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美丽女子分手后,于飞第二天又上山寻找药材。看着美丽的玉峰山,他在想,如果有一天能把它开发一个游览区多好,他被自己的这个想法吓了一大跳。接着摇头苦笑了一下,唉……
接下来,他开始走进村里,发动大家改变环境。
一、从信任入手:龙井村的改变
于飞回到龙井村,没有再急于说服村民,而是选择从最基础的事做起。他主动帮村民修缮破损的农具,帮老农搬运稻谷,甚至在午饭时间与村民一起吃饭,倾听他们的抱怨和诉求。
“小伙子,你天天来,不嫌累吗?”老农看着他忙碌的身影,忍不住问道。
“我不累。”于飞笑了笑,“我只是想帮大家过得更好。”
渐渐地,村民的态度开始松动。于飞趁机提出一个简单的建议:“我们先从村口的垃圾堆开始清理,大家一起动手,用不了多久就能让村子变得更干净。”
起初,村民们仍有些犹豫,但在于飞的带动下,几位年轻村民率先加入。他们用铁锹挖出垃圾,用竹篮将可回收物分类搬运。几天后,村口焕然一新,连路过的孩子都忍不住感叹:“原来村子还可以这么干净!”
老农看着眼前的变化,终于点头:“这小子,有点本事。”
二、以利益驱动行动:香溪村的水源保卫战
面对香溪村的水源污染问题,于飞没有首接批评村民,而是带着水质检测报告找到村长:“溪水里的重金属含量己经超标,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鱼会死,人也会生病。”
村长皱眉:“那你说怎么办?”
“我们可以申请环保补助,建设简易的污水处理池,把垃圾堆移到山腰,远离水源。”于飞拿出一份详细的规划图,“这样一来,既能保护水源,又能减少垃圾对土地的污染。”
村长沉默片刻,最终点头:“试试看吧。”
在镇上的支持下,污水处理池很快建成。村民们发现,溪水逐渐变清,鱼群重新游回,甚至有游客开始来此垂钓。环保不再是“麻烦事”,而是“赚钱的事”。
三、借势而行:铁山坪村的“矿产换卫生”计划
铁山坪村的村民对经济问题最为敏感。于飞抓住这一点,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可以把垃圾分类变成一种‘资源’。”
他联系镇上的回收公司,承诺将村民分类的废金属和塑料瓶集中回收,所得利润按比例返给村民。起初,村民半信半疑,但当第一批回收物换来的钱到账时,大家的眼睛亮了。
“原来垃圾还能值钱!”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很快,垃圾分类成了村民的“副业”。他们甚至自发组织起巡逻队,防止外来垃圾进入村庄。
西、文化共鸣:天竺村的“茶山环保”理念
天竺村的村民对“破坏生态”极为敏感,但于飞发现,他们对茶山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灵机一动,将环保与茶山文化结合:“我们可以在茶园旁设置环保标语,用古茶树下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保护环境就是守护祖辈的财富。”
他邀请村里的老人讲述茶山的历史,用故事打动人心。孩子们听得入迷,纷纷主动清理茶园边的垃圾。
“环保不是破坏,而是传承。”一位老人感慨道,“这小子,懂我们的心。”
五、多方协作:环山村的“卫生合作社”
环山村的经济困境让于飞意识到,单靠村民的力量难以推动变革。他联合镇上的畜牧协会,提出成立“卫生合作社”——由协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村民负责日常维护,收益用于补贴垃圾处理成本。
“我们养鸡养猪,也要养好环境。”村长拍板决定。
合作社成立后,村民的积极性高涨。他们甚至自发设计了“垃圾分类积分卡”,将环保行为与养殖补贴挂钩。
六、教育先行:白鹤溪村的“鱼儿课堂”
面对白鹤溪村的抵触情绪,于飞没有强行推行措施,而是开设了一堂“鱼儿课堂”。他带孩子们到溪边观察鱼群,用显微镜展示塑料袋对鱼鳃的伤害。
“如果我们不清理垃圾,这些鱼儿会窒息而死。”于飞轻声说。
孩子们的眼中闪过震惊,回家后纷纷向父母讲述所见所闻。家长们开始反思:“原来我们扔的垃圾,真的害了鱼儿。”
七、生态旅游的契机:玉泉湖村的“绿色打卡点”
玉泉湖村的旅游业潜力巨大,但垃圾问题却影响了游客体验。于飞提出打造“绿色打卡点”——将湖边的垃圾清理区改造成观景台,用废弃材料制作艺术装置,吸引游客拍照打卡。
“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能带来收入。”村民恍然大悟。
很快,玉泉湖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环保网红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环保意识也悄然提升。
八、玉峰山村的“自治公约”
最后一个村庄玉峰山村的问题最为复杂,但于飞早己准备好了对策。他召集村民代表,共同制定了一份《玉峰山村自治公约》,明确卫生责任区、奖惩机制和监督方式。
“我们是自己村子的主人。”一位村民庄严地签下名字。
公约实施后,村民的参与度大幅提升。他们甚至成立了“卫生评比小组”,每月评选“最美家庭”,用荣誉感激励彼此。
九、文静的助力与于飞的蜕变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文静始终是于飞最坚定的后盾。她协助整理资料,联系专家,甚至亲自到村庄讲解环保知识。
“你真的变了。”文静看着忙碌的于飞,“从一个只会治病的医生,变成了能改变村庄的人。”
于飞笑了笑:“医术是活人的手段,但真正的医者,是让人心变好的人。”
十、玉峰山的新生
三个月后,玉峰山镇的八个自然村焕然一新。龙井村的垃圾堆变成了菜园,香溪村的溪水清澈见底,铁山坪村的村民靠垃圾分类赚到了第一桶金,天竺村的孩子们在茶园边诵读环保诗歌……
站在山顶,于飞望着脚下的村庄,心中充满欣慰。他知道,这场环境整治的胜利,不仅是他个人的坚持,更是无数村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玉峰山,真的变了。”他轻声说道。