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真相
齐举人与赵十武起身相迎,齐婶见他们神色凝重,不知何事,有些紧张,齐举人忙伸手扶住母亲,轻声说道:
“母亲莫慌,周娘子想知道柳三少亡妻之事,其中细节涉及内室女眷之事,我与赵兄暂且回避,您与周娘子细说可好?不必隐瞒,所知尽相告之便好。”
齐婶脸色疑惑,却也缓缓点头,齐举人比手相请,赵十武犹豫数息,转身与他去了隔壁厢房喝茶。
儿子亲口嘱咐,齐婶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柳三郎不知道,这镇上最好的稳婆江娘子是我幼年的手帕交,我们两家比邻而居,后来她嫁到杨柳镇江家,跟着她婆婆学了接生的本事,我嫁去齐家村,二十多年来,我二人从未断过联系……”
红果急于知道真相,听齐婶似乎有细说从头的意思,便打断话头道:
“想来这位江娘子,便是当日给王氏接生的稳婆?”
齐婶点头道:“正是,江娘子深更半夜被人唤醒,到了柳三家一看,王氏大出血性命堪忧,那胎儿八个多月,眼看就要入盆,竟是受了重击,在腹中没了生息,根本生不出来。”
红果骇然,八个多月受重击导致胎死腹中,这事可真是闻所未闻,难不成那柳三狼竟如此残暴!
“那王氏哭诉不止,身边两个丫鬟惊惶中也不防备,江娘子隐约听出来,这王氏夫妻二人争吵,柳三喝了些酒,激愤之下猛推了王氏一把,王氏摔倒时,肚子正好撞到了桌角上,当时就血流不止……”
“我那江妹妹不能见死不救,用剪子将王氏下面剪开,伸手进去将死胎拽了出来,唉,造孽哦,好好的一个男胎,模样跟柳三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似的……”
红果好半天没说话,所以王氏母子还真是死在了柳三狼手里!
“那王氏……也就那么去了?”
齐婶摇头,长叹一声。
“那死胎取出之后,王氏大出血原本已缓缓止住,王氏悲愤交加,嚎哭不止,扯着江娘子的手,把首饰往她手里塞,一直喋喋不休地与江娘子说,柳三狼如何骗她负她害她,求江娘子去王家坳,找她爹王员外,来为她做主撑腰。”
“江娘子没拿那些首饰,一出内室,就被柳三狼给拦住,给她一百两银子,让她把当夜听到看到的,都烂在肚子里,不许往外说。”
“后来第二日,就听说王氏难产,生了个死胎之后,没撑过来,没了。”
齐婶没再接着说,与红果两人对视片刻,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怀疑与惊悚。
如果江娘子当夜离开时,王氏已经止住出血,后面却又莫名亡故,那柳三狼究竟做了什么?
这人实在太可怕了!
“那他们为何争吵,柳三郎又为何要推王氏,江娘子可有细说?”红果按捺住心中惊悚,又继续问道。
事情总有缘由,柳三郎不可能无缘无故对自己怀孕的娘子动手。
齐婶摇头叹息道:“那王氏哭哭啼啼的,抓着江娘子的手,前言不搭后语,可来龙去脉倒也说了个清楚,说来说去还不都是男人那点子上不得台面的事儿?”
柳家有规矩,须得三十之后,有了嫡子经妻子同意,才可纳妾,王氏有孕之后,柳三郎熬不住寂寞,在县城里包了个妓子,原本偶尔去一次,王氏又哪里知道?
谁知那妓子本事了得,竟哄得柳三狼给她赎了身,在县城买了宅子,像模像样地过起日子来。
“王氏察觉三郎行踪可疑,便让身边陪嫁丫鬟跟着,一跟了不得,发现柳三狼在县城里养了外室,还是个妓子!王氏新婚才不到一年,又怀着孩子,哪里受得了这委屈与屈辱?逼着柳三狼,要把那外室妓子发卖了去,不然就去禀告柳家宗主,让柳大老爷开祠堂请家法,惩治他。”
红果点头,所以争吵推搡之间,柳三郎推了王氏一把,酿成惨祸。
“王氏两个丫鬟呢?”红果忍不住问道,陪嫁丫鬟多半与原东家有些羁绊往来,难道她们也不想着为自家姑娘鸣冤?
“听柳娘子说,两个丫鬟一个被送到主宅内院,伺候柳三狼生母黄姨娘去了,另外一个嫁给了柳三名下铺子的管事。想来也被威逼利诱,再不敢声张。”
柳娘子便是私塾张先生的妻子,柳家旁支女儿,她能打听出这些柳家内宅之事,倒也不奇怪。
“那王家难道就这般息事宁人,女儿枉死连个说法都没来要?”
赵十武当日扮作货郎去王家坳,打听出来这王氏是,上面有三个哥哥,自幼父母哥哥宠爱着长大,说是王家掌上明珠也不为过。
当初王员外将十里红妆嫁入柳家,就是看中柳三狼乃嫡支大老爷所出,自己又有童生功名,想来日后考个秀才举人,谋个官身。
如今清水县柳县丞不就是柳老太爷庶出的么?
柳三郎日后若能谋个县丞或主簿做做,那自家小女儿不就成官太太了?
王家一心为女儿谋划将来,哪想到柳三狼品性有瑕,为人狠辣,女儿又自幼骄纵,吃不得亏受不得气,两下里一冲撞,竟落得个一尸两命!
“听说柳三狼哭着去王家报丧,说是王氏贪玩去花园喂鱼,摔了一跤提前发动,后来又娇气怕痛不肯用力,最终拖延了时间,才将胎儿闷死在腹中,她自己也大出血而亡。”
红果嗬一声,好一个柳三狼,嘴皮子上下一翻,颠倒黑白!
“王家因此心怀愧疚,柳三郎又提出让王氏以正妻之位进祖坟,给枉死胎儿他嫡长子名分立个牌位,日后王氏母子可享他柳三狼后人祭奠供奉,还主动提出守妻丧三年再娶,那王家还有什么好说的?”
“只感怀柳三狼情深义重,此事竟被他这般瞒天过海,倒转乾坤,王家眼里他便是世间少有的好郎君好女婿,连女儿嫁妆都不索要了,只说既然要承他日后子孙的香火,那点资财便留给继室与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