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外交纵横,科技兴国
陆川自御花园回宫后,便陷入了对大汉未来布局的深思。他深知,仅靠军事威慑与国内新政不足以实现“千古一帝”的宏愿,外交与科技将成为大汉走向巅峰的关键助力。
次日清晨,陆川在尚书台召见了精通外事的蔡邕。蔡邕踏入厅中,见陆川正对着大幅舆图沉思,舆图上标记着大汉周边的各个势力。
“陛下,”蔡邕恭敬行礼,“不知唤臣前来,所为何事?”
陆川转身,神色凝重地说道:“蔡爱卿,如今大汉虽在涿郡一役挫败鲜卑与乌桓联军,但周边局势依旧复杂。朕欲派遣使者,出使西方,分化瓦解敌对阵营,稳固大汉周边态势,此事非你莫属。”
蔡邕微微颔首,目光坚定:“陛下放心,臣定不负所托。只是,周边势力众多,陛下可有具体谋划?”
陆川指着舆图上的西域诸国,说道:“西域乃丝绸之路要冲,诸国林立,向来摇摆不定。你先率使团前往,宣扬大汉国威,以通商、援助为饵,拉拢亲汉势力,孤立那些与鲜卑勾结者。同时,与乌孙国商议联姻之事,巩固双方联盟。”
接着,陆川又指向南方的百越地区:“百越虽己平定,但部分部落仍有二心。你再派人前往,传达朕的旨意,若他们真心归附,大汉将给予其自治之权,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若有不从,大军即刻压境。”
蔡邕一一记下,又问道:“那对于北方的鲜卑与乌桓,陛下有何打算?”
陆川冷笑一声:“对于鲜卑,我们要在外交上孤立它。告知周边部落,与鲜卑勾结者,大汉视为敌。至于乌桓,朕听闻蹋顿有求和之意,你可设法与他接触,试探其诚意。若乌桓真心归降,朕可许以一定的好处,但前提是他们必须与鲜卑断绝往来,并协助大汉牵制鲜卑。”
蔡邕领命而去,陆川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默默祈祷此次外交行动能够顺利。
与此同时,陆川将马钧召入宫中。马钧一路小跑,进入殿中,跪地行礼:“陛下,唤臣何事?”
陆川看着这位充满奇思妙想的能工巧匠,眼中满是期许:“马爱卿,朕深知你在器械制造上天赋异禀。如今大汉欲图长远发展,科技一道至关重要。朕命你成立皇家科学院,广纳天下奇人异士,专注于器械、水利、天文等方面的研究。”
马钧听闻,又惊又喜:“陛下圣明,只是此事重大,臣恐力有不逮。”
陆川微笑着扶起马钧:“爱卿不必担忧。朕会拨出专款,供科学院使用。你只管放手去做,若遇到什么困难,尽管向朕禀报。朕要让大汉的科技领先于天下,成为我大汉称雄的坚实后盾。”
马钧感动不己,连连叩首:“陛下如此信任,臣愿肝脑涂地。只是科学院成立之初,需招揽各方人才,还望陛下下诏,鼓励各地有一技之长之人前来应召。”
陆川点头同意:“准爱卿所奏。朕即刻下诏,凡有精通器械制造、天文历法、水利工程等方面之人,皆可来洛阳,入皇家科学院效力,待遇从优。”
数日后,蔡邕率领的使团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他们一路西行,先至西域。蔡邕每到一国,便宣扬大汉的繁荣昌盛与陆川的仁德之治,展示大汉的丝绸、瓷器等精美物产,并承诺与各国开展通商贸易。许多西域国家被大汉的实力与诚意所打动,纷纷表示愿意与大汉结好。
在乌孙国,蔡邕与乌孙国王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乌孙国王对与大汉联姻一事十分感兴趣,经过一番商议,双方初步达成共识,决定在合适的时候,安排乌孙公主与大汉皇室成员联姻。
与此同时,前往百越的使者也传来消息。部分原本心存二心的部落,听闻大汉的优厚条件后,纷纷表示愿意真心归附。但仍有少数部落犹豫不决,使者正努力劝说。
而在北方,蔡邕派出与乌桓接触的人成功见到了蹋顿。蹋顿向使者表达了乌桓渴望与大汉和平共处的意愿,称乌桓愿意与鲜卑断绝往来,并协助大汉监视鲜卑的动向。但他也提出,乌桓希望得到大汉的一些援助,包括粮食、兵器和先进的农具。
陆川得知这些消息后,陷入了思考。他深知,乌桓的归附对于孤立鲜卑至关重要,但如何在满足乌桓需求的同时,又能确保乌桓真正为大汉所用,还需谨慎谋划。
此时,马钧那边也传来了好消息。诏书颁布后,各地的能工巧匠纷纷响应,陆续抵达洛阳。皇家科学院很快便组建起来,马钧根据众人的专长,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分别投入到器械改良、水利设施设计、天文观测等项目中。
其中,有一位来自南阳的年轻工匠,名叫杜夔。他擅长音律与器械制造,马钧将他安排到了乐器改良与机械动力研究小组。杜夔很快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提出了一种改良织机的设想,能够大大提高丝绸的生产效率。
马钧将杜夔的设想汇报给陆川,陆川听后大喜,立刻下令全力支持杜夔的研究。“若此设想成真,我大汉的丝绸产量将大幅提升,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在对外贸易中获取更多利益。”陆川兴奋地对马钧说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蔡邕的外交行动逐渐取得成效。西域各国与大汉的关系日益紧密,丝绸之路的贸易更加繁荣。百越地区除了极少数顽固部落外,大部分都己归附大汉,南方局势趋于稳定。
而乌桓方面,陆川经过权衡,决定先答应蹋顿的部分请求,给予乌桓一定数量的粮食和农具援助,同时派遣工匠前往乌桓,帮助他们打造兵器。但在兵器援助上,陆川有所保留,只提供一些普通兵器,并要求乌桓在协助大汉对抗鲜卑方面拿出实际行动。
在科技领域,皇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开始陆续涌现。马钧改良了投石机,使其射程更远、精度更高;杜夔成功研制出新型织机,丝绸产量果然大幅提高。这些成果让陆川看到了科技兴国的希望,他对皇家科学院的投入也进一步加大。
然而,就在陆川为外交与科技方面的进展感到欣慰时,国内却传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士族残余势力联合部分地方官员,以皇家科学院耗费大量钱财为由,上书反对科学院的继续发展。他们声称这些钱财本应用于民生,而不是投入到一些虚无缥缈的研究中。
陆川看到这些奏疏后,心中大怒。他深知,这是士族残余势力试图破坏新政、夺回权力的又一次尝试。但此时,他不能仅仅依靠强硬手段打压,还需向众人阐明科技发展对大汉的重要性。
于是,陆川召集大臣们在朝堂上展开讨论。他手持奏疏,目光冷峻地扫视着群臣,说道:“诸位爱卿,有人认为皇家科学院耗费钱财,于国无益。但朕想问,若没有先进的器械,我们如何在战场上克敌制胜?若没有高效的织机,我们的丝绸如何畅销天下?科技,乃强国之本,朕绝不允许有人因一己私利而阻碍大汉的进步!”
一些支持新政的大臣纷纷站出来,支持陆川的观点。“陛下圣明,皇家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己初现成效,假以时日,必将为大汉带来巨大利益。”郭嘉大声说道。
荀彧也进谏道:“陛下,士族残余势力妄图借此削弱新政,我们绝不能让他们得逞。科技发展关乎大汉未来,万不可因一时之费而弃之。”
在陆川的坚持和新政支持者的拥护下,皇家科学院得以继续发展。但陆川知道,士族残余势力不会就此罢休,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而在外交方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鲜卑的威胁依旧存在,乌桓的态度也有待进一步观察。在科技兴国的道路上,皇家科学院虽然成果不断,但要实现全面领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陆川站在洛阳城楼上,望着繁华的城市和忙碌的百姓,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成为千古一帝的道路充满荆棘,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对大汉未来的执着追求,决心带领大汉冲破重重阻碍,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而接下来,大汉又将面临怎样的挑战?陆川又将如何应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等待着他去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