靓女皇宫做女医
靓女皇宫做女医
当前位置:首页 > > 靓女皇宫做女医 > 第49章 教学相长新篇成

第49章 教学相长新篇成

加入书架
书名:
靓女皇宫做女医
作者:
天山圣女果
本章字数:
15468
更新时间:
2024-12-29

燕国,这片横亘于北方大地的国度,承载着厚重而沧桑的过往。往昔岁月里,燕地先民在朔风呼啸的草原上逐水草而居,他们骑射骁勇,与天地抗争,磨砺出无畏坚毅的精神底色。随着时光流转,贤明君主开疆拓土、劝课农桑,令游牧的剽悍与农耕的精细相融,滋养出别具一格的文化风貌。宫廷太医院,仿若一颗隐匿于繁华宫廷深处的明珠,汇聚着历代医者呕心沥血积攒的智慧,如一座坚实壁垒,守护着宫廷上下的安康福祉。

晨晖仿若轻柔的薄纱,丝丝缕缕,透过雕花窗棂,带着几分温柔缱绻,悄然洒落在一排排古朴药柜上。那暖金色的光线,恰似巧手匠人精心镀上的金箔,隐隐映出柜内药材的轮廓,使得静谧的空间弥漫着深沉神秘的气息。这些药柜选材自燕国北部深山的百年老檀,质地坚硬似铁,纹理细密如织,自带的淡雅檀香悠悠飘散,不仅驱虫防霉,更为珍贵药材构筑起理想的贮藏佳境。林悦身姿婀娜,莲步轻移,踏入授课之所,一袭素净医袍裹身,难掩周身灵动气韵。她行走间,衣袂微微,发出细微声响,恰似一阵轻柔的风,悄无声息地拂入这满是药香的屋子。燕国向来对医者尊崇有加,宫廷选拔医官更是严苛至极,能踏入太医院门槛学习之人,皆是从各地百里挑一脱颖而出的聪慧子弟,肩负家族殷切期望与乡亲诚挚嘱托,犹如身负使命的雏雁,满怀着憧憬振翅飞入这医学殿堂。

屋内,学徒们早已恭候多时,个个正襟危坐,目光灼灼,仿若暗夜中的星辰,满是对知识的热切渴望。前排的几个稚嫩小徒弟,眼睛瞪得溜圆,身子前倾,恨不能生出三头六臂,瞬间把林悦即将吐露的每一个字都囫囵吞进肚里。后排稍年长些的学徒,虽极力维持着沉稳持重的姿态,可手中紧攥的毛笔,还有那不时轻颤的笔尖,却泄露了他们内心的紧张与期待。桌椅皆用上好的梨木精心打造,历经能工巧匠反复打磨,表面光滑温润,触感极佳,处处彰显着宫廷用物的精致讲究与不凡格调。

林悦素手轻扬,将一幅陈旧却精细无比的人体经络图缓缓展开,图轴发出轻微的“嘎吱”声,宛如一位老者在悠悠诉说岁月的沧桑。那图上脉络蜿蜒曲折,恰似山川河流纵横交错,暗藏着人体生命的深邃奥秘。粗细不一的线条,用墨浓淡相宜,巧妙勾勒出人体内部这肉眼难见的奇妙网络。此图乃是太医院先辈们耗费数年心血,踏遍山川访遍民间隐士,参照浩如烟海的古籍,反复修订打磨而成,堪称太医院的镇院之宝,凝聚着无数前人的智慧结晶。

林悦青葱玉指轻点一处穴位,声如珠落玉盘,清脆悦耳:“瞧这儿,此乃神阙穴,位居脐中,仿若人体元气汇聚的神秘渊薮。养护得当,可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古籍有载,婴儿出生时,脐带剪断之处,便是这神阙生根之所,它连通先天后天之气,重要性不言而喻。”说罢,她浅笑盈盈,目光温柔地望向众人,轻声问道,“你们可知,为何这神阙穴对驱寒保暖如此关键?”

一个小徒弟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手,急切抢答:“师父,我知道!是因为它连着咱们的肚子,肚子暖了,全身就暖啦!”稚嫩的童音落下,引得众人一阵轻笑。

林悦也不禁莞尔,耐心解释道:“你这话倒也沾了点边儿。神阙穴连通人体先后天之气,寒邪最易趁虚而入伤人体阳气,艾灸神阙,实则是借艾火之力,激发穴位的阳气,温煦脏腑,可不只是暖肚子这么简单哟。咱燕国先辈,冬日酷寒时,常以艾灸神阙之法,为家中老小驱寒保暖、固本培元,这法子代代相传,足见其效。每逢寒冬,阖家围坐暖炉旁,长辈手持艾条,为晚辈施灸,那场景满是温情,也是医学融入生活的真切写照。”言罢,她目光落在一位略显羞涩的学徒身上,浅笑示意其近前,说道,“来,你过来,莫怕。”那眼神里满是鼓励与温和期许。

被点到的学徒有些紧张地站起身,小步挪到林悦身旁。林悦拿起艾条,一边轻轻捻动,一边说道:“艾灸此穴,火力要匀且缓,太猛易伤肤,太弱难起效。这艾条选材亦有讲究,咱燕国北部山脉,长有一种野生艾草,叶片肥厚、绒毛细密,制成的艾绒燃烧持久、药力醇厚,是上佳之选 。”

有学徒好奇之心顿起,壮着胆子问道:“师父,为啥非得是北部山脉的艾草呀?”

林悦耐心解答:“问得好!北部山脉地势高峻、气候寒凉,那里的艾草历经霜雪,吸纳的阳气更为纯粹浓郁,药效自然更佳。采摘艾草需在端午阳气最盛之时,山民们天未亮便启程,踏露进山,心怀敬畏采撷饱含天地精华之草,归来后经多道工序炮制,方得这治病良材。端午时节,晨露未晞,艾草上沾满晶莹露珠,此时采摘,仿若采撷的是自然馈赠的灵气。采回后,需先阴干去湿,再反复晾晒捶打,揉出艾绒,方能制成合用的艾条。”说着,她点燃艾条,凑近学徒的腹部,艾条顶端燃起一点红星,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带着独特的草药芬芳。林悦手法娴熟,缓缓移动艾条,让温热均匀地渗透,还不忘叮嘱:“你感觉下,是不是暖烘烘的,要是烫了,就言语一声。”

学徒们目不转睛,生怕错过分毫,有的还忙不迭在随身札记上奋笔疾书,笔尖在纸面,发出沙沙声响,记录下这珍贵的知识与实操细节。

辨识药材环节,林悦从药匣中取出一截干燥的人参,置于掌心,侃侃而谈:“人参,百草之王,性温味甘微苦,大补元气。上好的人参,芦头紧实、参体、纹理清晰。野生者更是难得,需在深山老林,历经岁月滋养,吸天地灵气,药力雄浑无比。”

这时,一位年长些的学徒发问:“师父,我听闻野山参难寻,采参人常常空手而归,是真的吗?”

林悦点头称是:“确有此事。咱燕国东北部,有一片广袤山林,素有‘参谷’之称,曾是野山参的盛产地。昔日,山民们为采参,会举行庄重祭祀,祈求山神庇佑,满载而归。这采参习俗,也融入了咱燕国百姓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之情。出发前,参把头会带领众人祭山、拜老把头,在密林中寻参时,规矩森严,噤声慢行,一旦发现人参,需用红绳系住,再小心挖掘,以防参气逃逸。因为野山参极为娇贵,稍不注意,失了灵气,药效便大打折扣。采参之路艰险异常,深山老林里野兽出没、瘴气弥漫,可山民们为了这珍贵药材,依旧无畏前行。据说,曾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参把头,在山中苦寻数月,干粮耗尽,险些迷失,最终才寻得一株品相绝佳的野山参,那可是救命的仙草啊。”她把人参递向学徒们,众人依次接过,小心翼翼,像是捧着稀世珍宝。

有个小徒弟好奇地把人参凑到鼻尖,轻轻一嗅,那股带着泥土气息又混合着甘香的味道钻进鼻腔,忍不住惊叹:“哇,好特别的味儿!”其他学徒也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

“这就是人参的味儿呀,真神奇。”

“感觉光闻着,都好像精神了几分。”

林悦看着学徒们的好奇模样,笑意更浓:“别光闻,你们再仔细瞧瞧这芦头、参体的模样,记牢了,往后辨认药材,可不能含糊。芦头是判断人参年份的关键,年份越久,芦头分支越多且紧实;参体纹理如同山川脉络,清晰有序,这些都是鉴别要点。”

实操之际,林悦手持银针,针身寒光凛凛。阳光从侧面照来,银针折射出刺目的光,晃得人眼晕。她选定学徒手臂穴位,刹那间,银针似流星坠地,精准刺入,稳而不颤。针入肌肤的瞬间,学徒微微一颤,周围响起一阵低低的抽气声。

林悦抬眸,轻声安抚:“莫怕,针灸之妙,在通经络、调气血,些许酸胀是正常的。平日里,你们需苦练指力,更要沉淀心境,心浮气躁则难窥门径。咱燕国传统医学,讲究身心同治,心境平和,气血方能顺畅无阻,这与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磨砺出的沉稳心性一脉相承。你们想想,若施针时手抖心慌,如何能找准穴位?就如同在狂风巨浪里行船,难以把控方向。”

学徒们纷纷点头,被扎针的学徒也定了定神:“师父,我晓得了,是我方才太紧张。”

时光悠悠流转,学徒们在林悦的悉心教导下,学业日益精进。其中,机灵的少年阿佑尤为出众。一日,御膳房大厨捂着腕部,眉头紧皱地来找林悦。原来,大厨连日来为筹备宫廷盛宴,切剁翻炒不停,腕部劳损严重,连菜刀都快拿不稳了。

林悦对阿佑说:“阿佑,你来瞧瞧。”阿佑深吸一口气,先仔细查看大厨的腕部,轻轻按压痛点,又搭脉诊断一番,随后不慌不忙地取出银针,消毒后精准刺入穴位。他的手法虽稍显青涩,却也有模有样,针落定后,还学着林悦的样子,轻柔地捻动。

过了一会儿,大厨惊喜地活动手腕:“哎呀,松快多啦!”阿佑雀跃奔至林悦身前:“师父,徒儿做到啦!多亏您日夜悉心教导。”

林悦眸中笑意盈盈,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勤勉聪慧,往后必成杏林俊才,只是医学之路漫漫,万不可心生懈怠。今日这是小有所成,往后碰到的病症千奇百怪,还得不断钻研积累。咱燕国曾有名医,一生遍历四方,访病问疾,直至暮年才归隐著书,将毕生所学留于后人,这份执着,你当铭记。那位名医,为了探寻治疗麻风病的良方,不顾自身安危,深入疫病村落,与患者同吃同住,历经数年,才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疗法,其精神令人钦佩。”

周围的学徒们见此,也备受鼓舞,暗暗发誓要更下功夫。太医院里,师徒齐心,崭新的传承篇章正熠熠生辉。林悦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学徒,心中满是欣慰与期许。她深知,医学传承犹如火炬接力,自已不过是其中一环,唯有倾尽全力,才能让这治病救人的火焰永不熄灭。

自阿佑成功治愈御膳房大厨的腕部劳损后,太医院里的学习氛围愈发浓郁热烈。学徒们私下里的切磋交流愈发频繁,常能瞧见他们聚在药圃的角落,或是对着一株新采的草药争论药性,或是互相搭脉练习诊断,那股子认真钻研的劲头,让整个太医院都洋溢着蓬勃生气。

一日午后,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一地碎金。林悦带着学徒们来到太医院的晒药场,这里铺满了各类正在晾晒的药材,空气中弥漫着复杂又醇厚的药香。林悦蹲下身子,拿起一片晾晒中的陈皮,对着学徒们晃了晃,开口问道:“你们都知晓陈皮是常用药材,可晓得这炮制陈皮,有什么讲究?”

一个学徒抢着回答:“师父,我知道!得把橘子皮剥下来,晒干就行。”

林悦轻轻摇头,浅笑道:“没那么简单。选果便有门道,需用成熟的橘子,果皮厚实、油室为佳。剥下皮后,不能直接晒,得先阴干一阵,待水分稍去,再摊开暴晒,如此反复多次,直至陈皮颜色变深、质地干脆,香气馥郁。这其中,湿度、温度的把控,都藏着大学问,差一点,药效便不同咯。在咱燕国,陈皮不仅是入药良方,百姓家中也常用来煲汤、泡茶,驱寒除湿。有些老饕,还能凭陈皮的香气、口感,辨出年份与产地呢。”

学徒们围拢过来,仔细端详着那片陈皮,有人小声嘀咕:“原来平日里常见的陈皮,炮制起来这般复杂。”

这时,负责管理药场的老药工也凑过来,补充道:“姑娘说得对嘞,咱燕国气候干燥,晒陈皮时还得瞅准日子,赶上连阴天,前面的功夫可就白费咯。这陈皮放得越久,药效越好,年份久的陈皮,在市面上价比黄金呐。我年轻时,跟着师傅学制陈皮,稍有差池,就被师傅敲脑袋,学了好几年,才掌握这门手艺。”

学徒们听得入神,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求知的光芒。林悦趁热打铁,又拿起一旁的白术,说道:“再瞧瞧这白术,健脾益气的好药材。可它生用、炒用,药效大不一样。生白术利水通便更强,炒白术则侧重于补脾健胃。你们说说,要是碰上肠胃虚弱、时常泄泻的病人,该用哪种?”

阿佑思索片刻,答道:“师父,应当用炒白术,着重补脾,止泻效果才好。”

“答对了。”林悦满意地点点头,“用药如用兵,不同炮制、不同配伍,功效千差万别,必须精准拿捏才行。就像行军打仗,每个士兵有不同职责,药材配伍也得各司其职,协同作战,才能攻克病症。”

随着学徒们理论知识逐渐扎实,林悦开始安排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宫廷义诊。宫廷侍卫们日常操练,跌打损伤时有发生,便成了学徒们第一批“实战”对象。

初次面对真正的病患,有个学徒紧张得额头冒汗,手哆哆嗦嗦地给侍卫搭脉。侍卫见他这般模样,打趣道:“小医官,我这皮糙肉厚的,你可别被吓住咯。”

那学徒脸涨得通红,求助地看向林悦。林悦微笑着上前,轻声安抚:“别慌,按你平日所学,先问诊,再仔细查看伤处。”

学徒深吸一口气,稳了稳心神,问道:“大哥,你这伤是怎么弄的?疼了多久啦?”

侍卫如实回答,学徒又轻轻按揉伤处,观察情况,随后开了一副活血化瘀的药方,递给侍卫:“大哥,你按这方子抓药,内服外用,过几日便能消肿止痛。”

侍卫接过方子,笑道:“好嘞,我信你这小医官,盼着能快点好,还得去校场操练呢。”

几日后,那侍卫特意跑来太医院,找到学徒夸赞道:“小医官,你这药灵得很!我这胳膊好得差不多了,多谢你啊。”学徒满心欢喜,兴奋地跑去告诉林悦:“师父,我开的药起作用了!”林悦看着他开心的模样,鼓励道:“做得好,这才是迈出第一步,往后要更用心。”

宫廷里的宫女们听闻太医院的学徒能瞧病,也陆续前来。一位宫女常年被痛经困扰,面色苍白地来找学徒。学徒先是温和询问病症,又细细查看舌苔,一番思索后,为宫女调配了一副温经散寒、养血止痛的药汤。宫女依方服用,次月痛经便缓解许多,特意送来亲手做的糕点致谢:“多谢小医官,您可是救了我,以往每月那几日,我都疼得死去活来。”

消息在宫廷里不胫而走,太医院学徒们的名声渐渐传开,来找他们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太医院的太医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时不时也过来指点一二。一位老太医拍着阿佑的肩膀说:“你们这些娃娃有这股子热忱与钻劲,咱燕国医学后继有人呐!不过可别骄傲,疑难杂症还多着呢,得一直学下去。曾经有位宫廷贵人,病症奇特,浑身瘙痒却不见疹斑,众太医会诊多日才找出病因,是误食了罕见的毒草,解毒过程更是复杂,足足耗费数月才痊愈,这就是医学的深奥之处。”

太医院外,宫廷的四季更迭依旧如画。春日里,杏花微雨,花瓣飘落在太医院的青石板路上,为忙碌的学习添了几分诗意;夏日骄阳似火,学徒们在阴凉处研读医书,蝉鸣阵阵,似在为他们加油鼓劲;秋日天高云淡,药圃里的药材成熟,采摘分拣之时,也是他们巩固知识的好时机;冬日大雪纷飞,屋内炭火暖烘烘,师徒围坐,探讨疑难病症,思想碰撞出炽热的火花。

在这样的氛围里,林悦越发用心地筹备课程,她从民间搜集来各种稀奇古怪的病症案例,编写成册,分发给学徒。“这些案例,都是百姓生活里真实发生的,书上可没有,你们仔细琢磨,想想若是自已碰上,该如何诊治。”

学徒们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有一回,读到一个乡间孩童误食毒蘑菇的案例,众人讨论得热火朝天。有的说该立刻催吐,有的觉得得用解毒草药灌肠,各执一词。林悦在一旁听着,适时引导:“大家思路都不错,但要先分清是何种毒蘑菇,才能精准用药,有些蘑菇毒性猛烈,耽搁片刻都不行,这时候急救之法尤为关键。咱燕国山林茂密,毒蘑菇种类繁多,有的毒蘑菇误食后,半个时辰内便会致人昏迷,所以熟悉乡间常见的毒蘑菇模样、毒性特征,也是你们的必修课。曾经有户农家,孩子误食了一种叫‘致命白毒伞’的毒蘑菇,家人不知,延误了救治,最终无力回天,实在令人惋惜。”林悦神色凝重,学徒们也都敛了嬉笑,认真记录下要点。

为了让学徒们更了解病症多样性,林悦还常邀请民间郎中进宫交流。一日,一位走南闯北的老郎中进了太医院,他身着粗布麻衣,背着个装满草药的褡裢,虽风尘仆仆,眼神却透着精干。老郎中坐下后,便讲起在南方水乡遇到的血吸虫病案例:“那地方水网密布,百姓多下水劳作,血吸虫肆虐。染病者起初只是乏力、腹胀,慢慢地肚子鼓得像怀胎数月,面黄肌瘦,苦不堪言。当地土方是用某种蒿草煮水喝,有几分效果,可根治艰难。”

学徒们好奇发问:“那该怎么根治呢?”老郎中摸摸胡须:“这就得内外兼治,内服驱虫药,还得配合艾灸穴位,增强气血,提升抵抗力,把那血吸虫一点点逼出体外。”这番讲述,让学徒们眼界大开,知晓各地病症差异巨大,医学之路广袤无垠。

太医院里不仅钻研医术,也注重医德培养。林悦常给学徒讲先辈医者的故事:“昔日,有位太医被奸臣诬陷,贬至偏远之地。可当地瘟疫横行,他不计前嫌,日夜奔走救治百姓,最终力竭而亡。他到死都紧握着医箱,只盼能多救一人。医者,仁心为本,无论身处何境,都不能忘救死扶伤之责。”学徒们听着,心中种下“仁心”的种子,愈发明白医术只是手段,心怀悲悯才是医者灵魂。

宫廷有时会举办慈善义诊,太医院学徒全员出动。在宫门外的广场上,支起一排排简易医棚,百姓们排着长队,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学徒们认真问诊、开方,动作虽稍显青涩,但态度一丝不苟。

有个孩子哭闹不止,学徒轻声哄着,查看咽喉发现是扁桃体发炎,温和说道:“大嫂,孩子嗓子发炎了,别担心,我开个清热利咽的方子,喝几日就好。”孩子母亲连声道谢。一位老人腿脚浮肿,学徒蹲下为他脱鞋查看,又耐心询问饮食起居,诊断是湿气太重,便叮嘱道:“老爷爷,您平日少喝点水,多吃些薏仁、红豆,我给您开点祛湿的药,很快能消肿。”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宫廷里的小医官就是心善呐!”

义诊结束,学徒们虽疲惫,却收获满满。他们真切感受到百姓对健康的渴望,对医者的信赖,责任感愈发强烈。林悦看着他们,欣慰笑道:“今日大家做得很好,这才是医者该有的模样,往后咱们还要多做这些事。”

随着时间推移,学徒们成长迅速,太医院内也有了新传统。每月月圆之夜,大家围坐庭院,分享本月最棘手的病例,或是新学到的冷门医识。一次,一位学徒说起在冷宫附近遇见一位失宠妃嫔,长期抑郁,气血瘀滞,各种调理效果不佳。众人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用芳香疗法舒缓情绪,有的建议加入疏肝理气的药材,思维碰撞间,难题似乎也不再那么难。

太医院与御膳房也有了紧密合作。御膳房大厨们常请教林悦食材的药用搭配,做出既美味又养生的膳食。比如春季用荠菜、春笋搭配,能清肝明目、清热化痰;冬季用羊肉配黄芪、枸杞,可暖身补气。学徒们也参与其中,学习食疗知识。有学徒提出:“师父,能不能把山药做成糕点,给脾胃虚弱的宫女食用?”林悦点头赞许:“这想法不错,山药健脾益胃,制成糕点,可口又养生。”御膳房一试,大受欢迎,宫女们吃着糕点,身体渐好,太医院的名声也更响亮。

燕国与周边国家偶有文化交流,医学也是重要部分。一次,邻国使团来访,带来本国医书典籍。林悦带着学徒参与交流,邻国医者分享了海上航行常见的晕船症疗法,用新鲜姜片贴敷肚脐,配合特殊呼吸法,能有效缓解眩晕、呕吐。林悦也分享燕国治疗风寒湿痹的艾灸与药酒秘方,双方相谈甚欢,互通有无,学徒们在旁聆听记录,见识大增。

宫廷太医们还会定期考核学徒,题目刁钻古怪。有次考辨认一种罕见的混合药材粉末,学徒们各施手段,有的凭气味,有的靠显微镜观察粉末质地。阿佑更是聪明,加水调和后,看沉淀分层情况判断成分,脱颖而出。考核后,太医点评讲解,让学徒们查漏补缺,知识掌握得愈发牢固。

太医院内,师徒情谊也在日常琐事中愈发深厚。有学徒生病,其他人会贴心照顾,帮忙煎药、打水;逢年过节,大家凑在一起,分享家乡带来的小吃,讲述家乡趣事。林悦看着其乐融融的场景,感慨万千:“咱们太医院,不仅是学医之地,更是一家人,往后不管走到哪,这份情谊不能忘。”

在宫廷宴会时,大臣们看到太医院学徒的蜕变,纷纷夸赞。一位老臣举杯向皇帝道:“陛下,太医院这帮小娃娃,如今出落得这般出息,日后必成大器,定能护我燕国上下安康,实乃国之幸事!”皇帝龙颜大悦,不仅赏赐金银珠宝、珍稀药材,还下旨给太医院扩地建楼,增添更多教学器具与古籍藏书。

太医院焕然一新,学徒们有了更宽敞明亮的教室、先进的制药工坊。林悦站在新建成的楼阁前,对学徒们说:“这是大家努力的成果,也是责任,往后咱们更要精益求精,莫辜负陛下厚爱,让燕国医学走向更高峰!”学徒们士气高昂,齐声应和,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决心,立志要在医学的浩瀚星河中,留下属于他们的璀璨光芒,为燕国医学史续写壮丽新篇。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