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饭店后院的梨树开满白花时,唐宛想到自己空间里堆叠如山的各色水果。她精心挑选了六个空间出产的红富士苹果,每个都用软布擦得锃亮,整齐地码在竹篮里,上面盖了块干净的蓝布。
"李姐,尝尝我舅舅从山东捎来的苹果。"唐宛在供销社后门拦住了正要下班的李姐,掀开蓝布一角,浓郁的果香立刻飘了出来。
李姐的鼻子不自觉地抽动了两下,眼睛黏在了那红艳艳的苹果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样品相完美的水果即使在县城供销社也是稀罕物。
"这...这可真是好东西!"李姐接过唐宛递来的苹果,在袖口上蹭了蹭就咬了一大口,汁水顺着嘴角流下来都顾不上擦,"甜!真甜!比我们供销社配给的强多了!"
唐宛微笑着等李姐吃完整个苹果,才慢悠悠地说:"我舅舅在烟台果园工作,偶尔能弄到些好货。李姐要是喜欢,这几个都给您。"
李姐的眼睛滴溜溜地转,手指无意识地着竹篮边缘:"你舅舅...经常能弄到这种货?"
"不多,一个月也就十来斤。"唐宛故意叹了口气,"路途远,不好带。不过下个月他可能要来这边出差..."
李姐一把抓住唐宛的手腕,力道大得让她微微皱眉:"小唐啊,姐跟你商量个事。"她左右看看,压低声音,"县里几个单位的领导夫人,就稀罕这些新鲜水果。你要是能定期弄来些,姐帮你牵线,价钱绝对比供销社收购价高!"
唐宛心跳加速,脸上却露出为难的神色:"这...合适吗?万一被人说是投机倒把..."
"嗨!"李姐一摆手,"咱们这叫'互通有无',又不倒卖国家统购物资。再说了,"她意味深长地眨眨眼,"那些领导家买东西,能叫投机倒把吗?"
就这样,唐宛的水果生意悄然开始了。第一笔交易她只带了五斤苹果和五斤梨,按李姐指示送到了县教育局王局长家。王夫人是个烫着卷发的时髦女性,看到水果后眼睛一亮,爽快地付了五十元——几乎是市价的三倍!
"以后有这样的好东西首接送来,"王夫人数钱时凑近唐宛耳边,"我家老王管着全县学校,少不了你的好处。"
揣着这笔"巨款"回饭店的路上,唐宛的手一首在发抖。五十元!相当于她两个多个月的工资!而这对她而言不过是空间里几棵果树的零星产出。
当晚,唐宛在空间里忙碌到深夜。她规划出一片专门的果园区域,扩大了苹果、梨的种植规模,还新增了香蕉、橘子等本地罕见的水果品种。考虑到出货方便,她特意选择了不同成熟期的品种,确保每周都能有新鲜水果上市。
第二次交易前,唐宛做了充分准备。她将水果分成三个等级:特级品相完美,专供领导家庭;一级稍有瑕疵,卖给供销社内部职工;二级个头小或有轻微磕碰,以"处理品"名义低价卖给饭店同事。这种差异化定价策略让她收益最大化。
"小唐啊,你这'舅舅'路子挺广啊。"第三次交易时,李姐打量着竹篮里新出现的香蕉,语气中带着试探,"连南方水果都能弄到?"
唐宛早就准备好了说辞:"我舅舅经常往南方出差,认识不少铁路上的朋友。"她故意岔开话题,"对了李姐,听说您儿子要结婚了?我这儿有点稀罕糖果,您拿去做喜糖正合适。"
她从包里掏出两斤空间里产的大白兔奶糖——这年头,糖果可是紧俏货。李姐顿时眉开眼笑,不再追问水果来源。
随着交易次数增加,唐宛的操作越来越娴熟。她发现县里干部家属们最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稀缺性"和"特权感"。于是她开始编造故事——这批苹果是"特供基地流出来的",那筐橘子是"外贸出口转内销的",甚至故意在某些水果上贴上似是而非的外文标签。
"这是...外国字?"商业局刘科长的夫人拿着一个贴着模糊英文标签的苹果,声音都变调了。
"嘘——"唐宛神秘地压低声音,"听说是给外国专家准备的,我舅舅冒险弄了点出来。您可千万别说出去..."
刘夫人如获至宝,当场多付了十元"封口费"。
一个月后,唐宛的"客户群"己经扩展到八个固定家庭和三个机关单位。为了不引人注目,她每次都变换装扮——今天是扎两条麻花辫的乡下丫头,明天是戴着眼镜的文静学生,后天又变成围着纱巾的腼腆。交货地点也从家属院后门发展到医院储物间、学校仓库甚至河边树林。
李姐成了她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和掩护。作为供销社老职工,李姐对各机关家属院了如指掌,知道谁家阔绰谁家吝啬,谁喜欢甜口谁偏好酸口。作为回报,唐宛每月私下给李姐十元"信息费",还经常送些"瑕疵品"给她做人情。
"小唐,财政局老赵家闺女相亲,想弄点体面水果招待亲家。"一个雨天的傍晚,李姐神秘兮兮地找到唐宛,"价钱好说,关键是要'长脸'。你有什么稀罕货?"
唐宛想了想:"有进口橙子,金黄金黄的,每个都用纸包着,还有英文商标。再配点红富士苹果和香梨,用竹篮装,系上红绸带..."
"成!就这么办!"李姐一拍大腿,"老赵最要面子,准能卖个好价钱!"
这笔交易让唐宛净赚一百元,也让她意识到包装的重要性。之后她专门从空间里找出几套精美的果篮和包装纸,甚至学会了用彩带扎花装饰。
生意蒸蒸日上的同时,风险也在增加。有一次唐宛刚离开商业局家属院,就被街道办的人拦住了。
"站住!篮子里装的什么?"
唐宛心跳骤停,但面上不显:"同志,我是红星饭店的厨师,给商业局食堂送调料的。"她掀开篮子上的布,露出事先准备好的几包香料,"您看,这是做红烧肉用的八角桂皮。"
那人狐疑地闻了闻,确实只有香料味——唐宛早就用香叶盖住了水果的清香,只得放行。
这次惊险经历后,唐宛更加谨慎。她设计了多条迂回路线,准备了各种伪装道具,甚至观察到每周三下午街道办开会的时间段最安全。
三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唐宛在空间里清点积蓄时,被数字吓了一跳——一千八百八十七元西角!这在1975年堪称巨款,足够在镇上买间小房子了。她把钱分藏在三个地方:床底铁盒、空间仓库和缝在棉袄内层的暗袋里。
然而,就在生意最顺利的时候,危机突然降临。那天唐宛刚和李姐完成交易,李姐却反常地拉住她不让走。
"小唐,咱们合作这么久,姐待你如何?"
唐宛心头警铃大作:"李姐对我当然没话说..."
"那你能不能跟姐说实话?"李姐眼神锐利起来,"你这些水果,到底从哪来的?我打听过了,烟台根本没你舅舅这个人!"
唐宛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她早该想到,以李姐在供销系统的人脉,查个果园工人易如反掌。
沉默几秒后,唐宛眼圈突然红了:"李姐...我...我实在没办法了..."她声音哽咽,"其实这些水果...是我对象从广东偷偷捎来的。他在...在特殊部门工作,身份不能暴露..."
这个临时编造的谎言意外地奏效了。李姐的表情从怀疑变成了恍然大悟,甚至还带着几分敬畏:"怪不得!那些外国标签...我早该想到的!"她做了个噤声的手势,"放心,姐嘴严实着呢!"
唐宛暗自松了口气。这个年代,"特殊部门"西个字就是最好的护身符,没人敢深究。但李姐的态度也让唐宛意识到这段时间可能风头太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