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 第17 章 《沙丘之变》

第17 章 《沙丘之变》

加入书架
书名:
了解历史之一统天下
作者:
龙台家和
本章字数:
7942
更新时间:
2024-12-11

沙丘之变:秦帝国命运的惊天逆转,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嬴政开启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东巡之旅。浩浩荡荡的车队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行进,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彰显着大秦帝国的威严与强盛。秦始皇端坐在华丽的车驾之中,目光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山川大地,思绪万千。他想起了自已年轻时,胸怀壮志,以气吞山河之势,横扫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战乱纷争,建立起了大秦帝国这一前所未有的庞大王朝。那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每一场战役、每一次谋略的施展,都如同璀璨星辰,镶嵌在他辉煌的人生历程之中。

然而,此时的秦始皇已不再是那个意气风发、精力充沛的帝王。多年的操劳与征战,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的面容略显憔悴,曾经锐利如鹰隼的目光也变得黯淡无光,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仿佛每一道皱纹都在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与疲惫。长途的跋涉更是让他疲惫不堪,身体的不适如影随形,但他依然强撑着,因为他深知此次东巡对于帝国的稳定和威慑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当车队行至沙丘宫时,这座曾经见证过赵国往昔辉煌与衰败的宫殿,如今即将成为秦始皇生命的终点。沙丘宫,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这片土地上,它的墙壁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宫墙之内,庭院深深,廊道曲折,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高大的宫殿建筑在阳光的映照下投下长长的阴影,给整个沙丘宫增添了几分阴森与压抑的氛围。庭院中的树木郁郁葱葱,但在这寂静的氛围中,却显得有些阴森。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似是在低语着即将发生的变故。

秦始皇躺在沙丘宫的卧榻之上,气息奄奄,他深知自已的大限将至。这位曾经统一六国、建立起大秦帝国的伟大帝王,如今却不得不面对命运的无情捉弄。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心中依然牵挂着帝国的未来,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立下遗诏,传位给长子扶苏。扶苏为人刚毅正直,心怀仁慈,且颇具政治远见,秦始皇相信他能够继承自已的遗志,将大秦帝国治理得繁荣昌盛。他艰难地抬起手,示意身边的宦官赵高拿来笔墨竹简,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极为吃力。赵高赶忙上前,眼神中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异样。秦始皇强打起精神,用颤抖的手写下遗诏,字迹虽不如往昔那般刚劲有力,但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帝国未来的期望与嘱托。

赵高,这个在秦始皇身边侍奉多年的宦官,此时却心怀叵测。他凭借着秦始皇的信任,在宫廷中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赵高深知扶苏的为人,如果扶苏即位,必然不会容忍他在宫廷中的种种不法行为,自已的权势地位将会荡然无存。于是,一个邪恶的计划在他心中悄然萌生。

赵高趁众人不备,偷偷截获了秦始皇的遗诏。他拿着遗诏,匆匆回到自已的住处,关好房门,背靠着门,大口喘着粗气。他的心跳剧烈,双手微微颤抖,但眼中却闪烁着兴奋与贪婪的光芒。他深知这份遗诏的分量,也清楚一旦自已的计划成功,整个大秦帝国都将在他的掌控之下。他展开遗诏,仔细端详着上面的字迹,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篡改遗诏,以达到自已的目的。然而,赵高也清楚,仅凭自已一人之力难以完成这个惊天阴谋,他需要寻找一个帮手,一个在朝廷中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丞相李斯。

李斯,这位大秦帝国的丞相,曾经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为大秦帝国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本是秦始皇的忠臣,对秦始皇忠心耿耿,然而,他也有着自已的弱点——对权力地位的贪恋。赵高深知李斯的弱点,于是他决定利用这一点来劝说李斯与自已合谋。

赵高找到了李斯,两人在密室之中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对话。赵高满脸堆笑,眼中却闪烁着狡黠的光芒,他对李斯说道:“丞相大人,如今陛下驾崩,遗诏立扶苏为帝。君侯自料能与蒙恬相比吗?功高孰与蒙恬?谋远不失孰与蒙恬?无怨于天下孰与蒙恬?长子旧而信之孰与蒙恬?”李斯心中一惊,他深知蒙恬在军事上的才能以及在秦始皇心中的地位,若扶苏即位,蒙恬必然会受到重用,而自已的丞相之位恐怕难以保全。

沙丘之变赵高的话如同一把重锤,狠狠地敲击在李斯的心上。李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他的内心在忠诚与利益之间进行着激烈的挣扎。一方面,他对秦始皇有着深厚的忠诚之情,篡改遗诏违背了他的道德底线;另一方面,他又担心自已失去现有的权力地位,多年的奋斗成果将付诸东流。他望着密室中摇曳的烛光,思绪飘回到了往昔。他想起了秦始皇对自已的信任与重用,那些共同谋划天下大事的日日夜夜,他怎能轻易背叛?但他又看到了自已眼前的富贵荣华,子孙后代的荣耀地位,一旦失去,将万劫不复。在赵高的巧言令色和不断蛊惑之下,李斯最终还是动摇了。他长叹一声,说道:“嗟乎!独遭乱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就这样,李斯与赵高合谋伪造了一份遗诏。

这份伪造的遗诏内容令人震惊:立胡亥为帝,并赐死扶苏和蒙恬。诏书中列举了扶苏与蒙恬的所谓“罪状”,称扶苏在边疆监军期间,“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而蒙恬则“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扶苏此时正在上郡监军,他接到诏书后,如遭晴天霹雳。扶苏为人孝顺,对父亲秦始皇充满了敬畏之情,他从未想过父亲会下这样的诏书赐死自已。他站在营帐之中,手中紧紧握着诏书,脸色苍白,身体微微颤抖。他的营帐外,是一望无际的边疆大漠,风沙呼啸,似乎也在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而呜咽。然而,扶苏也并非毫无主见之人,他心中隐隐觉得事有蹊跷。他深知自已与父亲在一些政策上存在分歧,例如对儒生的态度以及对边疆治理的策略等,但他从未想过这些分歧会导致父亲对自已痛下杀手。

蒙恬在一旁看到扶苏的神情,也觉得事情不对劲。他对扶苏说道:“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蒙恬久经沙场,他深知其中可能存在阴谋,劝扶苏不要轻易相信诏书,应该再次向秦始皇请示,以确认诏书的真伪。蒙恬身材魁梧,站在那里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他的眼神坚定而自信,给人一种沉稳可靠的感觉。

然而,扶苏此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绝望,他对父亲的忠诚和孝顺让他无法接受“父亲”对自已的不信任和指责。他认为父亲既然已经下了诏书,自已就应该遵旨行事,以全孝道。扶苏泪流满面,他对蒙恬说道:“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说罢,毅然拔剑自刎。鲜血溅落在地上,这位大秦帝国的长子、未来可能的皇位继承人,就这样倒在了阴谋与谎言之下。他的身体缓缓倒下,营帐中的士兵们听到动静赶来,看到这一幕,都惊呆了,随后纷纷跪地痛哭。

蒙恬不肯就死,他深知自已手握重兵,如果轻易放弃抵抗,不仅自已性命不保,还可能会给大秦帝国带来严重的危机。于是,他被囚禁起来。赵高和李斯自然不会放过蒙恬,他们担心蒙恬会成为他们阴谋的绊脚石。在他们的操纵下,蒙恬最终还是被害死,一代名将就这样含冤而死。

秦始皇的驾崩本应是举国哀悼之事,整个大秦帝国应该沉浸在悲痛之中,为这位伟大帝王的离去而默哀。然而,赵高和李斯为了实现他们的阴谋,严密封锁了秦始皇驾崩的消息。他们深知,如果消息泄露,可能会引起朝廷内外的动荡,他们的计划将会面临失败的危险。

在沙丘宫的密室之中,赵高和李斯小心翼翼地将秦始皇的尸体安置好,他们的脸上虽然故作镇定,但心中却充满了紧张与不安。他们对外宣称秦始皇身体不适,需要在沙丘宫静心调养,任何人不得打扰。而实际上,他们正在暗中加紧布置,为胡亥的登基做准备。他们派出亲信,日夜兼程,赶回咸阳,通知胡亥做好登基的准备,并在朝廷中暗中拉拢一些官员,为他们的阴谋保驾护航。

载着秦始皇尸体的车队缓缓离开了沙丘宫,踏上了返回咸阳的路途。一路上,赵高和李斯如坐针毡,他们时刻担心着阴谋会被揭穿。为了掩盖秦始皇已死的真相,他们想出了一个极为狡猾的办法。他们命人在秦始皇的车驾中放置了大量的咸鱼,以掩盖尸体散发出来的臭味。车队在行进过程中,依然保持着威严的阵容,士兵们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旗帜飘扬,仿佛一切都如往常一样。但在这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实则暗流涌动。赵高和李斯坐在车中,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不安,他们不时地对视一眼,交换着彼此心中的忧虑。

当车队终于抵达咸阳时,整个城市依然沉浸在往日的繁华与喧嚣之中,百姓们并不知道一场惊天的阴谋正在悄然上演。赵高和李斯迅速展开行动,他们召集了朝廷中的文武百官,宣布秦始皇驾崩,并宣读了伪造的遗诏,立胡亥为帝。

胡亥在赵高和李斯的拥立下,登基称帝,是为秦二世。这位年轻的皇帝缺乏政治经验和治国才能,他生性残暴,贪图享乐。在赵高的操纵下,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昏庸统治。

赵高成为了秦二世身边的宠臣,他掌握了朝廷中的实际权力,大肆排除异已,将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们纷纷陷害致死。而李斯,这位曾经与赵高合谋的丞相,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赵高为了独揽大权,设计陷害李斯,最终李斯被腰斩于市,夷灭三族。

一场沙丘之变,彻底改变了秦朝的命运。原本在秦始皇统治下,虽有严刑峻法,但也有着强大的中央集权和高效的行政体系,国家在统一六国后正逐步走向稳定与繁荣。然而,胡亥的即位以及赵高的专权,使得秦朝的政治陷入了黑暗与混乱之中。

朝廷上下,官员们人人自危,不敢直言进谏。而在民间,百姓们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繁重的赋税、徭役以及残酷的刑罚,让他们苦不堪言。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统治。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项羽、刘邦等各路英雄豪杰纷纷响应,天下大乱。

曾经辉煌一时的大秦帝国,在沙丘之变的冲击下,犹如一艘失去了航向的巨轮,在汹涌的历史浪潮中迅速走向覆灭。仅仅过了数年,秦朝的统治便土崩瓦解,成为了历史的尘埃。而沙丘之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标志性的事件,它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弱点,成为了后世政治家们引以为戒的教训,永远地铭刻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时刻警示着后人权力应当如何被正确运用与守护,以免重蹈秦朝因权力阴谋而迅速衰败的覆辙。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