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拂过,金黄的麦浪翻滚着丰收的喜悦。
苏禾巧扎起袖口,赤脚踩在晒得发烫的石板路上,身后跟着背着竹篓的幼弟苏小妹。
“姐,豆子都晒干了!”她兴奋地跑过来,脸上沾着几粒谷壳。
苏禾巧点点头,弯腰拾起一捧红薯,果肉、皮色鲜亮,正是个好收成。
她望着院子里堆成小山的粮袋,心里涌上一股说不出的踏实感。
破院门口挂起了晾衣绳,上面铺满了豆角和辣椒。
风一吹,香气扑鼻。
路过的人纷纷停下脚步,眼里满是羡慕。
“苏家姑娘,你这日子过得可真有模有样啊。”里正王伯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笑眯眯地打量着这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当年分家时谁不替你捏把汗?如今看来,你是越活越有出息了。”
苏禾巧连忙上前迎接:“王伯夸奖了,不过是靠天吃饭,能吃上一口安稳饭就知足了。”
王伯哈哈一笑,背着手绕着院子转了一圈,连连点头:“种得好,收得也好!今年你这荒地改熟田的本事,可是让村里人开了眼。”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
一个披红戴绿的妇人跨进门槛,手里拿着一张纸条,神气十足地说:“族里来信,说是祖祠要办秋祭大典,需各家分粮三成以供香火。”
苏禾巧接过纸条一看,果然盖着族里的印章,落款处赫然是柳氏的名字。
她眉心微蹙,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我家的地,是当年分家时划出来的荒地,从未占过族产一分一毫,凭什么要交三成粮食?”
那妇人脸色一变:“这是族老的意思,哪轮得到你挑三拣西?”
苏禾巧冷笑一声,转身从柜子里取出一份泛黄的文书,摊开在桌上:“分家契约在此,土地丈量图也在此。你们说的‘族产’,连边都没沾过。若非要强拿,不如请族中长辈当面核对。”
那妇人气急败坏,却又一时语塞。
这时,赵氏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笑吟吟地凑近:“哎哟,这不是苏家妹子嘛,怎么?连祭祖都不肯出力了?”
她这话一出,几个年纪大的老人也陆续进了院子,神情各异。
“就是啊,苏家姑娘,咱们青禾村讲究的是敬祖睦邻,你怎么能拒绝呢?”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皱眉道。
苏禾巧神色不变,目光一一扫过众人,缓缓开口:“我不是不肯帮忙,只是规矩不能乱。我家的地不是族产,我也从未领过族中一钱一米。若今日因一句‘祭祖’就要我交粮,明日便有人来说‘修桥’,后日又来说‘筑堤’,我们这苦日子,还有尽头吗?”
她说得有理有据,几位年长些的村民听得连连点头,倒是几个被赵氏煽动的老人脸面挂不住,想发作却又找不到由头。
王伯在一旁捋了捋胡须,沉声道:“这话也不无道理。族规虽严,但也得分清本末。”
赵氏咬牙切齿,却不好再多说什么,只得冷哼一声,拉着那妇人灰溜溜地走了。
待人都散去后,苏禾巧才长舒一口气,回头看着苏小妹:“今天多亏你一首守着粮仓,不然他们还真以为我们好欺负。”
苏小妹眨眨眼:“姐,你太厉害了!那些人一个个气势汹汹地来,结果都被你一句话打发走了。”
苏禾巧摸了摸她的头,咱家虽然穷,但绝不能被人欺负到头上。”
夜色渐深,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收的红薯粥,暖意融融。
忽然,苏禾巧放下碗,轻声道:“明天,我想找王伯谈谈。”
“谈什么?”苏小妹好奇。
“谈点长远的事。”苏禾巧望向远处黑沉沉的田野,眼里燃起一点光,“光靠自己种粮还不够,咱们得让大家伙儿都知道——只要肯干,就能吃饱饭。”
她没有再说下去,但在心中己有了打算。
设立一个“青禾互助粮仓”,由各家自愿捐粮,用于赈济村中贫户与突发灾情。
她打算率先捐出十斗米,做个榜样。
当然,这个念头现在还只是个种子,在她心里悄悄埋下。
但她知道,它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就像眼前的这片庄稼,经历过风雨,才能迎来金黄一片的好光景。
秋风送爽,稻谷归仓。
青禾村的村民们正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而苏禾巧却己开始为来年未雨绸缪。
那日族老索粮之事虽被她巧妙化解,但她心中却并不轻松。
柳氏等人显然不会就此罢休,若不尽早设法稳住家中根基,恐怕往后风波不断。
她望着院中堆得满满的粮袋,忽然心生一计。
次日清晨,天还未亮透,苏禾巧便带着苏小妹提着新磨的米斗,敲开了里正王伯的门。
“王伯,我有个想法,想请您帮忙主持。”她开门见山,语气坚定,“我想在村里设个‘青禾互助粮仓’,由各家自愿捐粮,专用于救济村中穷苦人家和应对突发灾情。”
王伯一听,眉头微皱:“你这是要出头做善事?可如今你家也才刚有起色,怕是有人会说闲话。”
苏禾巧轻笑一声,若人人都能守望相助,村中岂不更安稳?”
王伯看着眼前这姑娘,心中不禁升起几分敬意。
他沉吟片刻,点头道:“好,这事我来牵头,你在前头带个头,我再去召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合计一下。”
当天午时,王伯便敲响了村中的铜锣,召集村民齐聚祖祠门前。
众人听说苏家那位“孤女”要自掏腰包设立互助粮仓,纷纷前来围观。
有人好奇,有人怀疑,也有人暗中冷笑。
苏禾巧站上石阶,身后是一排整齐摆放的麻袋,袋口还冒着热腾腾的新粮香。
“乡亲们,今日我苏禾巧在此立下倡议,设立‘青禾互助粮仓’,我率先捐出十斗新收的好米。”她说完,亲手打开粮袋,白花花的米粒在阳光下泛着温润光泽。
人群一阵骚动。
“这不是真的吧?苏家妹子自己都分家出来没多久,居然还肯捐这么多粮!”
“哎哟,这可是真大义啊!”
赵氏站在人群中,脸色铁青,几次张嘴想说什么,但看王伯在场,终究不敢放肆。
而远在苏家老宅的柳氏听闻此事,气得摔碎了手中的茶碗,怒骂道:“好个苏禾巧!装什么好人,分明是在抢风头!”
可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
随着苏禾巧的带头捐粮,一些心善的农户也纷纷响应。
有捐五斗的,有捐三升的,甚至还有几家拿不出粮食,却送来腌菜、干菜、旧棉衣等物,也都被登记入册。
王伯亲自提笔,在一块红布上写下“青禾互助粮仓”六个大字,挂在临时设于村口的粮仓门口。
那天晚上,青禾村的灯火比往常亮了许多。
苏禾巧站在粮仓门口,望着那一排整整齐齐的麻袋,心里终于有了些许踏实感。
她低声说道:“咱们的日子,终于稳住了。”
苏小妹在一旁依偎着她,仰头问:“姐,接下来我们做什么?”
苏禾巧没有回答,只是轻轻一笑,眼神望向远处黑沉沉的田野。
但她的手边,还有一堆积攒多年的碎布头。
月光洒在她脸上,映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己经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新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