速憔悴下去。太医院倾巢而动,众太医纷纷施展浑身解数,却一时难以确诊病因。

林悦带着几位学徒,也参与到这场紧张的诊治当中。她先是仔细查看贵妃以往的脉案,发现此前太医们多从气血失调、脏腑虚损方向用药,却收效甚微。林悦沉思片刻,对身旁的学徒说道:“这病症蹊跷,常规思路怕是行不通,咱们得另辟蹊径,从贵妃的起居饮食、情志变化细细查起。”

学徒们领命而去,多方问询之下,才知晓贵妃近日因家族琐事,心生烦闷,又逢宫中新来一批香料,她颇为喜爱,常置于寝宫。林悦心中一动,立刻联想到会不会是香料作祟,引发了过敏或是中毒症状。她向负责采买香料的太监要来样本,仔细嗅闻辨别,又查阅古籍,果然发现其中一味罕见香料,若长期接触,会使人气血紊乱、神志恍惚。

林悦将推测告知众太医,起初有人质疑:“以往从未听闻香料能致此等病症,林姑娘会不会判断有误?”林悦不慌不忙,列举古籍记载,又对比贵妃接触香料前后的症状变化,条理清晰地分析。众人这才信服,当下决定先移走香料,再以清热排毒、宁心安神之药调理贵妃身体。

几日后,贵妃的低热渐退,精神也有所恢复,开始能进些清粥小菜。皇帝龙颜大悦,重赏太医院,还特意夸赞林悦心思细腻、医术超群。经此一事,太医院愈发意识到全面考量病症成因的重要性,不仅是病理,生活环境、情志因素都不容小觑。

太医院的名声传至民间,各地疑难杂症的患者家属也慕名而来,恳请太医们出手相助。太医院不忍拒绝,便在宫门外设起临时义诊点,定期派太医与学徒坐诊。一次,来了个面黄肌瘦的孩童,腹部胀大如鼓,父母哭诉孩子不知得了什么怪病,四处求医无果。太医们一番诊断,发现是肚里有虫积,且因长期营养不良,身体极为虚弱。

负责诊治的太医开了驱虫药,又搭配健脾益胃的方子,还叮嘱孩子父母日常饮食要多添些有营养的食物,如鸡蛋、鱼肉。孩子父母千恩万谢,可愁容仍未散去:“太医啊,我们家境贫寒,哪能时常吃上这些。”一旁的学徒灵机一动,想到太医院后厨常有剩余食材,便提议收集起来,熬成营养粥分给这些贫困病患。此提议得到众人响应,往后的义诊,除了看病给药,还多了一份温暖的“食疗补给”。

随着与各国交流增多,太医院收到不少异国珍稀药材,却也面临着对新药材认知不足的难题。一日,西域送来一批形如珊瑚却质地柔软的药材,无人知晓其药性与用途。太医院为此专门举办药材研习会,邀请各国在京的医师、药商共同研讨。会上,众人各抒已见,有的说从外观色泽推断其有补血之效,有的觉得气味奇异,可能主攻解毒。

林悦提议,不妨先以少量药材在动物身上做药性试验,再谨慎地用于人体。众人赞同,经过一系列试验,发现这药材能有效舒缓经络痉挛,对风湿痹痛有奇效。太医院赶紧将这新发现记录在案,还让学徒绘制详细图谱,标注药性、使用方法,丰富药材知识宝库。

太医院的蓬勃发展,引得不少贵族富商慷慨解囊,资助医学研究。太医院利用这些资金,扩建了药圃,引进各地奇花异草、珍稀药植。药圃焕然一新,划分出不同区域,有专门培育人参、灵芝等名贵药材的温室,也有模拟野外环境种植草药的园子。学徒们在这里忙碌穿梭,学习辨认新药材、照料药植,实践能力大大提升。

为了传承医学智慧,太医院着手编纂更为系统全面的医学典籍。这部典籍不仅涵盖病症、药方、药理,还融入医德医风故事、养生科普,旨在为后世医者提供全方位指引。林悦带领学徒们日夜编撰,从古籍整理、案例筛选到文字润色,一丝不苟。编写间隙,林悦还不忘教导学徒:“咱们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可能是未来医者的指路明灯,务必精准无误、饱含心血。”

在这股医学热潮推动下,燕国各地书院也增设医学课程,鼓励学子研习医术。民间自发组织起医学学社,百姓们聚在一起交流养生心得、简易疗法。太医院时常派人前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全方位的医学传播网。曾经被病痛阴影笼罩的燕国大地,如今处处洋溢着对健康的追求、对医学探索的热情,太医院站在这浪潮之巅,引领着燕国医学不断破浪前行,迈向更为璀璨的明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