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战后残垣待新生
宝隆五年暮春,云中郡的断壁残垣间,新抽出的草芽在砖石缝中顽强生长。匈奴铁骑退去己三月,龙天策率领大军进驻后,第一件事便是安抚百姓。他站在城头,望着城外荒芜的田野——去年被匈奴焚烧的村落还留着焦黑的木梁,曾经肥沃的土地因无人耕种而长满野草,偶尔能看到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背着破筐在废墟中寻找可吃的野菜。
“将军,”副将陈武递上一份名册,“云中、代郡一带,流离失所的百姓不下五万。许多人无家可归,只能在山谷中避难。”
龙天策接过名册,金眸中闪过沉重。他想起少帝在长安推行的新政,想起苏老汉说的“种地就像治国”,忽然有了主意:“陈武,备笔墨,我要给陛下写奏折。”
第二节 一折奏请定北疆
三日后,一份措辞恳切的奏折送到了未央宫。龙天策在奏疏中写道:“云中、代郡乃北疆屏障,经匈奴劫掠,民生凋敝,土地荒芜。臣恳请陛下:一、开通云中互市,许汉人与草原各部交易,以通有无,化干戈为玉帛;二、在云中开阡陌,划分田界,鼓励耕种;三、迁移流民,给予种子、农具,助其安家;西、兴修水利,改良农具,以利农耕;五、开办小太学,教民识字,明晓礼仪……”
少帝看着奏折,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天策叔叔果然深谋远虑!”他对身旁的夜凌说,“这些政策,与朕的新政相辅相成,若能在北疆推行,定能让云中成为稳固的屏障!”
夜凌亦赞道:“陛下所言极是。开通互市可安草原之心,开垦耕种可富北疆之民,兴办太学可固长久之基。龙天策此策,实乃长治久安之计!”
少帝当即朱批:“准奏!所需粮草、钱财、工匠,皆由国库调拨,务必支持太尉推行新政!”
第三节 互市声喧化干戈
宝隆五年秋,云中城南门外,一片空地上搭起了数百顶帐篷,五颜六色的商幡在风中招展——这便是龙天策奏请开设的“云中互市”。
开市那日,龙天策亲自剪彩。汉地的商人带来了丝绸、茶叶、瓷器和崭新的曲辕犁;草原的牧民则赶着牛羊,驮着皮毛、乳酪和玉石。起初,双方还带着戒备,眼神中充满试探。但在汉军士兵的维持下,交易渐渐变得热闹起来。
一个匈奴牧民捧着一匹蜀锦,对着阳光照了照,惊叹道:“汉人的布,比草原的羊毛还软!”他用三头羊换了那匹锦,又买了一把汉地的铁制弯刀,喜滋滋地牵着羊离开。
一个汉地商人则用一担茶叶,换了十张上好的狼皮,笑着对同伴说:“这生意做的值!草原的皮毛在长安能卖好价钱!”
互市的角落里,龙天策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秦岳(伤愈归队的云中守将)说:“你看,用丝绸换牛羊,总比用刀箭拼杀好。让他们尝到互市的甜头,便不会轻易再动刀兵了。”
秦岳点头:“将军说得是。这几日,来互市的草原部落越来越多,连骨哈罗的使者都派人来了,说是想签订长期的贸易协定。”
第西节 阡陌纵横引流民
与此同时,“开阡陌”的工程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龙天策请来了京郊的农官苏老汉,让他指导士兵和百姓划分田界,规划水渠。苏老汉拿着丈量土地的“步弓”,在旷野上忙碌,嘴里念叨着:“这块地适合种麦,那块地适合种粟……水渠要从东边引来,这样才能浇到每一块田……”
迁移流民的队伍也陆续抵达。龙天策在云中城周边搭建了临时的“安居营”,为流民提供免费的粥饭和御寒的棉衣。一个名叫王二的老农,带着妻儿从代郡逃难而来,看着眼前平整的土地和分发的种子,老泪纵横:“多谢将军!我们终于有地可种了!”
“不仅有地种,”龙天策笑着说,“还会给你们发农具。苏老汉会教你们新的耕种法子,保证来年有个好收成。”
他指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水渠:“那是‘通济渠’,修通后,这万亩良田就再也不怕旱涝了。”
王二看着士兵和百姓们扛着锄头、推着独轮车,在工地上忙碌,忽然觉得未来有了盼头。他撸起袖子,对妻儿说:“走,咱们也去帮忙修渠!这地是咱们的了,水渠也得靠咱们自己修!”
第五节 水车转动稻花香
宝隆六年春,通济渠修成,沿着阡陌蜿蜒,如一条银色的带子,将云中平原分割成一块块整齐的田畴。更让人惊喜的是,龙天策从长安请来的工匠,造出了十架“龙骨水车”——这种新式农具只需两人踩踏,便能将渠水引入田中,比传统的“桔槔”效率提高十倍。
苏老汉亲自示范如何使用水车。他踩着踏板,龙骨链条转动,渠水“哗哗”地流入田埂,滋润着刚种下的稻苗。围观的百姓们发出惊叹:“这玩意儿真神!不用挑水就能浇地!”
“这叫龙骨水车,”苏老汉得意地说,“是长安的巧匠照着《农政全书》做的。以后咱们种地,就省力多了!”
龙天策看着水车转动,稻苗泛绿,心中欣慰。他又让人改良了“脱粒机”,用牛力带动石碾,脱粒效率比人工拍打提高了五倍。这些新式农具的推广,让云中的春耕效率大大提高,连最偏远的村落,也响起了水车转动的“吱呀”声。
第六节 太学书声出茅檐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小太学”也在云中城内开办起来。校舍是用废弃的军营改造的,十间茅草屋,里面摆着简陋的木桌木凳,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龙天策从长安请来三位老秀才,又让军中识字的士兵兼任助教,招收了三百名适龄儿童——有汉人的孩子,也有主动送来的草原部落的孩子。
开学那日,孩子们穿着崭新的粗布衣,背着麻布书包,怯生生地走进学堂。一个匈奴孩子看着墙上的孔子像,好奇地问:“先生,那是谁?”
老秀才笑着说:“那是孔圣人,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读书的先贤。”
第一堂课,教的是“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读书声虽然稚嫩,却清脆响亮,从茅檐下飞出,回荡在云中城的上空。龙天策站在窗外,听着这朗朗书声,金眸中闪过一丝柔情。他对身边的玉倾城(玉倾城特意从长安赶来探望)说:“你看,这些孩子,就是云中的未来。”
玉倾城紫眸含笑:“将军想得长远。种庄稼是养身,办太学是养心。身安而后心定,心定而后边疆安。”
第七节 北疆新景入画来
宝隆六年秋,云中地区迎来了丰收。金黄色的麦浪在田野上翻滚,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禾秆,农民们忙着收割,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互市的规模扩大了三倍,成为北疆最大的贸易中心;通济渠两岸,新修的村落鳞次栉比,炊烟袅袅;小太学里,孩子们己经能背诵《论语》,课间还会在一起追逐嬉戏,汉人与草原孩子的笑声混在一起,格外和谐。
少帝派来的巡查御史,在给朝廷的奏折中写道:“云中之地,昔日残垣断壁,如今阡陌纵横,牛羊遍地,书声朗朗。百姓安居乐业,汉胡和睦相处,实乃北疆之福,陛下之德,太尉之功也!”
龙天策站在云中城头,望着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金眸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开通互市,是为了化干戈为玉帛;开阡陌、兴水利,是为了让百姓有饭吃;开办太学,是为了让文明的种子扎根北疆。这些政策,共同编织了一幅北疆新生的画卷,也为大汉的“新篇章”,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夕阳西下,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远处的互市还在热闹交易,近处的太学传来孩子们的诵读声,田野里传来农民的欢歌——这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北疆安宁、百姓富足的乐章。而这乐章的谱写者龙天策,正站在时代的潮头,用他的智勇与远见,继续书写着属于大汉,也属于这片土地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