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的太阳,是淬过火的金轮。上午十点,国际太阳能展的露天展区己经热得能煎鸡蛋,沙粒被阳光烤得发烫,踩在脚下像踩着一堆碎玻璃。可天工智造的展台前,却围得里三层外三层——人们的目光都被那块悬浮在半空中的光伏板吸引,它薄如蝉翼,表面泛着虹彩,边缘的纹路竟像蜻蜓翅膀的脉络,风一吹,竟微微颤动,仿佛下一秒就会振翅飞走。
“这是‘蜻蜓仿生光伏板’,光电转换效率突破32%,是目前行业最高纪录。”苏明轩的声音透过降噪麦克风传来,他额角的汗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胸前的徽章上——那是枚用光伏材料做的“云纹图腾”,阳光照过,在地面投出流动的光斑。“最特别的是它的‘自清洁’能力:表面的纳米结构模仿蜻蜓翅膀的疏水层,风沙落在上面,会被气流自动吹走,无需人工清理——这对沙漠环境来说,意味着几乎零维护成本。”
人群中发出一阵惊叹。一个戴头巾的阿拉伯商人伸手想触摸光伏板,却被无形的气流弹开——那是板缘的微型风扇在工作,既散热,又防沙。“在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我们的试验电站己经稳定运行了18个月,哪怕遭遇沙尘暴,发电效率也只下降5%。”苏明轩调出实时数据,屏幕上的曲线平滑如镜,“传统光伏板在沙漠的寿命是5年,我们的能达到15年——因为它的‘骨架’用了深海玄武岩纤维,抗腐蚀能力是普通钢材的20倍。”
就在这时,人群突然分开一条通道。哈利德王子走了过来,他穿着米白色的传统长袍,腰间的金腰带镶嵌着七颗蓝宝石,每走一步,宝石折射的光都像在沙地上撒了把星星。他身后跟着一群幕僚,为首的技术官阿里手里拿着检测报告,眉头紧锁。
“苏先生的技术,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哈利德的中文带着淡淡的英国口音,他绕着光伏板走了一圈,指尖悬在板面上空三厘米,似乎在感受那层无形的气流,“但据我所知,天工智造的核心算法还没申请国际专利——这意味着,你们随时可以单方面终止技术授权,对吗?”
苏明轩心里一凛。哈利德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则点中了要害。迪拜正计划打造全球最大的沙漠光伏电站“太阳城”,总投资超过200亿美元,各国企业都想分这块蛋糕。而哈利德作为项目总指挥,最看重的不是技术先进性,是“控制权”。
“王子殿下担心的,是‘技术断供’?”苏明轩微微一笑,示意助手打开一个紫檀木盒,里面是块巴掌大的光伏板样品,背面刻着一幅微型丝绸之路地图,“这是我们为‘太阳城’定制的‘沙漠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光热互补’模块:白天发电,晚上用余热淡化海水,一举两得。”他指着地图上的骆驼商队图案,“就像古代的丝路商人,既带货,又带水,才能在沙漠里走得远。”
哈利德的目光落在地图上,手指轻轻划过“撒马尔罕”“巴格达”等古城名。“我祖父常说,阿拉伯商人最看重‘契约’——要么全给,要么不给。”他突然抬眼,语气锐利起来,“苏先生若想拿下‘太阳城’项目,必须把‘蜻蜓仿生’的全套技术转让给迪拜能源局,包括源代码和生产工艺。作为回报,我们可以给天工30%的工程份额。”
阿里立刻补充:“这是海湾国家的惯例——核心技术必须本土化,否则项目审批通不过。”他递过一份协议,条款写得明明白白:天工需在六个月内完成技术转移,迪拜方面拥有永久使用权,且无需支付专利费。
周围的空气瞬间凝固。美国特斯拉的代表在偷笑,德国西门子的负责人则假装看手机,实则在偷录对话——他们都等着看天工如何拒绝,然后趁机抢单。
苏明轩却想起《商道秘卷》“寰宇篇”的记载:“沙漠之商,不以独占有利,而以共享为路。昔丝路驼队,你带茶叶,我带香料,方能穿越万里沙海。若一味求独,终困于沙丘。”旁边还画着一幅图:两队商队在绿洲交换货物,一队给另一队水,另一队给一队粮,沙地上的脚印交错,最终汇成一条路。
“王子殿下可知,蜻蜓的翅膀之所以能抗风沙,是因为它的脉络是‘网状’的——每一根翅脉都相互支撑,却又各自独立。”苏明轩拿出另一份方案,“我的提议是:成立‘中阿联合实验室’,天工出基础技术,迪拜出应用场景,所有迭代成果双方共享专利——就像翅脉与翅膜,缺一不可。”
他指着方案中的条款:“‘太阳城’一期工程用天工的组件,二期我们联合研发‘沙漠专用版’,成本能再降30%;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优先供应海湾国家,但天工保留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授权的权利——毕竟,太阳能是全人类的资源,不该被地域垄断。”
哈利德的眉毛挑了起来:“你就不怕我们‘偷’技术?”
“怕,但更相信‘共生’的力量。”苏明轩从木盒里拿出另一件东西——那是块用光伏板切割成的“驼铃”,摇动时,光影在地上投出“丝路”二字,“这是用我们的废料做的。我祖父说,真正的商人,看的不是眼前的一块蛋糕,是能不能一起把蛋糕做大。迪拜缺核心技术,我们缺海外应用场景,正好互补。”
阿里在哈利德耳边低语了几句,大概是在分析技术共享的可行性。哈利德突然笑了,他接过那只“驼铃”,对着阳光举起:“我父亲曾告诉我,1971年迪拜发现石油前,这里的商人靠骆驼把香料运到中国,再把丝绸运回波斯——那时候没有专利,没有协议,靠的就是‘你信我,我信你’。”
他转身对幕僚们说:“就按苏先生的方案办。但我有个条件:实验室要建在迪拜博物馆旁边,让孩子们知道,现在的光伏板,和当年的驼队一样,都是连接世界的纽带。”
当天傍晚,哈利德邀请苏明轩去他的私人沙漠营地。篝火升起时,贝都因人弹起了乌德琴,歌声苍凉又热烈。哈利德递给苏明轩一杯骆驼奶,指着远处的光伏板试验田:“你看,它们在月光下也会发电——虽然效率只有白天的10%,但足以点亮整个营地。”他忽然问,“苏先生知道‘太阳城’的终极目标吗?”
苏明轩摇头。
“我们想在沙漠里种出水稻。”哈利德的眼睛在火光中发亮,“用光伏板发的电淡化海水,灌溉沙漠,让这片不毛之地变成绿洲。但单靠迪拜的技术,至少要50年——也许,有了你们的帮助,能缩短到20年。”
苏明轩的心被狠狠撞了一下。他想起阿依努尔说过,沙漠里的人最敬畏两种东西:太阳和水。而光伏板,恰恰能把太阳变成水,变成希望。“如果真能实现,天工愿意免费提供技术支持。”
“这才是我想听到的答案。”哈利德举起杯子,“以前,我总觉得中国企业和西方企业一样,只想着赚钱。但你让我看到了不同——像沙漠里的胡杨,既扎根,又奉献。”他指着星空,“你看那片银河,像不像古代的商路?现在,该我们用新技术,铺一条新的‘丝路’了。”
三个月后,中阿联合实验室奠基。奠基石是块巨大的光伏板,上面刻着两行字:“昔有驼铃通西海,今以光电照五洲。”苏明轩和哈利德共同按下启动键时,阳光透过光伏板,在地上拼出一幅完整的丝绸之路地图——从长安到君士坦丁堡,从沙漠到海洋,光的轨迹与驼队的脚印,在时空中完美重叠。
阿里后来偷偷告诉苏明轩,哈利德在实验室的角落里,专门设了个展柜,里面放着那只光伏“驼铃”和苏明轩送的《天工开物》复刻本。“王子说,这两件东西告诉我们:技术可以引进,但‘商道’需要自己悟——就像你们的《商道秘卷》里写的,‘无界无疆,方得寰宇之利’。”
而苏明轩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沙漠里成片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蓝光,忽然明白:所谓“沙漠之光”,从来不止是太阳能——更是商业合作中,那种超越利益的信任与远见,像胡杨的根,在看似不可能的地方,扎得深,长得远,最终连成一片,挡住风沙,引来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