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未散,营地的焦土仍在冒着余烟。谢晓琼站在指挥所前,望着那片被火光照亮的废墟,眼中没有一丝情绪波动。她的手指轻轻着腰间枪柄,仿佛在确认自己还握有掌控局势的力量。
昨夜的突袭来得太突然,也太精准。敌人不仅知道他们的位置,更清楚他们即将发动奇袭的时间与路线。这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而是情报泄露的结果。
她转身走进指挥所,屋内依旧弥漫着硝烟的味道。桌上的地图己被烧去一角,纸边卷曲发黑,但那条通往敌军据点的路线依然清晰可见——三岔口。
“小陈。”她低声唤道。
门外立刻传来脚步声,小陈快步走入,神情紧绷。
“把最近三天的作战记录、值班表和所有通信日志都拿过来。”
“是!”
不多时,桌上己堆满了文件。谢晓琼坐在灯下,一页页翻看,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她的动作不急不缓,却带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冷静。
第一份文件是作战室出入登记表。她迅速扫过几行字,眉头微蹙。
“昨晚十一点到凌晨两点之间,谁进过作战室?”
小陈低头查看登记表,迟疑了一下:“……张副官。”
谢晓琼没说话,只是将那份表格推到一边,又抽出另一张纸。
这是通信员交接日志。她翻到事发当天的记录,果然发现一处异常:一名通信员声称当晚发烧请假,未参与电报发送工作。
“他现在在哪?”她问。
“还在营帐里休息。”
“带我去见他。”
两人穿过尚未完全恢复秩序的营地,来到一间简陋的帐篷前。帘子掀开,一股浓重的药味扑面而来。床上躺着一个脸色苍白的年轻人,见谢晓琼进来,勉强坐起身子。
“首长……我昨晚确实发烧了,头疼得厉害,实在撑不住才请假……”
谢晓琼没打断他,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片刻后,她伸手翻开他的衣领,指节划过他的脖颈皮肤。
“你确定你昨天晚上一首在这里?”
年轻人一愣,眼神有些闪躲:“当然……我一首……”
“你的脖子上还有汗,说明你刚刚剧烈运动过。”她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锋芒,“而且,你的手心有墨迹,说明你刚写过东西。”
那人脸色骤变,嘴唇微微颤抖。
谢晓琼站起身,淡淡地道:“看来,你是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走出帐篷,她回头对守在外面的战士说:“把他看好了,别让他跟任何人接触。”
小陈低声问:“您怀疑是他?”
谢晓琼摇头:“还不确定,但他有问题。”
回到指挥所,她继续清查资料。很快,她在一张旧报纸下发现了一枚纽扣。不是部队制式,倒像是某种洋装上的装饰物。
她将纽扣夹在指间,若有所思。
“今晚的事,不是一个人能办到的。”她喃喃自语,“一定有人配合。”
她开始回忆这几日进出指挥部的人。忽然,她想起一件事——就在前几天的一次会议上,一名参谋借口身体不适提前离席,而那次会议正是讨论奇袭计划的关键时刻。
“调出他的值班记录。”她下令。
不久后,一份记录摆在她面前。那位参谋,连续三个夜晚都在不同时间离开过指挥部,且理由各不相同。
“派人盯住他。”谢晓琼低声命令,“不要惊动他。”
接下来的两天,她一边安排人监视那名参谋,一边亲自布置了一场试探性的“陷阱”。
她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故意提到一条虚假的转移路线,并安排侦察兵在那条路线上设伏。果然,第二天清晨,侦察兵传回消息:深夜时分,有人悄悄潜往敌军据点方向。
谢晓琼听完汇报,缓缓点头。
“可以收网了。”
她亲自带队,在那名参谋准备逃出营地时将其拦下。对方挣扎反抗,却被当场搜出身上的密函。那是一封尚未送出的信件,上面赫然写着“山口组”几个字,还有一个模糊的印章图案。
谢晓琼盯着那封信,神色沉静。
“你背叛的不只是我们,更是整个民族。”
那人终于崩溃,跪倒在地,浑身发抖。
谢晓琼没有再看他一眼,只是将那封信收入怀中,转身望向远方。
天边泛起了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可她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敌人不仅来自战场,更藏匿于人心之中。
她迈步走向指挥所,脚步坚定。
“通知所有人,集合开会。”
她要让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敌人,有时就藏在最亲近的人之中。而她,必须比他们更冷静、更果断。
因为她不仅是战士,更是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