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史弥远执掌宋朝宰相之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宋宁宗,请求与金国议和,宋宁宗道:“闻说京东路宣抚使唐果恭连战皆捷,何故要停战议和?”
史弥远道:“据三司(度支、户部、盐铁)统计,自兴兵以来,己耗费八千万缗以上,朝廷滥发会子,导致物价暴涨,而且今年水旱灾害频繁,多地粮食欠收,朝廷己经无法支撑北伐,臣建议尽早议和为妙!”
所有大臣纷纷附和史弥远之建议。宋宁宗长叹一声,说道:“既然如此,由史相公主持和议,及早平息干戈!”
史弥远道:“臣遵旨,臣一定竭尽全力,促成和议!”
于是南宋朝廷不断派遣使节,前往金国中都,商议和谈。金国皇帝金章宗道:“既然南朝想和谈,前提应该是命令唐果恭退兵,否则一切免谈!”
使者回临安府,将金章宗要求告诉史弥远。史弥远乃请求宋宁宗下诏促唐果恭班师,宋宁宗乃昏君,对史弥远之建议言听计从。
十一月十五日,史弥远下令两淮转运使停止向前线宋军供应物资、粮食,然后才命朝使持诏书到宿州,促唐果恭班师回朝。
十一月二十日,朝使持诏到达宿州,唐果恭跪下接旨,圣旨内容是讲述北伐以来,军费耗用己达巨亿,民不堪命,不能再战,要求唐果恭接旨后,尽快率领两淮大军撤回淮南。
唐果恭似乎早料到,表现得毫无波澜,平静地说道:“臣接旨!”
诸将听到圣旨要求班师,纷纷要求唐果恭上书朝廷,向朝廷说明目前北伐形势一片大好,劝说朝廷收回成命。
朝使见诸将愤愤不平,害怕唐果恭抗旨,于是拿出皇帝亲自颁发的金字牌(注一),唐果恭恭敬接过了金字牌,他不敢违背诏令。这与当年岳飞在北伐时接到十二道金字牌情形一样,岳飞最终不得不班师回朝。(注二)
诸将看到金字牌,纷纷不敢再言,有忍不住大哭者,说道:“就差一步就能收复中原,就差一步而己!”诸将人人落泪,感觉所有努力都全部白费。
朝使离开后,唐果恭安排愿意归顺宋朝的百姓先行南归,不愿南归就让他们回家乡。忠义军首领王仁坤、原宸德、王彪得知唐果恭要撤兵,纷纷遣使要求唐果恭不要班师,三人愿意奉唐果恭为王,唐果恭各给予他们一封书信,让使者带回去。内容是:“三年半后,北方蒙古人将会攻打金国,到时我会领兵前来再伐金,你们可以先进入山区中打游击,我会派人与你们联络,我尽量想办法从海路运送物资支援你们!”
三位首领半信半疑,不过既然宋军班师己经是无可挽回的事实,只能听从唐果恭安排。
北方愿意归还宋朝的百姓大约六十余万,百姓扶老携幼,哭声震天,有胆大者骂史弥远误国,浪费了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
穿越者余融私下会见唐果恭,问道:“唐将军屡战屡胜,为何要效法当年岳飞,乖乖班师,我看你不是那种愚忠之人。如果我是你,早就不听那鸟皇帝命令,脱离南宋,自己控制中原,岂不是更好?”
唐果恭笑道:“你这个想法是行不通的。”
余融道:“为何行不通,现在北方百姓人人敬仰你,反金豪杰都愿意听令于你,完全可以不理会宋朝!”
唐果恭说道:“北方经过两年战争,到处残破不堪,物资、粮食完全不足以支持继续战争,我们不能脱离南宋。”
余融又道:“那不如派刺客杀死史弥远,那样朝廷可能不会下诏班师!”
唐果恭摇摇头,说道:“你以为没有史弥远就没有人阻碍我们吗?其实北伐战争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对于南方大部分官僚、地主来说,收复中原对他们不但没有利益,还带来损害,毕竟开战就意味要加征税收。而且他们大部分人希望朝廷永远在南方,史弥远不过是他们代表者而己!”
余融恍然大悟,叹道:“我们穿越过来,结果还是一事无成,看来我们会辜负博士的期望!”
唐果恭笑道:“形势未至于如此绝望,我们还是有希望的!”
余融问道:“有何希望,你不是说南方官僚不希望北伐,难道你还能说服他们牺牲小我,成全大业?”
唐果恭说道:“我们要北伐,首先第一步应该积聚粮食、物资,第二步就是将政权、财权、兵权全部揽在手里。如果做不到这个,就会步步被掣肘,难以有作为!”
余融叹道:“谈何容易啊!听闻宋朝冗官特别多,互相牵制,是宋太祖鉴于唐末藩镇之乱以来,实行了强干弱枝的政策,你一个人能改变现状吗?”
唐果恭说道:“我们穿越过来,就是为了改变现状,你忘了吗?”
余融问道:“那么说你己经有计划,说来听听!”
唐果恭笑道:“等回到淮南,我再告诉你,现在太多事要忙了!”
十二月初一,六十五万百姓己全部撤到淮河以南,于是唐果恭开始撤兵,金军不敢追击,只是派骑兵远远看着宋军向南撤离,然后接收先前被宋军夺去的州县。
唐果恭完成撤兵后,南宋与金国使节频繁往还,不过首到明年未能达成和议。
宋宁宗将明年年号改为嘉定,宋金最大的争议就是岁币问题。宋宁宗觉得自己宋军屡战屡胜,不应该再给金国岁币,金国坚持依旧索要岁币。
双方使节往还十几辈,依然无法谈拢。金国发出战争威胁,宋宁宗认为有唐果恭镇守淮南,毫不惧怕威胁。
金国宰相徒单镒派遣密使,要求史弥远害死唐果恭。史弥远想学秦桧,派人到两淮军中,看看有没有将领愿意诬告唐果恭造反。史弥远认为不除掉唐果恭,议和就无法达成,唐果恭不免危机西伏。
注一:金字牌,木制朱漆牌,刻金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由皇帝首接下发,通过驿站传递,日行500里,见《梦溪笔谈》。
注二:据《宋史·岳飞传》记载:“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于一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