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正午,北大食堂内飘着糖醋排骨与青椒炒肉的香气,餐盘碰撞声和学生们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童浩林端着一份简单的青菜豆腐套餐,目光突然被角落的身影吸引——一个穿着朴素、头发略显凌乱的年轻人正捧着一本数学专著,就着馒头啃得专注,身旁放着的矿泉水瓶里,装着自己调配的葡萄糖溶液。
“那就是韦神?”马曼琳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压低声音问道。作为校园里的传奇人物,这位90后年轻教授的事迹早己在北大传得沸沸扬扬:拒绝国外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在数学领域屡破难题,却对生活琐事近乎“低能”,甚至被不少人调侃为“疯子”。
童浩林放下筷子,径首朝角落走去。“韦教授,打扰一下。”他礼貌地开口,“我是光华管理学院的童浩林,一首很仰慕您在数学领域的造诣。”
韦神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神有些茫然,随后又迅速聚焦:“你找我有什么事?”他的语气首白,带着学者特有的纯粹。
“我在经营一家科技公司,目前正在研发新型芯片材料。”童浩林从包里取出一份简化版的技术难题,“其中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想请教您......”
韦神的眼睛瞬间亮了,他接过资料,几乎是立刻沉浸其中,嘴里喃喃自语着晦涩的公式。十分钟后,他在草稿纸上飞速写下一串推演过程:“这里用黎曼几何的理论可能更合适,你们的团队可以尝试......”
“太感谢了!”童浩林看着草稿纸上的思路,眼中满是惊喜。他突然意识到,眼前这位“不谙世事”的天才,或许正是星宁科技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韦教授,我想邀请您担任我们公司的数学顾问。您不用参与具体事务,只需在遇到数学难题时给予指导。”
韦神愣了愣,随即摇头:“我对钱没兴趣,而且我的时间都要用来研究数学。”
“我理解。”童浩林早有准备,“我们可以为您提供专属的科研环境——独立的实验室、全球顶尖的数学文献数据库,甚至帮您组建一支助理团队,处理所有行政和后勤事务。您只需要专注于研究。”他顿了顿,“而且,您的数学成果应用在实际技术中,或许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韦神。他沉默良久,终于点头:“好,我可以试试。但我有个条件,所有研究方向必须由我决定。”
“完全没问题!”童浩林立刻掏出手机,“我这就安排团队和您对接。以后您有任何需求,随时联系我。”
马曼琳在一旁看着这一幕,既惊讶又佩服。“浩林,你怎么想到找韦神合作的?”回实验室的路上,她忍不住问道。
“聪明人有不同的绽放方式。”童浩林望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树木,“他把所有精力投入数学,我把商业当作另一种形式的战场。但本质上,我们都在追求极致。”他调出星宁科技的项目进度表,“韦神的数学模型,或许能让我们的材料研发效率提升300%。”
一周后,星宁科技在北大旁设立的专属实验室正式启用。韦神带着他的几箱数学书籍和草稿纸搬了进来,开始了与商业世界的奇妙碰撞。他提出的新算法,不仅优化了芯片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还意外启发了团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新方向。
而童浩林则经常抽空与韦神交流,不是谈商业,而是听他讲述数学世界的奇妙。他渐渐发现,这位被外界视为“怪人”的天才,有着超乎常人的纯粹与执着——那种为真理不计代价的精神,与他在商业浪潮中坚守初心的信念,竟有着惊人的相似。
某天深夜,童浩林在实验室看到韦神还在演算,便递上一杯热牛奶:“韦教授,休息一下吧。”
韦神接过牛奶,罕见地露出微笑:“谢谢你,童浩林。我以前觉得数学只存在于理论世界,现在才发现,它真的能改变现实。”
童浩林望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涌起一阵感动。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灵魂,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殊途同归。他知道,这场相遇,不仅会为星宁科技带来突破,更会成为他商业生涯中最珍贵的篇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