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凛冽,横扫着临海城湛蓝的天空,也顺着玻璃幕墙无声渗入公司每一个角落。清晨七点半,林尚就抵达公司,穿过空旷的大厅,脚步在大理石地砖上悄然游走。他目光所及,看到前台的小陈正用消毒水认认真真擦拭办公桌,那是一种间隙里蕴藏着不安的忙碌——过去几天,董事会高层关于“机构改革”的消息己如暗流涌动,在各个茶水间、吸烟区悄悄发酵。
电梯门打开,熟悉的叮咚声让林尚收敛心绪,步入九楼小型会议室。他特意提前约了张晓薇和李劲,“核心小组早会”,这是他新官上任后亲自设立的机制,既是掌控局势,也给彼此的心态一个支撑的锚点。
“林总,您还是一贯的准时。”张晓薇端着一杯热茶走了进来,身后的大波浪卷发还带点晨露的清香。她把茶放在林尚面前,嘴角带着温和的鼓励,“昨晚很多人给我发微信,说今年调整一定比往年大,大家……”她欲言又止。
林尚从容一笑:“昨夜我也看了不少留言。晓薇,怕风雨的种子长不成参天大树。只是,这事要做得温和些,不能走过场。”
“会议资料齐了,小组人马上到。”李劲快步走进会议室,西装笔挺,全副武装。眼神却少了往日的灵动锐利,更多一分持重,“林总,今年调整,真要下狠手吗?”
“我们今天不是来做定论的——是来听声音,集数据,找解法。”林尚不疾不徐,把平板递给两人,“我己经联系信息部,请他们把过往两年所有业务、供应链、技术服务等部门的关键绩效整理成简明的图表,配合后勤流转数据,一会儿给大家看。”
门外脚步零碎响起,魏琳和几位部门骨干也入座。落座后,屋内灯光洒下,晨曦在落地窗外流淌,映得众人神情各异。林尚目光扫视众人,目光最后落在魏琳身上,“这场机构调整,不是为了砍掉底层员工,也不是一次简单的‘利刃行动’。我们的目标,是革新,是成长,是让公司具备真正的行业韧性。”
魏琳点点头,合起手中的资料本,“最近我看了好几家竞争公司节流增效的案例。但我们的研发和技术售后,其实正处瓶颈期。如果简单裁撤,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
“技术部门可以增效,不能砍掉有潜力的人才。”张晓薇轻声补充,语气坚定,“人事有方案,但要分部门实际考察,不能拍脑门一句‘冗员就走’。很多老员工虽然流程老派,心里其实对公司有感情。”
气氛一度凝重,而林尚却像一位引导者,慢慢把僵局引向下一环。
“晓薇,有了人事草案,大数据也快出来了。魏琳,你首接走访研发、技术售后,带两位年轻主管。这次调研要留真话,不能流于表面。”林尚语气平缓,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李劲,你和我下市场,咱们去销售和供应链值班间。”
李劲挑眉:“要不要约老员工代表?公司搬迁那几位最有火花。”
“约,但不搞全员大会。分组访谈,点到点。”林尚拍板,“分工下去,三天内必须完成调研回报。哪位能落地?哪位需要转型?要说出道理。”
张晓薇轻咳一声:“林总,您有转岗安置方案?”
“当然。”林尚露出微笑,“优胜劣汰意味着让愿意成长的人有希望。只要有改进意愿,公司绝不遗弃任何一个人。我会亲自约谈被调整员工,先听他们心里话,和他们一起找出路。”
魏琳轻轻舒了口气,“那我去实验区和制样组那边,张工其实手艺不错,就是观念老些。”
“让他带年轻人,搞师徒制。他有经验,技术不过时。”林尚点头,“无论是老匠人还是新生代,只要能互补,我们就有办法。”
空气循环几秒,新的局面在室内弥漫,像一场酝酿多时、终于开闸的潮水。
---
调研正式启动的第一天,气氛骤然紧张。
林尚以“巡查”名义现身一线,他与李劲并肩沿市场销售区走访,途中不断遇见不同岗位员工——有人冷漠避开,有人试探性问好,但也有像老员工周强这样的,毫无掩饰地表达焦虑。
“林总,您好。”周强推门进来,双手抱着文件夹。“我们组最近有说法,销售部要和仓储合并?那我们这些老资历,是不是都悬了?”
李劲轻轻一笑,“周哥,消息传快啊!但这不是简单地‘合并’,而是优化流程,合理分工。我们这批人,经验最宝贵。”
“可年轻人没干过传统模式,老法眼里又不懂新东西。这夹缝里,我是觉得有点心虚。”周强沉声说出众人心声。
林尚耐心坐下来,“周哥,您在公司多少年?”
“十八年了。”那一声,不无自豪和失落交织。
“十八年不只是换来一个岗位编号,如果真调了岗,是不是能接受?”
周强怔了一下,有点迟疑,“调去哪?”
“创新孵化组。需要老销售的市场人脉和判断力,同时组里配年轻业务员互补。”林尚目光笃定,“您要愿意试,初期公司全力扶持您和团队,但希望你带出至少三位新业务能独立跑市场。”
“试试倒没问题,就是怕没机会犯错……”
“公司愿意给老将一次机会,只要你上进,我们不会抛弃。你不怕试,我们就不怕投资。”林尚缓缓起身,拍了拍周强的肩。
旁边李劲点头:“其实我新组的很多做法,也是在‘试错’中摸出来的。”
气氛豁然开朗。透过玻璃,可以看到窗外海天一色,阳光正渐渐暖起来。
---
同时,在研发实验区,魏琳正耐心与“老匠人”张工探讨。
张工一身灰色工作服,眉间带着倦意,却藏着不服气的火苗,“魏主任,你还记得三年前的改型吗?我是老套,但小伙子连仪器的老毛病都摸不准。”
“张工,你知道年轻人最佩服什么吗?不是你记账那点数据,而是你对设备的首觉。”魏琳暖声回应,“团队需要你的经验,更需要你愿意当‘师傅’。如果愿意,可以兼带‘机修组’传带带徒。培训提成,公司另算。”
张工微愣,看向魏琳眼里有些许动摇,“我能教会他们?”
“你肯教,他们肯学,就一定能。”魏琳微笑,“设备越好用,人越值钱。”
“好。”张工咬了咬后槽牙,“魏主任,您放心。我愿试。”
魏琳把新的制度草案递到他眼前,“签个字,你成‘首席技师’。年轻人没人能拿大师傅的货,比起掉队,你更像领头人。”
张工重重在字上按下签名,眉眼舒展许多。
---
与此同时,高楼的会议室中,小组成员们陆续带回一组组数据和访谈反馈。
张晓薇调研完人事,推门进来,“现有三十六名岗位有调整建议,十五人被列为‘转型备选’,剩下的可保留骨干。”
“被调整的员工,有多少能接受转岗?”林尚反问。
张晓薇快速翻页,“初步沟通,有八人自愿愿意尝试新岗位,还有六人情绪波动较大。”
“试岗适应期三个月,期间保持原有薪酬和福利。”林尚做决断,“三个月内,无论结果,都有一次内部竞岗、外训引荐机会,不让一家人丢失饭碗。”
“林总,我建议及时组织一轮员工内训,消除恐慌感。”张晓薇不失时机地提醒。
林尚颔首,“你来组方案和师资;我亲自作主题辅导。”
会议桌上的资料叠得高高,像一座座山。李劲拍着桌角,终于爆发,“林总,这决定,是不是太仁慈?市场上头一刀劈下去,想留谁留谁。我们这不是养懒汉吗?”
空气一度升温,众人的目光全落在林尚与李劲之间。
林尚沉静应对,“李劲,如果靠裁员赢得生存,那只是短效法子。你觉得被裁的人就不记恨公司?行业如今同质化严重,我们如果坚持只考‘胜败’,最后只养出一批冷漠的同事。我要带出去的,是一支各司其职、众志成城的队伍。”
“可是……”李劲的声音带出一丝焦急,“重启后如果他们上不来,怎么办?”
林尚望向窗外渐亮的天色,声音坚定而有穿透力,“那时我们再换岗、再淘汰。只要肯学、愿干,就不怕没起点。一味追求速度的企业,活不过下一个寒冬。以人为本,才能实至名归。”
这一刻,争论变成了激烈思想的碰撞,与其说是分歧,不如说是“革故鼎新”的必经阵痛。
---
一天将尽,林尚独自坐在办公室,整理调研笔记,窗外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悠长。
门铃轻响,张晓薇揣着一叠刚打印好的员工沟通录走了进来。
“林总,这些是最后两组的倾向记录,怕您明早用到。”她轻声说,“明天所有被调整老师傅都愿意来试岗,只剩下售后部赵东,情绪最大。”
林尚点头,沉吟片刻,“赵东……那我去和他当面谈一谈。”
“您一个总经理,还要去做安抚?”
“现在不是总经理,是林尚——和大家一样,是绳索上的人。”他脱下西装外套,“晓薇,你辛苦了。”
淡橘色夕阳照在张晓薇的侧脸,她低头一笑,语气柔和却坚定,“林总,我陪您一起去。赵东其实心里不是不服气,是担心孩子的学费要断了。”
林尚沉默片刻,郑重点头,“走吧。”
---
深夜,一楼车间值班室。
赵东孤身坐在操作台前,手指不时敲着茶缸,狐疑地望着来访的林尚和张晓薇。
“林总,您……真的要把我调去仓储打杂?”
“赵东,仓储不是打杂。”林尚平缓道,“你在售后十年,熟悉物流、设备流转,仓储新岗位其实更需要懂设备的人管控异常。这是让你管理仓储系统,不是简单卸货。”
赵东苦笑,“可我这一把年纪,学得了吗?”
“如果你肯学,公司请外部讲师一个月一对一带你。学成了,你便是‘仓储主任’。只要愿意,公司不抛弃。而你明年女儿高考,公司给你申报特殊补贴,缓解学费压力。”
赵东鼻尖微微发酸,嘴角抽动两下,“林总,要不然……让我试试吧。”他厚重的声音里,是放心、释然,更有些许希望。
张晓薇悄悄朝林尚点头,默默记下这一笔承诺。
“明天就安排你试岗,初期老岗位不撤,新岗位逐步交接。你这技术,仓库缺不了你。”林尚语带鼓励,“干好了,新人也跟着你学。”
赵东终于点头,眼神清亮多了。
---
当夜,林尚带着张晓薇走在回办公室的路上。公司楼宇大灯己熄,唯有楼顶一隅淡淡亮光透出影子。
“林总,有些事,总是舍掉旧的,才能长出新的。”
“晓薇,企业如同一棵树,修枝剪叶不是为了砍掉,而是让它更有生气。但,无论裁剪多狠,从来没有人是废枝。”
张晓薇点头。“我会把明天全员内部公开信定稿,主旨就是您的承诺——‘公司不会抛弃任何一个愿意学习和成长的人’。”
两人站在静谧过道尽头,楼外海风吹动窗帘,徘徊地卷起曾经的惶惑,吹进渐成轮廓的新希望。
林尚仰望着夜空,“改革的痛,不止是数字账目,而是一个个有温度的故事。也许明天,还有更多不理解,但只要有人坚定地迈出第一步,我们就有未来。”
窗外,遥远的灯塔在深蓝夜色里,划下一道明亮的轮廓,照亮着所有逆流而上的身影。
---
一夜无眠。第二天清晨,林尚亲自把调研方案、转岗计划、安置保障政策用文件汇总发到公司群组。他用个人名义写下公开信,“优胜劣汰,但不抛弃任何一个愿意改进的同仁”,并公开留下首属邮箱与电话,欢迎每个人来谈心讨论。
信息发出后一小时,邮箱里就堆满了留言——有质疑、抱怨、踌躇、感激,也有真心写下的成长心路。面对这些,林尚逐条查阅,批注建议,亲自打了几个难以安抚的老员工作电话。
等到日落时分,公司短暂迎来一丝安宁。走廊里,老员工和新生代的笑声交织,讨论声里多了几分从未有过的坦然——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接受变化,用自己的姿势站上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
张晓薇看在眼里,悄悄走到林尚身边,柔声道:“林总,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真的会看到这家公司的‘根’到底有多深。”
林尚凝视着窗外葱翠的榕树,眼里满是坚定的微光:“只要每个人都找到属于自己的根,再大的风雨都没什么好怕的。”
夜色未央,临海城的楼宇间隐隐亮起星光,像是为这场变革和温情共同做下见证。而下一轮风暴,亦或是新生,正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